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想雇一双手,每次来的都是一个人。” 一个世纪前,亨利·福特曾如此抱怨。不过,眼下的情况是,如果你想雇的只是一双手,那很可能连人也压根儿见不到。
“除了谋生之外,一个伟大的公司是基本能够满足员工对情谊、公平、成就这三种需要的公司——相信这对基层员工也同样适用,而无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收入多少、岗位的‘技术含量’有多高。他们同样希望被尊重、被用心对待,希望自己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希望自己有上升的空间。”崔维星说。
崔维星的观点来自于14年所积累的真实工作体会。他所领衔的德邦物流创立于1996年,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13300多人的庞大队伍。而其中,司机和搬运工等“非文职人员”(德邦物流内部称呼)占据了一半江山。一文一“武”两大阵营各自特征鲜明,截然不同。但在德邦物流,他们配合顺畅。哪怕你只是个司机或搬运工,管理岗位的大门也向你敞开。
“我们的非文职人员一半时间在与客户直接接触。送货/接货过程中,他们的职业素养代表了德邦物流的品牌形象。”崔维星说,“每一个基层员工,都不应该把他们只看成‘方向盘的驾驶者’,或者‘搬运车旁边的一双手’,而应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
直指长期服务质量
和许多遮遮掩掩的企业家不同,崔维星在讲述员工管理时相当直白:德邦对员工的好,为的是“共赢”。“一切都指向服务质量,而且是长期服务质量。因为企业是讲成本的,长期服务质量才是经济的。”他说。
准确地说,德邦物流做的是零担物流的生意,也就是一种介于整车运输和快递之间的物流模式,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每票货物重量在50
~500公斤居多。零担物流企业将不同托运人的货物拼车运输,零收整发。这是物流业中利润最低,也最不好干的细分市场。但自从创立,德邦物流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不低于50%。而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居然是没有业务员的。
“因为德邦物流是做品牌的。”德邦物流副总裁施鲲翔骄傲地说,“业务员模式的问题是业务员没了,生意可能就没了;但在品牌模式下,品牌没了,生意才没了。”施鲲翔称这种品牌模式下的客户为真实客户。这些真实客户的到来,依靠的是口碑相传;而口碑的好坏,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
在业内,德邦物流其实颇有点另类。物流企业要的是点与点的联动性,网点越密,自然服务越好。但其他企业通常通过加盟或并购的方式来建立网络,而德邦物流坚持自建。在同行中,买车的人不多,多是租车或挂靠(司机连人带车为公司工作),德邦物流不仅大规模买车,对一些长途大卡车,还买进口的。
“网点自建,控制力才会比较强。与标准化建设网点相比,推广更难,网点如果不是你自己的,你怎么推?车如果是司机个人的,为节省保养,大家当然都抢着轻货或路近的运,路过家门也许还会去歇歇脚,喝两杯,及时性如何保障?”施鲲翔说,“这些到了客户那边,都会演变成服务质量下降的感受。”
也正是因此,德邦物流背离“轻资产”,对成本“不加节制”。在对待员工的态度上,也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在这里上班,那么每月你都会收到德邦物流寄来的200元“家长工资”,这其中的100元来自你的孩子,另100就来自德邦物流。每年中秋节,月饼也是直接寄送到员工家长手里的。而且,经理级的员工,从结婚开始,到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上大学都可以享受补助。在德邦物流,这两项福利分别被称为“亲情1+1”及“家庭全程无忧”,每年开销近千万元。
当然,考虑到德邦物流员工数量的庞大和分布地域广阔,而且因为相关事务庞杂,德邦物流曾需要10名员工来专职处理。不要担心会计系出身的崔维星不会算账,只不过,他考虑的更长期。“在直接关心员工本人之外,还同时去关心他们的亲人,这就是管理上的奇招。”施鲲翔自豪地说,“不要光喊服务质量要好,实际上这是高成本带来的,算经济账一定是这样的。”
越基层,管理越要精细、体贴
如果说,“亲情1+1”和“全程无忧”还仅仅停留在对全体员工的物质激励层面上,那么,就在2010年2月,德邦物流发布的《非文职职业发展管理规定》 则已经关注到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非文职人才的管理要相对精细化。他们也有职业生涯,但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诉求方面,往往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或者不敢全面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反而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为他们想得更多。”崔维星说。
其实,在德邦物流,从基层成长为高层的例子并不鲜见。现在负责全公司经营业务的副总裁就曾经是一名搬运工。而开了十几年卡车的司机陈绚斐则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竞聘的流程,成为上海车队四组经理。如今,初中文化的他现在一样会使用ERP系统。现在提起当时的一幕,这个小伙子还激动地想哭。
为了这些“完成和体现德邦物流服务质量的最前线”,德邦物流的人力资源部门配备专员研究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类通道和管理通道,并要求司机和搬运工都要参加技能、安全、企业文化以及户外拓展和军训。秉承一贯的风格,在培训上,德邦物流也不惜成本。他们曾花费几十万从国外买来一套防御性安全驾驶课程,找专门老师来培训。效果也立竿见影,事故率大幅下降,司机的人身安全提高,“连文职员工也被吸引,都跑过去学”。
为了激发非文职员工的学习热情,德邦物流还给参加培训的司机外场补助10元/小时。他们还教搬运工打字,一分钟能打30个字就奖励200块钱,每增加10个再奖50块钱。不断的激励,使基层员工信心大增,工作中的小创新不断。
“他们会学习、会积累、会主动思考问题。”施鲲翔说,“而且一旦走上管理岗位,他们更了解基层员工,比我们更知道长途车司机在想什么、短途车司机在想什么。”
目前,德邦物流的司机流动率为3%左右,搬运工流动率约为8%,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崔维星认为,这仍有很大改善空间。“我想我们未来三年的管理重点将是对非文职类员工的招聘、培训,以及研究怎么样留住基础岗位的工作人才。”他说。
人性化不应是针对个人的,而是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是个群体概念。“这个群体(非文职员工)不可替代,我们不依赖某个人”。
“在欧洲,我看到很多司机非常爱护自己的车,一天擦几遍,身上还戴着汽车轮胎的耳环和汽车模型的项链,对于从事司机这份职业非常自豪。我想这或许也是中国司机的未来,是一个司机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对车辆的爱护,对职业充满自信和荣誉感。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我想对于基础岗位工作人才的管理,是对所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最大的挑战。”崔维星说。
作者:焦晶 来源:《中外管理》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