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81 0
2010-05-09
前一段时间看了《货币战争》,感觉很复杂。
作者很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场银行家与政府针对货币发行权的残酷斗争,让人毛骨悚然,却手不释卷。但关键的却是看了之后的思考。
好吧,我承认,我被书中描绘出来的可怕场面震撼了,才看完书的一两天,根本无法思考书之外的东西。但是当震撼过后,沉下心来想一想,却觉得疑窦丛生。
在书里面,作者强烈要求恢复黄金本位制度,从而制止无限制的货币膨胀和收缩,其根本原因是现在的货币是基于政府信用发行的,先天上具有不受控制的特性。而且最近法国的萨科齐也要求在欧洲重新实行黄金本位,建立欧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说从侧面也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但是,黄金能否作为货币“锚”,这一最基本的假设,作者却根本没有回答过!
再说更多之前,我们先看看为什么现代的货币发行已经走到了处处喊打的程度。

黄金本位制的诞生和消长
如果说起世界货币,当今世上唯一具有资格的便是美元。但是美元却具有一个畸形的货币发行制度。那就是中央银行不属于美国政府,而是私人所有。
这一制度诞生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时代。当时黄金作为硬通货已经逐渐被借金券所取代。借金券是早期的金匠银行家所开出的存款证明。由于持有借金券便可以直接从银行家手中兑换黄金,所以借金券具有与黄金等量的货币价值。而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量的黄金携带不便,所以轻巧方便的借金券逐渐取代黄金,成为市场上流通的纸币。与此同时,黄金却渐渐地成为一种货币储备,从流通市场上消失。
这一过程,形成了以黄金为本位的“货币锚”。即市场上的纸币能够代表等量或者一定比例的黄金。也就是说,黄金储备有多少,纸币便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纸币的价值是固定的。但是,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理想状态。
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准备金制度的产生。由于纸币可以随时兑换黄金,所以纸币逐渐建立起了货币信用。人们开始不经常去银行(当时的金匠铺)兑换黄金。这时候银行家发现只需要在家里储备自己所发行纸币的一定比例的黄金,就可以应付一般的日常黄金兑换。比如说银行家手里有一顿黄金,该银行发行了价值一顿黄金的纸币,但是他发现一般每天要求兑换的黄金只有不到一百公斤。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家里储备100公斤黄金就可以应付人们的兑换了,而其他900公斤黄金属于闲置资产。这时候,资本家的天性使他不由自主地萌动了发行更多纸币的想法。如果价值一顿黄金的纸币只需要储备100公斤黄金,那么我有一顿黄金,即意味着我可以发行价值十顿黄金的纸币。(还要具体一点的,可以想象支票和纸币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银行准备金制度的前身,可以暂时叫做黄金准备金。它使黄金的货币价值扩大化了。从而使纸币与黄金的锚定关系开始松动。从这一刻起,黄金储备不再可以恒定货币的发行量,只能作为一个基本限制而存在。因为人们可以人为地利用调动黄金准备金来调动货币发行量。但是黄金还是具有对货币发行的限制性。因为黄金准备金制度毕竟是基于黄金储备而实行的,他的波动基本在5%~30%之间,即意味着货币发行量基本在黄金储备的3倍~20倍之间。
第二个原因是国家的存在。
国家作为对世界的基本分割,割裂了每个地区的文化、控制权和货币。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黄金的流失和收入,即18世纪各国谈之色变,英国还为之发动了一场鸦片战争的出超问题。纸币作为黄金的价值代表,可以在一国内取代黄金的流通作用。但是它无法在国际流通。因此在国际间贸易往来中,通常都是使用黄金进行支付。那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老是出现购买外国货物超过出售本国货物,即出超现象,从而使国家的黄金储备减少,那怎么办?
像英国那样通过战争打开市场,改变出超状态是一种超常规的办法,可一不可再。一般情况下,随着黄金储备的减少,如果本国货币量随之减少,势必严重损害整体经济。而如果本国市面上的货币数量并未随之减少,那么在人们有意控制下的黄金准备金率便开始不受控制。越来越多的货币无法等量兑换黄金,也会伤害到国民对货币的信心(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损伤了一国货币内在价值,促使了汇率的出现),从而引发争抢黄金,加速货币体系的崩溃。那么唯一的方法,就只能是使黄金与货币断“锚”,仅仅维持一个虚假的联系。即“黄金与纸币不可兑换”这一政策的出台。
从此刻起,货币发行量实际上就已经与黄金储备开始拉大距离,支持货币本身价值的不仅仅是黄金储备,更大方面是国家信用。

货币发行权的斗争
说了现代货币与黄金本位的诞生和消长之后,我们将转向《货币战争》中所说的政府与银行家关于货币发行权的斗争。
“黄金与纸币不可兑换”这一政策的施行,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的黄金储备不能应付纸币对黄金的汇兑。这就涉及到了西方纸币的发行历史。
最初的纸币是有金匠银行家发行的,具有区域性,因为这些纸币缺乏足够的信用保证。一旦金匠银行家破产,其发行的银行券将自动作废。而随着货币观念的诞生和发行货币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想一想,一个人往银行存入1克黄金,银行家可以发行十克的银行券,除了一克的银行券支付给存款人之外,其余9克银行券归银行家使用),银行家们亟需一种更稳定的信用保证。
17世纪,英国国王威廉一世为了应付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挑战,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其国内黄金储备消耗殆尽。英国的银行家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前往游说威廉,最后以威廉用国家未来税收为抵押向银行家(这些银行家成立了中央银行)贷款,同时允许银行家将该贷款额转变为纸币向民众发行 为结果,威廉获得了黄金,而银行家们获得了国家信用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同样的情况出现西欧以及美国,当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的时候,银行家总是及时地出现在政府面前,最终促成了中央银行在西方国家货币发行上的绝对存在和权威。
属于私人的中央银行成立了,纸币获得了国家信用的保证,但他成立的前提是国家黄金储备的减少,如果还要像以往那样倚重黄金作为货币“锚”,无疑是对银行家很不利的。因为每一克黄金的消耗,意味着数以倍记的货币丧失。为了消除黄金对货币发行量的制约,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禁止国内的“黄金与货币之间的兑换”。

美元本位制的诞生
当以黄金为“锚”时,由于黄金的产量和储备都是稳定的,所以发行货币的利益只有十倍。但是,如果以某一货币为“锚”,那么其利益又是多少?
怀着这样的想法,当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跑到欧洲,大力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就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与黄金单独挂钩,从而进行贸易结算。这样,美元代替了黄金,成为了国际贸易结算的主体。
这一体系是建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凋零,唯有依靠大发战争财,实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的美国的背景下的。由于二次大战的巨量军费消耗,各国的储备黄金几乎损失殆尽,无法再通过黄金结算进行国际贸易,所以只有转换为贸易结算以美元为主体,各国接受美国的贷款资助,恢复国力。同一时间,美国再度利用它对美元发行量的控制,大发横财(美国可以随意控制其货币发行量,比如说增大发行美元以用于购买欧洲的产品,相当于欧洲免费替美国打工,但是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美元泛滥)。由于具有庞大的黄金储备为保证,美元在国际间建立起了强大的信用,代替黄金成为了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
然而,由于美元泛滥,而美元又与黄金挂钩,当欧洲各国恢复国力之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的美元对黄金的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急剧减少,美元内在价值逐渐降低。基于此,1971年,尼克松宣布废除美元对黄金的兑换,正式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但是,已经从美元成为世界贸易结算的主体中获取到庞大利益的美国不可能放弃到手的利益。在宣布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不久,美国迅速地与石油组织欧佩克达成协议,使其宣布石油价格以美元结算。
现代经济中,能源已经成为各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是各国必备的战略物品。石油价格以美元结算,其实质意义还是为了保证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主体地位而实行的战略性措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将“其他货币——美元——黄金”体系改为“其他货币——美元——石油”体系的另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
现代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石油,而要购买石油则必须使用美元。黄金和美元的脱钩不但没有打击到美元作为世界外汇储备的主体地位,反而加强了其霸权。另一方面,也加快了黄金作为硬通货在国际贸易中的消亡。其结果就是在以后的40年中,美元主宰了世界的货币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对中东地区如此看重,不惜一次次地发动战争,也要控制中东。因为没有中东的石油,美元霸权就成了无根之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