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坛友说 一带一路
706 0
2020-03-24

清代民国时期灯谜流派——双谜




双谜即指福州双谜,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双谜源于清中叶诗钟的分咏,也吸收了对联的特点。清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林则徐作了一则双谜:

心欲春风还李者,眼穿秋水种杨人(古人二)桃应、柳盼(《中华灯谜纵横谈》载池晨光文《诗风谜骨韵悠长》。上联用投桃报李之典,下联用隋炀帝东游史事而得底。)

清末民初,诗钟风行带动双谜发展。福州文坛谜界将福州方言语音融入灯谜,倡起双谜的创作。双谜的谜面和谜底各有两句,有如对联,要求平仄交替,对仗工整,分别扣合。谜面有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不一,可用成句,也可自撰。谜底大都取二字或三字的词,也自成对式,分别应合谜面对句。双谜设有太极、错履、卷帘、落帽、献靴、比翼等24个谜格。而常见的是会意法,谜作如:

绪景似麻字难楷,体态如絮香易残(植物二)无心草、没骨花

双谜的形式虽然雅致,但由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懂福州方言的人无法猜射。为了冲破语言的束缚,推而广之,民国时期对双谜进行了不断改革发展,在遵循基本格律的前提下,创作出不受语系地域限制的能同各地相通的双谜。如1947年出版的《象棋新谱》中刊出的两则征射双谜:

悬金天半龙机奥,敲玉帘前鹤梦清。(太极格,象棋谱二)桔中秘、弦外音(林幼如)

廿三弯四点,十七两八钱。(字二)馬、兵(林幼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