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术热点不适合普通作者去写论文?关于选题密码的五点补充
第一,使用选题密码为什么从操作上来讲难度更小一些呢?因为它避开了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创新。我们对创新传统的理解就是问题创新,所有的人都知道,提出创新问题很难,使用选题密码就是避开这一点,所以选题密码实现的是“述而不作”。比如说围绕“平民文学的概念”去梳理很多争议性的观点,但并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比如说“美国媒体怎么看待一带一路”,并不直接去阐释什么是“一带一路”,只梳理下美国是如何看待的。“述而不作”,把创新的定位转移,这样难度就降低了,甚至很多时候能够避开问题创新环节。
第二,平时常见的论文里的一些结构化的词汇,也可以作为主题密码来使用。当然,因为这些词汇都比较常见,所以实现不了主题密码创新的效果,一般要结合问题密码和方法密码来使用。比如常见的“问题”、“原因”、“对策”,像这三个词大家都司空见惯,所以如果作为主题不容易实现创新,这样就得结合“问题密码”、“方法密码”和其他主题密码一起来使用。举个例子,比如“教育不平等”研究得人非常多,但比如研究“美国教育不平等的政策”或者“美国教育不平等的解决对策”,再比如“美国、德国关于教育不平等的对策比较”,关于这两个国家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这个问题的做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也是有创新、有新意的,但研究主题还是“教育不平等的对策”。因此,常见的一些结构化词汇也是可以作为研究主题的。
第三,关于热点。很多人都热衷于去做热点研究,这里要给大家补充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热点是一种很特殊的主题密码,不是说不可以写,而是很特殊,更适合编辑部约稿、有名气有权威性的作者,不太适合普通作者。原因有两点, 第一,从编辑部的角度来考虑,关于刚出现的又热又新的话题不会太放心让普通作者去写,这种情况编辑部一般会选择长时间合作的作者、知名作者和权威专家去约稿,让他们来解读一下热点问题,这是编辑部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第二,从热点事件本身来看,热点信息的扩散是有时间滞后性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作者认识到一个热点问题的时候,准备就这个问题去写论文、做研究的时候,其实那些权威作者、明星作者都已经研究了,甚至人家的论文、成果可能都已经公开发表出来了,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像最近关于病毒相关的研究,当我们考虑到要去写一个论文的时候,可能都到2月份了,但实际上在去年12月份就有人在写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想写得比人家更好难度是很大的。
第四,除了选题三要素的“主题密码”、“问题密码”、“方法密码”以外,还有第四种就是“评估密码”。当然,评估密码不是选题策划环节,不能在选题策划过程中使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要从三个方面去评估自己做出来的选题好不好。第一,“有用性”,是从社会公共价值的角度来评判选题对社会是否有用。 第二,“有趣性”,是从私人价值的角度来评判选题好不好,是否值得去研究,比如说选题很有趣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关心,更多的人去阅读。 第三,“接近性”,如果只是有用、有趣,比如前面讲“国外-国内”这个组合,为什么国外往国内是可以的,国内往国外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是从国内向国外的话,也就是面对国外的读者来写论文,那这个时候就要去写国际期刊的论文而不是国内期刊的论文。 当然,如果真是写国外期刊论文的话,倒过来也是可以的。这里面就牵扯到读者接近性的问题,如果只是有用、有趣,但是跟读者不相关,比如跟国内的读者不相关,国内的读者就不感兴趣,那就可能要投到国外的期刊去。
第五,选题密码是在降低写作难度的情况下,提高论文发表率和课题立项率。不是说这样做就比传统的论文写作观念和写作方法要好,相反的,传统的论文写作观念和方法才是最好的。 那么为什么给大家推荐选题密码呢?因为这是对我们所处现实环境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找一个很好的创新性问题,当然是很好的,但难度太大,现实环境对我们的要求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一年要写好几篇论文出来,一两年就要报一个课题。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没有办法踏踏实实用足够的时间去做一个足够大的创新,所以我们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从论文投稿成功率和课题立项成功率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才能降低论文写作和选题策划的难度。选题密码确实是可以辅助提高我们选题策划的效率,但是不能由此产生误解,并不是说选题密码比原来传统的做法就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