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论文时,发现在一些论文中,会将同一个变量同时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为何能这样?
后在温忠麟老师的论文:《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中找到了答案。众所周知,假如x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当z可以使x对y的影响发生变化时,那z就可以作为调节变量。而当x会通过z对y产生影响时,那z就为中介变量。这一点在温老师的这篇论文中可以明确的知道。
那么我们在研究x对y的传导机制时,若该传导机制较为复杂,既存在非线性影响机制又存在间接影响机制时。当我们在研究其非线性影响机制时,我们可以将z作为调节变量,运用例如门槛模型来进行研究。当我们在研究其间接影响机制时,我们可以将z作为中介变量来进行研究。温老师的这篇论文也明确指出了,原文如下:“从理论上说,喜欢程度(w)既可以做调节变量也可以做中介变量 。如果认为老师的喜欢程度会改变学生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则喜欢程度是调节变量 。如果认为学生行为会影响老师对他的喜欢程度, 而同伴关系会受到老师喜欢程度的影响 ,则喜欢程度是中介变量。”
至于为什么是用门槛来进行非线性影响机制的研究,因为调节变量的定义其实与门槛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调节变量在不同情况下使得x对y的影响变化,而门槛值则提供了“不同的情况”。
这是最近阅读论文时的一点心得,分享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