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165 5
2006-03-30
<P>两会后,"三农"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重点,"新农村"如何发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各界人土无不为之倾囊相助,都在寻找一个“新农村”的模式,解决“三农”问题。从所阅文章所持观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要点: <BR><BR>1、农村城市化(农民购商品房); <BR>2、农民(以后应称公民)工人化; <BR>3、目的: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意为:农转工才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BR>4、经济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 <BR>5、生活方式:与城市人一样; <BR>6、社会福利方式:医药、养老等保险; <BR>7、土地市场化: <BR>8、指导思想:市场经济,刺激效率; <BR>这些指导思想正不正确?请大家争辩!</P>
[em10][em10][em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30 13:06:00
<P>个人认为,新农村建设目前还处于一种理论探讨阶段。</P>
<P>在实践上还没有出现什么模式,当然即使进入实践阶段,也不会有某种确定的模式。这是中国现代改革的国情。</P>
<P>至于什么时间可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很难说,毕竟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华西村或者一个张家港的问题。</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0 22:10:00
<P>中国农村的问题很复杂,建设新农村势必也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再则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国外的经验只有很小的借鉴价值,我们也只能在发展中不断的摸索,不是几种模式就能框框住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还要看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吧。</P>
<P>鼓励楼主思考,奖励现金30,经验30。</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0 22:18:00
<P>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有的地方政府要求农民贷款,建造整齐划一的新房,家电,装修,家具一应俱全,村庄很好看,领导带着参观团介绍经验,很是出了风头,可是现在银行打上门来,要农民换贷款,这时候农民傻眼了,领导也没下文了.</P>
<P>最怕的就是这种,新农村,是农民的农村,不是官员与投机商的农村,要考虑农民的生存,福利.农村建设资金的使用,有多少是经过农民意愿确认的?还是长官意志为主?</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0 22:48:00
<P>手头有一个新华社的文章,转贴与此:</P>
<P>
<TABLE width="6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vAlign=center align=middle>
<TD><B>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新农村来不得半点虚东西</B></TD></TR></TABLE>
<TABLE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PRE>  新华社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谈起新农村建设,便津津乐道于村
庄建设外观的整齐划一,有的地方把为农民建了几座楼房别墅说成是“新农村建设成
功典型”。但记者目睹到种粮农民往没有电梯的自家楼上搬粮食的窘况,如此“楼房
化”,被当地农民斥为“面子工程”。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这样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远不是个
例。

  近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
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
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因此,“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虚’的东西,这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有明确要求!”

  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
;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农业部这位负责人说,上述“五要、五不要”应当成为下一步行动的箴言和警诫。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
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
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
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
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
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PRE></TD></TR></TABLE></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0 23:10:00
关于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报道及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一直以来,我国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态度是农村让位于城市,农业贡献于工业,农民服务于工人,所以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基础设施低下,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贫困的状态。尽管农村改革选择了欧美的公司+农户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解决不了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为此,近段时间有学者提出我们应该学习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个人觉得应该选择有别于上述两种的一种新的适合中国农村的农村建设模式,期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