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交换关系,资本家和工人的这种关系就标志着市场经济的存在,其实这是不对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有什么不同呢?
交换关系是双方都拿东西出来,你换走我的,我换走你的,而且双方的经济学地位是平等的。分配关系是,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把它分给你一部分;而且你在地位上比我低,要听从我的。交换关系是双向的,分配关系是单向的。
农民和资本家之间进行交换,农民拿出来自己的粮食,资本家拿出来自己的产品,这就是商品交换关系。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小商人和小商人之间、两个国家之间、两个地区之间互相进行商品交换,这都是商品交换关系。
地主和雇农之间,雇农生产出来的粮食是地主的,雇农要把粮食统统交给地主,然后地主从中拿出来一部分给雇农作报酬,这就是一种分配关系。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雇农没有拿出来属于自己的产品和地主进行交换,一切产品都是属于地主的。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与地主和雇农之间的关系一样。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资本家的,工人要把这些产品统统交给资本家,然后资本家再从中拿出来一部分给工人作报酬(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货币),这也是一种分配关系。
不过,这种分配是按资分配。分配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资分配三种。按资分配就是雇主说了算,他认为产品的大部分是由他的资本创造的,所以他就把大部分留给自己,把少部分分配给雇工。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按资分配不是市场经济的标志,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并不是非有资本家和工人不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资本家,没有地主,只有农民和一些小商人(没有雇工的商人),这些小商人没有雇工,都是自己生产自己出售,就象街上卖茶叶蛋的一样,农民和小商人之间进行商品交换,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市场经济社会。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大量的资本家。所以,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
现在,之所以有许多人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商品交换关系,我估计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有关。说到这里,还得先说说李嘉图的一个悖论。
李嘉图基本完善了劳动价值论,可是在剩余价值上他遇到了悖论:他认为工资是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可是如果这样,那么资本家就没有利润,就不能发财;而实际上利润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出现了悖论。这个悖论让李嘉图很头疼,几乎要宣布他的理论崩溃了。
马克思继承了李的劳动价值论,可是继承后必须先解决这个悖论。他是这样解决这个悖论的:他创造了“劳动力商品”这个概念,他把工人给资本家劳动看作是商品交换,即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和资本家交换。
我估计,正是因为有马克思的这个解释,才使有些人误以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是商品交换关系。
其实,这些人对马克思误解了。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说工人拿自己的产品和资本家进行交换,只是说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和资本家进行交换,这个特殊商品是马克思“借用”的,所以从这里也不能说工人和资本家是商品交换关系。
而且马克思这样解释也有不对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悖论,马克思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创造了一个“劳动力商品”的概念。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也不必要引入“劳动力商品”这个概念。大家看了我写的《穷人经济学》之九之后,只要能把价值和价格分开,就知道没有必要绕这个圈子。马克思和李嘉图犯的错误,就是没能把价值和价格彻底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