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小凯先生,好多人都或多或少读过他的文章或书,也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读过一些先生的文章,书只读了一本还没结束,原因是数学有点难,要再学学了。现在将我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知道大家学经济学是用哪本教材,我想说下我用过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4版,保罗的《经济学》17版,帕金的《经济学》5版;最有趣的算是帕金的,让人有兴趣读下去。曼昆的提炼了一下,也不错。保罗的有些难,要有点数理基础。这些书都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蛮庞大的,涉及的类别很多,也都点到为止。
后来又读了,《微观18讲》,《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萨克斯的宏观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这些书分别针对各个类别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把基础的理论给出些数学推理。
再后来又读了,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瓦里安的高级微观,《产业组织理论》,《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这些书就讲几个该领域的更经典和更前沿的模型,读完后的就感觉除了越来越难了,就是自己懂的越来越少了。
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就好似会计学一样,经过几百年来的实践总结,归纳出的基本会计概念,就可以解释和服务与学科的发展,知识更新也可以再进一步的更新学科的基本概念,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也许是会计学太小了,不太恰当;应该跟物理学差不多,也是从一开始学的很宏观,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就慢慢的发展出很细很前沿的知识点以及新的全新领域。知识的发展除了受到本身知识更新总结的限制外,也受到需求的影响。例如战后经济百废待兴,所以经济发展就成了各国关心的议题,宏观经济学以及有关经济增长,周期与衰退,贸易,国际收支与汇率等的领域就发展起来了,战争让军事科技发展,军事科技也促进了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实践-总结-实践-总结,这样的知识更新体系也很符合自然规律。就学科来说,如果强调是为政治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就会陷入发明知识的怪圈,就不够客观的体现学科的严谨性。所以,政客是政客,学者是学者,至少在思想上要客观,哪怕自己身处其中,也要好似个第三者。有时候,知识本身不能为政策直接所用,多数不是因为这方面知识总结的不够,而不是因为本身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有时候政策显的跟学科识识格格不入,你解释不了,你怀疑学科是不是有错,当然有错,但不是全错,而是方向或者某些基本思想出了问题,也还是总结的不够。
后来,读到了张五常先生写的书,虽然有些人认为他人品有问题,我不在这里评论学问以外的东西,虽然人品会影响到学品,但学品还真跟人品没有直接关系。
透过张五常的书,间接的接触了杨小凯,我觉得如果再拿前面我提到的普些经济学家来比较,比如:罗默研究宏观,瓦里安研究微观,平狄克研究计量经济学,张五常做经济解释,杨小凯做什么呢?
插个小曲,也就是张五常的影响下,我开始读了些老一点的书,比如《国富论》,《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经济分析史等。也读了以科斯代表以产权和制度方面的书,也有布坎南关于宪政经济学方面的,还有一位印度的经济学家森,慢慢的国思路开始有一点点的清淅了。
所以就如今经济学的情况,就不知天高地厚的讲一些个人的观点。经济研究者我分为几种,罗默代表的宏观,瓦里安代表的微观,张五常代表的解释,还有一种是政客,还有马歇尔。因为这几种很有代表性,除了政客外,别的都是专业做学问的经济学家,政客是也做学问的经济学家。(另外,列举这些人只是随机的,不是列别人不行,实在是因为上文提到过,方便一点)
不管是研究宏观也好,微观也罢,产权和制度也好,或者宪政经济学,货币问题,贸易问题等,都有各自己领域的佼佼者,这些人都叫做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叫经济学家,不过重在解释,不重在学问更新和总结。马歇尔是真正一位集大成者,张五常说保罗也是一位集大成者,也勉强可以这么讲,因为我觉得他虽然集众之长,经济学在他手里,得到了总结和发展,但因为也总结众家的错误,所以也让后来者会行不少弯路。马歇尔虽然在今天看来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但正是他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现在最正确的东西,虽然时间和实践的积累都会被证明是不对的。政客型的经济学家我就不多说了。
之所以这样比较,是因为杨小凯正是跟马歇尔一样,是一位集大成者。
虽然他的书我还没有精读过,但经典的东西是只要有共鸣的人一下子就可以读出的。豁然开朗,就是这种感觉。
对经典没有共鸣的人,不是成见太深,就是还要再给自己积累。让知识积累很容易,但成见就是个麻烦事了。
总的来说,对于杨小凯先生,他是一位值得大家尊敬的人,也是一位有价值的,很可能是近代最有价值的经济学家,能找个问题的关键,积百家之长,避百家之短,终大成。
以上是我的个人浅见,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