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坛友说 一带一路
1095 0
2020-03-13

对联的形成




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律诗走向鼎盛的阶段,也是形成对联的标志性时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格律诗,又称近体诗,虽在魏晋时就出现萌芽, 但正式形成于唐代。

魏晋时,律诗就在一些书籍中出现,如李登《声类》和吕静《韵集》,分出清、 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首用反切注音,作《尔雅音义》。 但魏晋之际,只以宫、商之类分韵,还没有四声之名,故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律诗体。

南北朝时,由于受佛经“转读”的启发和影响,人们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声调,应用于中国诗文,遂成平、上、去、入四声。其间,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创“四声”“八病”之说,并根据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创作实践,总结出诗歌创作“五字之中,音韵悉异, 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于是,诗文的韵律日益严格,对偶句的格律由骈偶发展成为律偶。从齐梁“四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 分为平(平声)、仄(上、去、入声)两大类。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联结律诗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有音乐美,节奏也更加富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偶句与散体句并用, 能够显示出语言的错落美。 就这样,从齐梁时略带格律的“新体诗”,经过不断演化,律诗最终成形。 虽然有了声谱律诗条件,但是对联创作从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始终未成大气候,只是断断续续,偶有出现。

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对仗精确工整, 声律平仄成熟的阶段,成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的五、七言律诗,八句成章,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 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句式、 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除五、七言律诗外, 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即超过十句的律诗),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赋、骈文、诗的成熟和发展,特别是律诗的成熟,为对联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是骈文、律诗成就了对联。繁荣的唐朝为对联的诞生提供了条件,除了律诗以外,还有联句、摘句、书壁、酒令等形式,也促进了对联的产生,因此唐朝被多数人认为是对联的诞生时代。在许多文献中可以找到对联诞生在唐朝的证据,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斯坦因第610卷的背面保存着一些联语,如: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又如:

宝鸡能僻恶;

瑞燕解呈祥。

这些句子用语朴实,表现出对联祈福禳灾的实用特性,并带有集体创作的色彩。

还有人发现唐太宗的书联: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唐朝文人饮酒,会行酒令,这些酒令基本上是今天所说的对联。《蔡宽夫诗话》记载了唐人酒席间饮酒对令的情况:“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尝有人举令云:‘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答者乃云:‘李耳指李树为姓, 杜甫登高生而知之。’”


春日美景(新华网图片 朱津明 摄)


至晚唐时期,对联已在文人中间流行起来。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四“温庭筠”条:“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这一口头对答,已是很成熟的对联了。后代试才斗智的对联即滥觞于此。

近几年,发现了二十多副唐联,其中《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记录了三副唐代的堂室对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林嵩题)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陈蓬题)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陈蓬题)

至于释文莹所撰《玉壶野史》称,后唐进士范质曾题白扇: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将暑热比作“酷吏”,凉风喻为“故人”,既别致又贴切,耐人寻味。

以上所列唐联,有些虽然还存有疑问,但唐联的存在已成不争的事实,为对联产生于唐代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从原始社会石器陶器上的对称符号发展为古诗体,到辞赋,再到骈文,尔后出现律诗,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对偶句到盛唐已发展至尽善尽美的程度,从中衍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把对联比喻成孕育在诗文母体中的胎儿,那么此时的胎儿已是完全发育成熟,呱呱坠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