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684 1
2010-04-29
 从2009年进出口200强榜单来看,出口行业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行业内竞争激烈。而进口行业的特点则表明我国经济对资源产品和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  船舶:暗流
  船舶制造是典型的长周期行业,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具有时滞性。因而,2009年船舶出口依然保持逆势大幅增长的态势。全年我国船舶出口总值推高至2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7%,是当年我国出口值百亿美元以上的大类商品中唯一达两位数同比增速的增长者。

  2009年,我国船舶出口前10位企业合计出口值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03.3亿美元,增长39.3%,占当年我国船舶出口总值的38.1%。这10家企业悉数上榜,数量比上年增加4席。
  虽然船舶出口2009年逆势增长,但暗流涌动。在前期的订单支撑下,2009年我国船舶出口增速却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点,比2005-2008年年均增速慢19.5个百分点。“接单难”和“交船难”更是表面繁荣下的心腹之患。
  预计未来1-2年国际航运市场仍将低迷,国外船东需求萎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完工量高于新接订单量,我国船厂即将面临“无米之炊”。据报道,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持订单18817万载重吨,较年初下降8%,且新接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2009年初以来,国内约有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订单,尤其是部分新兴船厂,2010年将陷入船台闲置、无船可造的窘境。
  另一方面,航运市场低迷导致船东运力过剩、盈利水平下降,部分前期下单的船东不仅提出新船折让价格、提高制造标准或延期交付等要求,甚至选择撤销订单、弃船等向造船企业转嫁损失。2009年,全球原定下水的991艘新干散货船,其中多达470艘未按期交收货。据统计,2009年我国有30%左右的手持订单因被延期或被撤销而无法完成顺利交付。
  由于我国造船业出口依存度较高,造船完工总量的7成以上均通过出口消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接单难”和“交单难”外患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造船业产能过剩。2009年7月工信部指出,我国船舶行业过剩产能已达1600万吨,约占总产能的1/4。2009年,我国有船舶出口记录的企业数量又由上年的990家增加至1048家,船舶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可用来反映产业集中度的指数)仅217.2,直接显示出我国船舶出口企业的“白热化”竞争态势。同时,因恶性竞争,新船价格大幅下挫进一步挤压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纺织服装:御寒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也是解决大量就业、攸关民生的支柱产业。2009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167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1%,比同期机电产品出口降幅低3.3个百分点,比全部出口总体降幅低5.9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前10位企业合计出口43.1亿美元,下降19.2%,占当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2.6%。其中7家企业出口实现同比增长,且入围出H200强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由上年的3家增加至4家。在4家上榜企业中,除了位列纺织服装出口第5位的广东省中山丝绸集团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外,其余3家企业均专营纺织服装出口。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出口纺织服装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9%,一跃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新科状元”。出口增长最快的是昌吉德鲁克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出口3.8亿美元,增幅高达65.8%;珲春中俄互市贸易服务有限公司紧随其后,全年出口3.2亿美元,增长44.9%。
  纺织服装一向是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中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仅为1.4,不仅远低于电子信息、钢材和汽车等其他主要出口产品,而且企业集中度水平较上年又下滑0.4,竞争的“白热化”程度继续提高。对比2008年,2009年纺织服装出口10强榜单的“换血率”高达50%,一半的企业被洗牌出局。其中,上年亚军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纺织服装出口大幅下降48.2%,已跌至第15名;上年位列出M200强总榜单第194位的新疆新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跌出纺织服装出口10强榜单的同时,也从2009年出口200强总榜单上消失。
  尽管2009年12月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达到167.8亿美元的年内最高值,并于当月实现由降转增的反转,但直言出口回暖似乎为时尚早。年底纺织服装出口“转正”全部源自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快速增长,服装与衣着附件仍继续处于下降通道。近年来由于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成本优势得以体现,国际市场服装订单出现向周边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倾向。但由于周边新兴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在服装产业链配套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这部分国家生产服装所需的纺织纱线等原材料仍有相当部分依赖从中国进口。2009年12月份,我国服装出口下降4.8%,但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25.1%,其中对越南、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周边国家出口增速均在40%以上。纺织品与服装出口走势分化,说明部分服装订单正流向周边低成本国家。
  此外,对纺织服装企业来说,以下因素也阻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回暖: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全部恢复。而且,大部分外商为降低风险、消化库存采取“短单、小单‘’采购策略。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全球涉及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反倾销案件23起,增长64.3%;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我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通报数量共130项,激增10.8倍;印度、土耳其等竞争对手也对我发起反倾销调查。二是成本不断上升削弱产品价格竞争优势。2009年,棉花减产导致长绒棉等纺织原料价格不断上涨。金融危机以来,在人民币对美元相对稳定的背景下,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如越南盾对美元在2009年内贬值幅度达到9.17%,竞争对手货币贬值相当于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计算机:背离
  2009年,财富缩水效应导致国际市场消费倾向改变,更具价格优势的上网本成为计算机消费“新宠”,全球累计销量接近3300万台,同比增幅高达1倍以上。

  在上网本出口量激增的支撑下,2009年我国计算机出口规模节节攀升,全年共出口1.5亿台,同比增长23.8%;但价格相对低廉的上网本大量出口,也拉低了计算机出口平均价格,导致出口值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当年计算机实现出口值776.8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15.5%逆转为下降1.1%,这是入世8年以来计算机出口首度出现量值大幅“背离”。
  受计算机出口结构向相对低端的上网本倾斜影响,我国计算机出口前10强企业入围门槛从上年的30.5亿美元滑落至2009年的29亿美元。但是,“薄利多销”被进一步强化,大型企业的规模优势凸现,强者恒强。2009年,我国计算机前10强企业合计出口计算机1.1亿台,增长41.9%,比当年全国计算机企业平均出口增幅高出18.1个百分点;价值578.9亿美元,逆势增长14.1%,成为总体下降中最可圈可点的“亮色”;分别占当年我国计算机出口总量、值的71.8%和74.5%,比上年计算机出口10强企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8.9个和9.9个百分点。
  龙头企业强势领跑,计算机出口的集中度有所提高。2009年;计算机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达到718.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3.与2008年相比,2009年我国计算机出口前10强企业的“集团化”特征更为明显,上榜席位全部被来自广达、仁宝等5个台资集团的5对兄弟企业垄断,集中分布在上海、苏州这2个相互毗邻的城市。
  我国已然成为全球计算机特别是个人电脑的制造基地。但计算机出口前10强阵营全部为大型代工企业,暴露出“外资+加工贸易”的模式并不能换来核心技术,貌似强大的计算机制造产能与真正代表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水平发生严重背离。2009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计算机758.6亿美元,在当年全国计算机出口总值中的比重高达97.7%。由于CPU、显示屏、存储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仍然牢牢控制在Intel、IBM、AMD等极少数国外公司手中,国内企业多数尚未深入到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仍仅靠封装、测试等简单加工环节赚取低廉的劳务费。
  家电:淘沙
  2009年,我国家电产品合计出口333.6亿美元,同比下降6%,较同期全国总体出口降幅低10个百分点,率先出口复苏。同时,家电出口企业征战海外市场的热情有增无减。2009年,有出口记录的家电企业数量由上年的3891家增加至4227家。

  同期,家电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为151.8,与上年的149.1基本持平,远落后于计算机、手机等其他大宗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集中程度,表明我国家电出口的竞争程度相当激烈。
  家电出口领跑企业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对比2008年家电出口榜单,2009年入围的前10强企业中,5家是新面孔。依次位居家电出门榜单第4-7位的苏州乐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东莞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仁宝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和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出口大幅增长势头,成为首次进入前10强榜单的“新贵”。
  前10强阵营中,有6家实现大幅增长,且10强企业全部携手挺进当年外贸出[51200强总榜单,在总榜单前100名中斩获的席位由上:年的8席进一步增加至9席。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外销订单急剧萎缩,上年1902家有出U记录的企业在2009年已停止出口。另外,“贴牌”和“代工”仍是我国多数家电出口企业的生存模式。
  低廉的生产要素曾是吸引外资将代工环节落户中国的重要“法宝”,但2009年,中国制造成本在全球的低廉度排名已从第4位降至第6位,墨西哥、印度、越南、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成本均已低于我国。加之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低成本”光环正在逐渐消失。跨国公司紧锣密鼓地将生产线向要素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目前泰国已经发展成为亚洲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白色家电生产国。
  好在家电出口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第106届广交会上家用电器出口成交53.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3%。
  轮胎:侧滑
  随着发达国家橡胶加工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

  2009年,我国轮胎对非洲、东盟和中东等新兴发展中市场这一侧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但对欧美等传统发达市场另一侧出口却陷入下降,导致轮胎出门连续多年的2位数增速被迫停止。2009年全年共出门轮胎3亿条,价值76.8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3%和4.7%。
  小企业的灵活性优势显现,部分轮胎出口大户遭遇“滑铁卢”。2009年,轮胎出口前10位企业合计出口值为32.4亿美元,下降6.1%,比当年全部轮胎出口企业平均降幅高出1.4个百分点,占当年轮胎出口总值的42.2%。其中,位列当年轮胎出口第5-9位的5家企业出口降幅均高于我国轮胎出口整体降幅。
  在轮胎出口10强榜单上,仍不乏逆势上升的代表,有2家企业入围2009年出口企业200强。其中,2008年以0.4亿美元的差距与出口200强擦肩而过的招远利奥橡胶制品有限公司,2009年出口轮胎6亿美元,同比虽小幅下降1.6%,但仍然占据轮胎出口企业榜首,并一举跻身当年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列第154位。
  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集体低迷,是我国轮胎出口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轮胎行业对出口依赖程度高,出口的4成以上又集中在欧美市场,一旦遭遇发达市场不景气,“侧滑”就会拖累整体出口。
  在外需低迷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针对我国轮胎出u的贸易保护措施则令出口情形更加恶化。其中,作为我国轮胎出口最大的市场,美国对我轮胎实施特保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最大。“特保案”导致输美轮胎明显萎缩,在第106届广交会上,我国轮胎企业无法从美国获得任何新订单。
  2009年全年,我国对美国出口轮胎21.1亿美元,同比下降13.7%,是我国轮胎出口主要市场中降幅最大的一个,在我国轮胎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上年的30.4%下滑至27.5%。在我国轮胎出口10强企业中,有5家企业对美出口降幅高达2位数。2008年位居我国轮胎出口第9位的韩泰轮胎有限公司,美国市场占其出口总值的35%,正是由于2009年公司对美出口大幅下降43.7%,导致该公司位次下滑2个席位,与出口10强榜单失之交臂。
  在今后的3年中,特保案还将影响到20余家中国轮胎生产企业,由此将波及到上下游相关产业10万名从业人员。
  事实上,轮胎集自动化、高科技装备和工艺、新型原材料及高科技信息技术等于一体,但我国出口轮胎技术含量低与自主品牌欠缺的问题始终没有改观。美国特保案发生后,为避免被征收特别关税的损失,部分跨国制造商决定“釜底抽薪”,将在华产能搬迁至其他国家。
  2009年,我国有轮胎出口记录的企业数量由上年的1474家增加至1701家,轮胎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仅为273.9.庞大而分散的出口集群不仅难以体现规模优势,也增加了应诉贸易纠纷和结构调整的难度。
汽车:熄火
  汽车是金融危机中消费需求塌方最为剧烈的“重灾区”,中国汽车业更是惨不忍睹。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彻底“熄火”,全年出口汽车35.3万辆,价值46.8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大幅下降45.2%和447.3%。这是入世以后汽车年出口首度出现下降,也是1986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年度降幅。

  2009年,我国有汽车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由1550家减少至1175家,衡量出口企业集中程度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由上年的189.7提高至222.1。
  汽车出口10强企业与其他行业出口龙头企业相比,实力差距在不断拉大。2007和2008年,尚有国内自主品牌“旗手”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连续2年闯入我国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到2009年,汽车出口企业在出口200强榜单上全军覆没。其中,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仅出口汽车4.2万辆、价值2.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锐减56.6%和62.8%,从汽车出口冠军宝座跌落至第4位。
  2009年,在全国汽车出口企业各类型中,国有企业以52.1%的出口降幅居首,在汽车出口10强队伍中的席位由上年的?家缩减至6家。同时,上年10强榜单上唯一的私营企业代表湖南中联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因出口量值急剧萎缩72.3%和68.2%,已从汽车出口第10位大幅下滑X19位。取而代之的是,外资背景企业在10强阵营中的地盘由2家快速扩容至4家。其中,上年屈居亚军的中外合资企业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出口降幅低于奇瑞,以全年出口汽车2.8万辆、3.6亿美元的成绩摘得汽车出口冠军殊荣。
  由于货车出口形势明显好于轿车,以出口货车为主的企业在10强榜单上的领跑力量增强。其中,拥有自主品牌“德龙”、“骑士”的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以重卡为出口主打产品,全年出口汽车0.9万辆,价值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9.7%和54.1%,是汽车出口10强榜单中唯一保持逆势增长的企业,由上年的第7名跃升至第2名;货车出口占据半壁江山的北京福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由上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5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打击了我国汽车出口。俄罗斯、阿尔及利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等我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国,相继加征或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同时,我国汽车进入欧盟市场的阻碍也正在增多。更要看到,自主品牌出口企业普遍重销售、轻服务,长期依靠“低价策略”,缺少长远的市场战略规划。
  得益于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购置税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中国国内车市异常火热,全年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一举超过美国拿下全球汽车销量冠军。由于中国车市一枝独秀,海外汽车巨头纷纷争食国内车市的“大蛋糕”,进口车已由国内自主品牌不具备制造能力的大排量车型向国内自主品牌长期倚重的中低排量车型逐渐蔓延。出口市场尚未收复,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又更趋严峻。
  手机:潜伏
  2009年,除涉及移动通讯的产业振兴规划外,我国还在1月和4月连续2次上调手机的出门退税率,推动手机率先冲出金融危机。

  早在6月份,手机出口就摆脱颓势止跌回升,9月份即超过2008年月度出口最好水平,开始步人继续逐月攀升通道,12月份更是创下单月出口历史新高纪录。最终全年出口手机5.8亿台、价值395.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4%和2.7%,是当年出口值在300亿美元以上唯一保持增长的产品。
  在此背后,是外资品牌、自主品牌以及“潜伏”其间的“山寨机”的同场竞技。政策暖风虽然使我国手机出口企业数量,由上年的376家快速扩容至528家,且8成以上新增企业为内资企业,但这并未实质上撼动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手机出口中的强势地位。2009年,手机出口企业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达到889.5,比上年上升112.4,显示前50家企业对我国手机总体出口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以占据40个席位的优势绝对领先。
  在国内市场,2009年国外与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占比已达到69:31,位次最靠前的自主品牌企业仍为中兴通讯。低价优势并未催生中兴通讯出口量值的扩张,当年它共出口手机2266万台,价值7.5亿美元,分别下降15.1%和6.4%,位居手机出口榜第13名,比上年又下降1个席位。深圳华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出口手机544万台,价值2.7亿美元,分别下降32.6%和22%,位列手机出口榜第21名,比上年下滑5个席位。
  山寨手机扛起了国内手机攻城掠地的大旗,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出口领域都表现活跃。据初步统计,2009年,山寨手机的出货量达到1.45亿台,其中约有半数销往国际市场。但随着3G时代到来,手机行业的技术门槛再次拔高,那些没有掌握相应技术的山寨公司可能面临洗牌。继国内市场加强对山寨手机的管制之后,国际市场也开始全面“清理门户”。2009年10月份,GSMA(全球移动通信协会)授权的BABT(英国通信认证管理委员会)对中国手机厂商申请IMEI码实行惩罚性收费,申请一个IMEI码最低要支付2000美元;山寨手机最大的海外集散市场——迪拜,也在酝酿针对中国出口手机的更为严格的资质审查政策。
  2009年,我国手机年产量达到6亿台,比上年增长7.1%,已占到全球手机产量的一半。天语手机“去山寨化”的模式为众多的“潜伏者”成长为“成功者”树立了标杆,也为自主品牌手机力量壮大带来新的憧憬和希望。
  钢材:瘦身
  因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2009年国际市场钢材需求大幅下降。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其他主要钢材出口国货币一度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我国出口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也不复存在,市场竞争力一泻千里。2009年我国钢材出口被迫“瘦身”,全年累计出口钢材2459.7万吨,价值222.7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8.5%和64.9%,这是入世以后我国钢材出口量值首度同时出现下降。

  伴随着钢材出口量的减少,我国钢材出口前10强企业在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上的实力也急剧收缩。2008年,我国钢铁出口前10强企业悉数入围当年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但2009年仅有4家入围,而且上榜位次普遍下滑。其中,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国有钢铁生产企业,出口降幅高达48.2%,由上年钢材出口冠军位置退居次席;沙钢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钢铁生产企业,其所属江苏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出口值仅3.8亿美元,大幅下降74.4%。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钢铁企业“腹背受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从上游看,我国铁矿砂严重依赖进口,2003年起我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砂进口国,2009年我国铁矿砂的进口依存度已高达62%。但与强大进口能力不相称的是,我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毫无话语权。相较于国际三大矿业巨头的高垄断性和协同性,我国钢铁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行业整体利益缺失,成为我国在国际价格谈判中丧失话语权的根本原因。目前,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国钢铁产业的CR3(即前3位企业在全部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50%-90%之间,而我国钢铁产量前3位企业——宝钢、鞍钢和武钢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比重不到20%。2009年,钢材出口领域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虽有所提高,但也仅为100.1,出口企业集中度依然较低。
  从下游市场看,近年来出口已经成为消化我国钢材过剩产能的主要途径,钢铁及其制品也就成为遭遇国际贸易保护较为集中的行业。不止美国、欧盟屡屡对我国钢铁产品发起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对我国钢材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在加剧。
  虽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刺激了钢铁的生产,同时也使得国内钢材价格冲高,但国际钢材市场始终未见起色。独联体等国家钢材开始凭借本币贬值优势大量进入我国,2季度我国连续3个月成为钢材净进口国,这是我国自2006年实现钢材净出口后进出口形势首度发生逆转。
  钢材出口受阻,加之进口大为增加,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工信部甚至将钢铁行业列在“产能严重过剩”黑名单之首。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创纪录地达到5.68亿吨,同比增长13.5%,同年底我国钢材社会库存总量已超过1200万吨,较上年底翻了一番以上,国内钢铁行业风险正在积聚。
  大豆:苦果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急转直下,国产豆价也应声而落。为保障豆农利益,从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国家先后启动4批收储计划,累计收储大豆725万吨,约占全国大豆年总产量的一半。在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国内大豆价格止跌企稳,农民的种豆收益得到有效保护。但始料未及的是,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一面是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一蹶不振,2009年全年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441.5美元,较上年下跌24.2%;另一面是国内收储价格高达每吨3700元(约合544美元),中国市场的“价格高地”效应吸引了全球低价大豆大批量抢滩。

  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再度刷新历史记录,达到了4255.2万吨,比上年增长13.7%。2009年7月下旬起,国家开始启动国储大豆拍卖工作,高企的价格使得国储大豆连续陷入流拍的尴尬,截至9月30日,国储大豆11次拍卖仅成交10万吨,占总计划成交量的1.8%。而稍有沉寂的大豆12月单月进口量创下478万吨的年内月度新高。由于超过700万吨的国储大豆无法有效回流市场,加之收储价格高企也抬高了豆农的价格期望,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加工企业最低只能以1.75元/斤的价格从豆农手中收购到大豆,但国内油厂的保本收购价为1.65元/斤,国内加工厂使用国产大豆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
  由于国产大豆供应的市场缺位,洋大豆趁虚长驱直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我国大豆主产区。在一向以使用本土大豆为主的黑龙江省,多数油厂由于国产大豆价格太高,已经停产停收。进口转基因大豆占到该省市场份额的80%,而国产大豆仅占20%,这一比例与2008年前刚好完全相反。
  在这场疯狂的进口大豆“入侵战”中,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扮演主角。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中所占份额上升至64.4%,较2008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其中近7成进口由外商独资企业完成。进入大豆进口10强的6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独占4席,并且位次靠的,霸占了前三甲及第6名的位置。
  内资企业在2009年大豆进口10强中依然占有4个席次。2008年高居大豆进口企业榜首的中储粮东方经贸有限公司,由于承担国家收储等宏观调控任务,进口减少,2009年进口量同比骤降64.5%,跌至第17位。取代其成为大豆进口内资企业“领头羊”的是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口大豆激增3.4倍,达到186.5万吨,由上年的第34名快速提升至第4位。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国产大豆压榨企业,曾经以坚持加工本土非转基因大豆而闻名于业界。在国家收储引发国产大豆价格持续高位、市场流通不畅的背景下,以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大豆压榨企业面临着无利可图、无料可用的境地。加之进口大豆压榨利润高、来源渠道稳定,促使其不得不放弃国产大豆采购渠道,转而投向进口大豆的怀抱。从昔日本土大豆的“坚守者”到今日洋大豆进口的“主导者”,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无奈“倒戈”成为国产大豆窘境的一个典型缩影。
  2009年11月26日,国家新修改的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火线出炉”。改进后的临时收储价更为贴近市场,相较进口大豆价格也颇具竞争力,而且改变了单一收储主体的格局,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收购国产大豆,并给予每吨160元的补贴。相信调整后的国储新政能够助国产大豆苦尽甘来。
 煤炭:逆转
  我国是世界上毫无争议的第一产煤大国。2009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29.6亿吨,比上年增长12.7%,远高于前10年平均增速,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成为了全球煤炭贸易市场上最大的变数,2009年累计进口煤炭1.3亿吨,价值105.7亿美元,分别激增2.1倍和2倍。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显示,从4月份起,煤炭连续9个月出现“进口量偏高”的黄灯预警。2009年创纪录的煤炭进口“天量”,也使我国煤炭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逆转,由连续多年的传统煤炭净出口国,首次嬗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全年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

  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亚太主要煤炭消费国需求锐减,国际煤炭价格及海运大幅下跌,全年我国煤炭进口平均价格84美元/吨,比上年下跌3.4%。同时,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将煤的进口关税从原来的3%下调为零,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进口成本。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竞相加入到煤炭进口的行列。
  2009年,有煤炭进口记录的企业,山上年的310家迅速增加至448家。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由上年的267.9下降至182.2,进口企业更趋分散。按进口值排序,前10强企业合计进口煤炭4227.3万吨,价值35.8亿美元,分别激增4.2倍和3倍,分别占当年我国煤炭进口总量、总值的33.5%和33.9%。
  受质优价廉的进口炼焦煤诱惑,加之—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推动钢铁产品产量增加,对炼焦煤需求迅速放大,国内钢铁企业进口“胃口”大开。在2009年我国煤炭进口前10强企业中,钢铁企业占据3席。
  2009年进口煤炭品种中,炼焦煤进口增速最快,但其3442万吨的进口量也仅占煤炭进口总量的27.3%。进口的主要煤炭品种仍是主要用于发电的动力煤。动力煤进口猛增的原因除了进口成本降低外,更深层原因则归于国内“计划电”与“市场煤”之间的博弈与较量,电力集团则成为两头受挤压的中间层。2008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当年全国电力行业全线亏损。在国内煤电谈判陷入僵持之时,国际市场上煤价回落让以煤为天的电力集团喜出望外。
  此外,我国绝大部分煤炭资源分布在西北地区,而煤炭需求则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运力是煤炭供应保障的关键。第4季度我国煤炭进口量合计达到4010万吨,为年内季度最高。按照发改委的《2010年跨省区煤炭铁路配置意向框架》,为电煤配置的运力为7.2亿吨,占全年我国9亿吨运力总量的近8成。但2010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初步汇总近15亿吨,超出运力配置近6亿吨。进口成为缓解国内供需矛盾的主要通道。国内企业海外找煤的热潮仍在继续,海外并购遍地开花。
  可喜的变化是,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取消实施了7年之久的煤炭订货会,取而代之的是从2010年开始,煤炭和电力企业将完全自主进行煤炭价格谈判;山西、河南、河北等主要产煤省份也相继拉开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
  消费品:怒放
  在家电和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消费措施的推动下,2009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

  当年,最终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5%,与2008年的35.2%相比大幅度提高。在全球消费市场一片低迷之中,中国消费市场却高歌猛进。不仅继续坐拥全球第一大手机市场、宽带市场头衔,再添最大汽车市场的新头衔,而且奢侈品、黄金饰品、钻石市场也均由原先的第三升级为第二。2009年我国消费品进口划出了一条先抑后扬的“V”型曲线。
  2009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信心明显不足,大多消费者选择捂紧“钱袋子”。下半年就业信心和收入预期提升,从而有力支撑了进口消费复苏回暖。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消费品516.8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5%,降幅较同期进口平均降幅低9.7个百分点。其中,用于直接满足国内消费的一般贸易进口额达344.1亿美元,实现1.6%的正增长。
  消费品进口前10强依然延续着汽车企业和电子企业共同把持江山的格局。入围门槛已经推高至4.9亿美元,同比提高17.4%。除第8名捷成(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之外,其余9家企业全部携手闯入当年我国进口200强总榜单。上总榜的企业数量较上年增加2家,其中有4家企业挺进前30名。
  得益于国内中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以旧换新以及汽车下乡等三大政策推手,2009年汽车销量达1364.48万辆,较上年大幅增长46.2%,成为全球车市当之无愧的年度冠军。因为拥有国内旺盛的汽车消费需求,汽车进口企业在消费品进口10强中掌控了7个席次。
  但上榜的汽车企业也并非皆大欢喜。德系汽车在榜单上光芒四射,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梅赛德斯一奔驰(中国)汽车销售凭借着进口豪华轿车的优势占据了我国消费品进口冠亚军的位置,当年分别进口26.5亿美元和2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2%和18.6%,在进口200强总榜单上的席次也高居第20位和第27位,较上年分别大幅提升25个和16个席位;大众进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进门同比增幅高达79.5%,为消费品进口10强中涨势最快的企业,首次入围10强即位居第6位,同时也是首次出现在进口200强总榜单上,位居第151位;因召回事件,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当年进口值下降20.4%,由上年的冠军位置跌落至第3位。榜单上唯一的国有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表现差强人意,进口值同比下降26.8%,位次下降至第5位。
  荣登消费品进口10强榜的3家电子企业“起落有致”。2009年全球手机市场表现好于预期,销售量仅较2008年略减0.9%。得益于此,诺基亚公司凭借市场份额最多、技术力量雄厚等优势继续在手机市场上“独霸一方”,旗下的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进口增长15%,由2008年的第6位跃升至第4位,在进口200强总榜单中的座次也相应的由上年的第37名提升至第21名。而虽然2009年全球个人电脑较手机市场表现更为突出,出货量实现同比增长2.3%,但以加工贸易进口为绝对主力的计算机配套企业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和麦迪实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却并未从中受益,在国际订单减少的影响下,两家企业进门双双下滑。
  医药保健品是2009年又—朵“怒放”的花。2009年4月国家新医疗改革拉开帷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8500亿元的医改资金投入以及基本药物目录等相关配套措施的付诸实施,带动医疗保健品进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医疗保健品进口值达5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8%,是消费品进门中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速的大类商品。医药品企业成为了紧随汽车和电子企业之后的消费品进口第三军团。
  液晶显示板:虚胖
  日韩企业联合体对液晶显示核心技术实行严密封锁,在其面板主流产品已经步入高世代之时,我国液晶显示产品仍“蜗居”在5代以下。悬殊的技术差距使得我国对液晶显示板尤其是大尺寸液晶显示板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进口值连续快速增长,始终位居我国主要进口产品前列,其中8成以上是为加工贸易出口采购的原材料。

  2009年,受国际电子信息产品需求低迷影响,我国液晶显示板、家电等产品出口均出现萎缩,对进口原材料的需求明显下降,全年累计进口液晶显示板18.4亿个,价值34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和20.7%。液晶显示板进口“看上去很大”的数字不过是产业“虚胖”的写照,国内企业仅靠微薄的加工费分得一杯羹,真正大快朵颐的还是外资巨头。
  2009年,液晶显示板进口前10位企业,合汁进口液晶显示板172.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7%,占当年我国液晶显示板进口总值的49.3%。比重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据9个席位,不仅全部入围当年外贸进口200强总榜单,而且除第10名的达辉(上海)电子有限公司外,其余8家企业均同时进入当年外贸出口200强总榜单,“大进大出”特征尤为明显。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全年出口仅下降8.4%,出口的抗跌也主要来自液晶显示板进口逆势24.4%的增长,进口值高达43.3亿美元,以高出第2名1倍以上的绝对优势,摘得2009年液晶显示板进口桂冠,且一举跻身当年进口总榜单前10强。
  与之相反,液晶显示板进口位次下降的企业,当年出口值也相形见绌。2008年液晶显示板进口值居首位的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由于2009年出口值大幅萎缩49.9%,在当年出1:3200强榜单上的位次由上年的26位下滑至51位,对进口液晶显示板的需求也出现骤降,全年仅进门液晶显示板18.5亿美元,下降53.5%,是2009年液晶显示板进口前10强榜单上降幅最大的企业,在退居液晶显示板进口亚军的同时,在当年进口200强总榜单中的位次也由上年的第10位快速跌落至第33位。更为典型的是,上年位居液晶显示板进口第7位的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因家电产品出口值大幅下降80.7%,其液晶显示板进口也大幅下降,不仅跌出前10强,前20名也难觅踪影。
  可见,下游产品出口不畅导致企业对上游原材料需求减少,是液晶显示板进口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加上液晶显示板价格的大幅下挫,则进一步加剧了进口值的萎缩。



作者:《中国海关》编辑部 来源:《中国海关》2010年第4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9 14:28:46
好文,好文。呵呵,非常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