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价值就是货币自身的实物量。
虽然商品的价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货币的价值却不会演变。因为按照各种不同的商品价值公式去计算货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都是货币自身的实物量。
我在《论商品价值》中介绍过早期产品价值的计算公式,即早期商品的价值 = 商品耗费的劳动量 × 一定数量的货币 / 该数量货币耗费的劳动量。如果用“货币”取代“商品”二字后,那么,货币的价值肯定是货币自身的实物量。而商品的价值却不是商品自身的实物量。
正确的理论总是左右逢源,再换一个角度观察,货币的价值还是应该等于货币自身的实物量。由于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在符合产品交换的主导思想的条件下应该换到的货币数量,因此,货币的价值也应该是货币在符合产品交换的主导思想的条件下应该换到的货币数量。由于货币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一定是货币自身的数量,因此,货币的价值就是货币自身的实物量。
从价值的计量单位上分析,货币的价值也是货币自身的实物量。由于货币单位不但是货币价值的计量单位,而且还是货币数量的计量单位,因此,货币的价值一定是货币自身的实物量。
众所周知,货币曾经是金银铸币形式。由于各国君主的贪婪,铸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次第削减,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传统理论普遍认为,这就是货币贬值,或者说是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其实,货币的价值根本不会下降。所谓货币贬值不是货币价值的下降,而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与此同时,商品的价值将会因为货币的贬值而普遍上涨。货币的价值就像判断运动物体的参照物一样,应该视为静止的。只有商品,才会升值或贬值。
今天的纸币虽然不算劳动产品了,但仍然有价值。因为纸币可以参与交换,仍然有使用价值。由于纸币能换到的货币数量就是纸币自身的数量,因此,在纸币时代,货币的价值仍然等于货币自身的实物量。不仅如此,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还能决定全社会的价值总和。而此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是由全社会的价值总和决定的。当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仍然等于全社会的价值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