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是个极为刻苦的人。而经济学是公认的体力活,所以杰出的经济学家无不刻苦,比如另一个出色的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杨小凯就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天天如此,这样一算,他的生命密度要比许多不学无术的老教授,偷懒取巧的小博士高得多了。不过,小凯的的真正思想却不是看书看来的,完全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监狱里想出来的。如果真要追溯他的精神导师和启蒙读物的话,那就是马克思与《资本论》。
根据茅于轼,左小蕾等的回忆,杨小凯80年代初在武大教书时就开始讨论劳动分工了。他觉得主流经济学只讨论资源分配,而不讨论组织结构变迁,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就是这个思想,结结实实命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要害,也成就了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社会太复杂了,所以斯密看到的是财富增长的过程,韦伯看到的是理性化过程,马克思看到的则是永不停止的阶级斗争。但要用阶级斗争来讨论社会,必须先得承认有暂时稳定的阶级,然后才能斗争。阶级斗争是动态的,但分析起来必须要有静态的阶级基础。同样的,新古典经济学要讨论财富的增长,必须假定制度和组织结构暂时不变,这样财富的增加才有其正面的意义。
杨小凯可不这么看,他天生就是一个制度经济学家。为什么要把发展与财富增长联系起来呢?为什么不看劳动分工水平呢?以前理个发就理个发了,现在衍生变化出几十种不同的服务,这不是比财富的增加更能说明发展的本质吗?主流经济学只盯着市场,却不关心构成市场的组织结构,在小凯看来,这正是本末颠倒了。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一片很不错的文章,顶一下。
在中国,我们看到太多碌碌无为,固步自封的“专家”;太多的眼高于顶,却又无知无畏的“民间研究者”。以中国之大,什么时候再能产生杨小凯先生那样闪烁智慧光芒的思想者?
顶一下,
楼上的这张照片我第一次看到时也很惊讶,当时感到非常意外!
制度重于技术,在今天中国的学术制度下,再出一个杨小凯,难哪!
虽然拿起他编的那本教科书,对其中的公式头疼.
但是他的文集,非常吸引我,我把发到学校的网站上给大家推荐供大家下载,遗憾的是偌大的学校竟然容不下他小小的几篇文章!
很好的帖子。
我在斗争,是否把杨的思想作为我博士论文的引线。
要知道,我是学管理的,而且数学基础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