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4973 7
2010-05-04
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背景、发展目标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路径和重点也不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任务都很重,且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低碳经济,机遇,对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顺应国际潮流,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顺应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潮流。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符合世界能源、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及政治外交领域,一系列重大事件正推动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减排温室气体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发达国家因其历史责任和当前能力应当率先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助于承担必须的国际责任,又能够顺应世界大势、融入国际潮流,充分展现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国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因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有利于顺应世界技术变革的潮流,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当然也有利于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以低碳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且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

  (三)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刚性增长。世界能源发展的长期方向是“低碳富氢”和新能源,逐步从“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或无碳能源转向。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在能源的供需品种结构、地区结构和结构性污染方面都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极不相称。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能源消费将会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结构的转变又异常艰难。发展低碳经济根本上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抓手,大力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四)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低碳技术资源,助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是低碳技术。先进的低碳技术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公约》和《约定书》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进行技术支持进行了专门规定,并在某种程度上将之视为发达国家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中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实现低碳发展要求在技术上必须有所突破,否则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便是一句空话。比如,如果没有及时的技术转让以帮助中国对燃煤机组进行技术升级,中国到2030年可能多排放近60亿吨CO2,并产生巨大的“锁定效应”。国际约定对发达国家的要求、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愿望和适度的利益机制,都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低碳技术资源,突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和限制,展开充分的技术合作,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并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渐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最终达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与挑战

  (一)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工业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增长方式决定了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支撑;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口大量转入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剧增,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在这种发展阶段下,要实现全面小康的中期目标,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必将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和碳排放的剧增。

  (二)能源结构的制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平低,尤其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富煤、少气、缺油”的特征。2007年我国原煤产量超过25亿吨,占一次能源比重超过70.4%,对煤的依赖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使中国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在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尤其是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可想而知。

  (三)产业结构的制约。中国产业结构的主体是第二产业,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1.31:48.62:40.07。工业部门耗能水平高,其能源消耗量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加上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总体较为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在工业内部,采掘、钢铁、建材水泥、造纸、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耗能严重。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二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制约,工业内部面临传统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的制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科技水平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依靠高水平的低碳技术,无论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依赖于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运作中障碍重重,发达国家以种种理由拒绝本应承担的技术转让责任。这些障碍包括知识产权障碍、资金障碍、政策障碍、信息障碍、机构障碍和促成环境不足的障碍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展路径的选择,如果不能切实有效解决,将给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增加巨大的额外成本,这显然是尚不富裕的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五)体制机制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保障。但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宏观管理机构能力不足、能源管理职能分散、能源价格改革滞后、法律制度综合效率不高。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极其复杂、涉及面广、责任重大,而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式管理机构(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成立不久,管理能力面临严重考验,极易造成能力和必须承担责任的不对称;能源管理职责分散造成政出多门,缺乏协调,缺乏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宏观调控;能源价格改革滞后不易形成对于节能、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正向激励,各经济主体动力不足;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同法律之间相互抵触,各成体系又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严重削弱了法律制度的综合效率。

  鉴于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必须在国际气候体制框架下,秉持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原则,立足于国内发展为基础,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驱动作用结合起来;把能源高效利用和改善能源供给体系结合起来;要加快构建低碳产业;积极推动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王军 来源:《西部金融》2010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10 17:18:57
感觉现在好混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0 17:19:28
低碳最好能一直很好的持续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10 17:19:53
给后代一个绿色的环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1 14:13:55
学习了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5-5 08:20:55
不错,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