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律诗走向鼎盛的阶段,也是形成对联的标志性时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格律诗,又称近体诗,虽在魏晋时就出现萌芽, 但正式形成于唐代。
魏晋时,律诗就在一些书籍中出现,如李登《声类》和吕静《韵集》,分出清、 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首用反切注音,作《尔雅音义》。 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故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律诗体。
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人们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总结出诗歌创作“五字之中,音韵悉异, 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 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富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 能够显示出语言的错落美。 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不断演化,律诗最终成形。 虽然有了声谱律诗条件,但是对联创作从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始终未成大气候,只是断断续续,偶有出现。
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对仗精确工整, 声律平仄成熟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八句成章,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 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句式、 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除五、七言律诗外, 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即超过十句的律诗),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赋、骈文、诗的成熟和发展,特别是律诗的成熟,为对联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是骈文、律诗成就了对联。繁荣的唐朝为对联的诞生提供了条件,除了律诗以外,还有联句、摘句、书壁、酒令等形式,也促进了对联的产生,因此唐朝被多数人认为是对联的诞生时代。在许多文献中可以找到对联诞生在唐朝的证据,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斯坦因第610卷的背面保存着一些联语,如: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又如:
宝鸡能僻恶;
瑞燕解呈祥。
这些句子用语朴实,表现出对联祈福禳灾的实用特性,并带有集体创作的色彩。
还有人发现唐太宗的书联: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唐朝文人饮酒,会行酒令,这些酒令基本上是今天所说的对联。《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唐人酒席间饮酒对令的情况:“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尝有人举令云:‘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答者乃云:‘李耳指李树为姓, 杜甫登高生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