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00 13
2010-04-30

楼市会就此崩盘吗?未必。


   上一篇文章说了,高房价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失衡下的价格走势由预期支配,对预期影响最大的短期因素是货币供应,长期因素则是土地供应。若想抑制房价,应当紧缩货币供应,放松土地供应,而实际执行的政策正好相反,房价焉有不涨之理?

   楼市新政全都着眼于市场价格,而不是市场预期。由于影响预期的长、短期因素基本未变,上一篇文章的结论也基本不变。

   新政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是心理上的,阻吓作用大于实质性作用。在房价可能走低的猜想中,人们从抢购转向毁约或者推迟购买,房价于是停止上涨。但这远非雪崩的前兆,需求方的其他预期依旧,为房价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底部。特别是“10号文”只字未提土地供应和货币供应,只要“18亿亩”的红线不动,百姓就认定房产是稀缺资源,晚买不如早买;只要货币政策继续松宽,通胀预期就是挥之不去的幽灵,购买实物资产就是防止存款贬值的最佳选择。

   决定楼市下一步走向的关键当然是开发商,预见到需求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他们并不急于抛售,而是采取了“看看再说”的观望态度。由于2009年的银行大放水和楼市的价量齐飞,眼下开发商手中现金充裕,没有任何回笼资金的压力。只有当资金链条吃紧时,地产商才愿意考虑降价促销。助长观望情绪的,还有日渐增加的政策不确定性。

   开发商的观望不仅减少了当期市场的供给,为房价提供了另一有力的支持,而且减少了当期的开发量,为将来的供应短缺从而将来的高房价埋下伏笔。

   地产商难道不担心更为严厉的后续政策吗?担心是免不了的,但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如今决定政策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维护民生的意愿,还有地方政府强烈的政绩冲动。人们已经注意到,在每次打压楼市的风暴中,地方政府往往“集体失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每逢楼市下跌,地方长官总是竭其所能,力挺力托。人们也知道,这是因为房价和地价连着地方财政,并且也连着个别官员的荷包。

   楼市如果垮了,地方财政赤字,中央给补吗?不是说要拉动内需吗?没钱怎么拉动?房地产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真下重手把它砸趴下了,一损俱损,钢铁、水泥、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就不知卖给谁了。如此一来,GDP“保八”怎么实现?

   即使在政策制定上地方和中央保持一致,政策的执行可主要靠地方政府,上下拧着劲儿,政策怎能贯彻到位?中央总不能向各地派工作组吧。

   说到底,楼市是一个预期的博弈,预期的形成产生于利益的计算,非几篇通讯、评论所能引导,非文件所能左右。凡涉及真金白银的事,不是红口白牙或者白纸黑字就可以解决的。以真金白银为基础的叫做理性预期,纯靠忽悠的是非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决定人们的长期行为,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验证;非理性预期除了制造市场短期波动,便只留给后人笑柄。

   欲降房价,必先扭转市场预期;欲扭转预期,必先调整利益;欲调整利益,必先推动体制改革。改革就是重构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

   首先要改革土地制度,增加土地供应,打破供地垄断,利用市场机制平抑地价,彻底消除“房产永远是稀缺资源”的预期。要想改革土地制度,就必须平衡地方财政预算,舍此便不能切断地方财政和土地的联系。

   改革财政税收体制要双管齐下,开源节流。开源意味着增加地方的税收自主权,同时强化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否则苛捐杂税日多,不利社会安定。节流则要求大幅削减地方政府开支,特别是无止境的投资,以及同样无止境的机构膨胀和冗员。

   放弃改革,单纯靠政策调控价格,如同发高烧洗冷水澡,打摆子就给蒸桑拿,治标不治本,房价短期内可能少许下挫,当人们意识到基本面并未改变时,价格重拾升势,说不定会创出又一轮新高。那时怎么办?

   有两个可能的对策。一是任其发展,直到泡沫破灭,如日本的1989年和美国的2007年。二是房地产业国有化,政府出面重新分配住房。无论哪一个,成本好像都太高了。

来源:新京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1 17:05:07
顶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 23:02:58
恩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 00:02:03
“一损俱损,钢铁、水泥、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就不知卖给谁了”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可笑,如果国民把几乎全部收入或将来的收入全部投放到住房需求上,那么国家的需求靠谁来拉动?老百姓没钱还怎么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 00:08:55
很有道理,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4 11:16:02
“一损俱损,钢铁、水泥、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家电就不知卖给谁了”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可笑,如果国民把几乎全部收入或将来的收入全部投放到住房需求上,那么国家的需求靠谁来拉动?老百姓没钱还怎么消费?
可笑的是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