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义举:麻木看客的扭曲面容
------
据《环球时报》报道:4月25日下午,兰州市民张先生外出时见到俩小偷向一名妇女行窃,见义勇为大喝一声揭发小偷,反遭小偷持刀追砍。遗憾的是,整个过程非但没有人伸出援手,有人甚至挖苦说“是不是做生意钱挣多了,这么爱管闲事”。
[随处可见愚弱“看客”]
对此,有评论认为,观众的冷漠情有可原,他们或不明事由、或怕遭报复;有论者甚至从现代社会不是熟人社会,没人有义务为别人的不慎买单等角度来为冷漠开脱。
纵有千方说辞,万种理由,这种近乎麻木的冷漠绝非社会所需。鲁迅先生曾对国人的“看客”心态进行过无情的鞭笞: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如今社会,我们常能发现“看客”的影子。他们的愚弱并非来自体格,而是精神的沦丧。
[“麻木”国人几时醒悟]
死气沉沉的公民社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是惊人的,不仅仅只是会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使人性的麻木、道德的沦丧升级,达到“幸灾乐祸”的程度!
这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果一个民族退化到连对自己的同胞都不曾关心、不需要承诺、不能善待的程度,那么它该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此以往,人们麻木不仁到连疼痛都没有感觉和反应的程度,以至对邪恶置若罔闻,那么中华民族岂不要变成“野人之邦”?
我们失掉判断力了吗?
------
据《环球时报》报道:4月25日下午,兰州市民张先生外出时见到俩小偷向一名妇女行窃,见义勇为大喝一声揭发小偷,反遭小偷持刀追砍。遗憾的是,整个过程非但没有人伸出援手,有人甚至挖苦说“是不是做生意钱挣多了,这么爱管闲事”。
[冷漠不足惧,闲话犹在耳]
对此,有人评论说,观众的冷漠情有可原,他们或不明事由、或怕遭报复;有论者甚至从现代社会不是熟人社会,没人有义务为别人的不慎买单等角度来为冷漠开脱。对此,笔者不置可否,冷漠不足惧,我们早已习惯了此类冷漠,我们对此的审美疲劳甚至超过了见义勇为事迹本身。冷漠纵有千方说辞,万种理由,却绝不能立牌坊加以表彰。任何不在场的人似乎都没有资格对冷漠者加以道德评判,更不会以“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这样的道德高标来要求。但为什么同样的偷窃发生在芬兰或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窃贼会遭到上至七旬老太,下至十几岁小孩的一致讨伐,追赶的情形很可能会戏剧性的倒转过来?我们是不是要问,冷漠也就罢了,为什么还会有“风凉话”?没有风凉话成了我们的最低要求么?我们到底缺什么?
[风凉话该歇歇了]
我们已经厌烦下“世风日下”这样的断语,因为这样的判断毫无解释力。看到不道德甚至残忍的事情,我们即使无力相助,对见义勇为者则该有起码的敬畏和鼓励。在这件事情上,笔者更愿意相信说风凉话者是单纯的,他们的风凉话绝不是来自对自己表现懦弱的羞耻感的掩饰,而是出于简单的不明事理,是非不分。是的,冷漠的借口可以有千万种,说风凉话的借口却只有一个——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