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呢?首先要认识的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马克思这样来定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像的劳动所凝成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一种剩余劳动的货币支配形式。
价值并不是具体的财富,政治经济学的错误多源于价值与财富(使用价值)的混同。使用价值才是财富的具体内容,因此把一定时间产生的价值总量当成所谓的像生产涵数一样的生产总值是错误的,它实际上压根就不是生产涵数,也不涉及具体的财富内容,生产总值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它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正如价值量(钱)不是兑现具体的使用价值,剩余价值也根本不涉及具体的剩余财富。正如三十年前的人们存钱,三十年以后取钱出来消费,三十年前他们根本想不到会出现个人电脑、互联网、MP3、MP4等,但这些新产品都是现在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它兑现的只能是抽像的劳动。又如:以一个富人来说,他个人不可能在一天之中吃一千个人的饭、穿一千个人的衣,但富人用的与此相关的奢侈品确消耗大量人的劳动。假设某个超级富豪拿钱出来大量资助穷人,够买穷人所需的中低档消费品,其结果就是中低档消费品物价飞涨,因为社会压根就没有生产那么多中低消费品,生产结构不是指向穷人的。
价值量增长是不能涉及具体财富的增长的。如: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怎么可以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呢?实际上,这种加总和指数问题在理论上是有确定的结论的,即只能是单一产品或稳定状态增长(即所有的产品按同样的比例增长),比如说有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8%,显然不如说去年生产的是21寸电视而今年生产了29寸的电视更清楚。
对于物价指数的统计也是如此,这种统计只能在单一产品和稳定状态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苹果和梨的价格都增长了10%,可以确定的说物价上涨了10%;但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了15%和梨的价格上涨了5%,或者价格同时上升而苹果和梨的产量比例变化了,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物价指数的。
因此剩余价值,并非什么剩余财富,而是剩余劳动的一种支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