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三种态式
目前,“两会”已明确"改革是坚定不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处于攻克难关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毫无疑问的。
本人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不能忽视现阶段我国经济所处的三种态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国家主控的部分)、市场经济(由市场调节部分)。这三种经济形态的存在加剧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
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新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解放出来的。中国幅员广阔,地势西高东低,各地生产发展水平不均衡(且也不可能均衡),耕作季节等其它环境不一样。因此,现阶段农村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以及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交换程度,农产品的全面市场化是不可能的。例如:种白菜,一上市,在一定范围内白菜满街都是,所以农民只有低于成本价出售,亏本。或许有人说冷藏呀,反季节种植呀?如果哪样就不得不增加设备等投放,使用相应的药物保鲜等等。如此一来,且不说产品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消费者大多不愿购买这样的产品,从而失去市场。这就是因为农产品的特性所决定。如果将农民集中在一个小城镇,可以改变其居室环境,居住地与耕作地有的很远,农作不方便,不利于田间管理,还有猪、牛、羊等在何处饲养?在平原地区可能实施,但在七沟八樑一片坡的地区就难了。很多的具体问题,难以加以解决。更难办的是:人不能改变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二、市场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完成———即市场化了。除国家专控的行业外(如烟草、盐业等),其它工业品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由市场自由调节。顺应市场者生存,反之,自行消亡。在工业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看来没有多大问题。但在公用事业行业,如教育、卫生、水、电、气等推行市场化就出现了现在的问题:孩子上不起学,看病难看病贵等等。
三、计划经济(或国家宏观控制、专营垄断行业)
(略)
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时,对此三种态势不可忽视!!!
为了达到缩短城乡之差,让城乡共同富裕。今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其主要途径:
1、各地根据当地所处环境的特点,以村落发展为主,除增强硬件处,发挥区域性产品优势(因为有时一个县,翻过一座山,地理、人文、自然环境全变了。出门旅游时间多的朋友知道,一座山海拨高度不一样,气候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吃的、用的都不同了)建立手工作坊式生产(或村民自愿入股办厂)。
2、扶持过去已被人们遗忘的坐落在田间山沟的农垦企业、或乡镇企业。因为它们有过去的基础,还有现成的厂房、住宅。它们发展起来了,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打工就业,提高收入水平问题。可以错开农时,让农民做到两不误。既能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农产品又能销售给农垦或当地企业,打工挣钱,少了远涉他乡的劳苦,同时解决现今农村老弱者在家,隔代哺养下一代的问题。
3、扶贫先扶智,救人先救急。摆在现在中的问题——如何提高座落在乡间的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针对行业的特点,由政府指派相关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指导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挖掘地方特色,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与国内同类产品相关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对接、形成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突破农产品市场化的瓶頸。
以上想法,供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