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课 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安排各地的经济活动,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实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各地区不同的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地理位置,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基础。
劳动地域分工或产业地区分工,也可叫做地区产业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在地区上的表现形式,即专业化部门在地区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模式,表现为相关专业部门在空间上一定程度的集聚。
地区专门化是指在一个地区内,有一个或几个经济(产业)部门的地位特别重要,它们的产品服务在全国同类产品服务中,品种、产量、质量、产值都比较突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如单位生产能力的平均投资、基建投资回收期、劳动生产率、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以及与项目建设有关的经常性的货物周转量等比较优越。地区专门化的产品服务具有区际意义,除供应本地需要外,主要面向区外、全国甚至面向国际。
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农业布局情况最具代表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农业中就已形成比较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战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这种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农产品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地区,对那些不适合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则实行大量休耕或转为牧场和林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据近年统计,美国农产品产量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有些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等甚至占到1/2以上;每个农业劳动者所提供的农产品,可以养活59人。1968年,美国农业部把全国划分为10个农业生产类型区。每个类型区都根据其自然条件、技术与经济条件,重点发展一种或几种专业化产品,如玉米带或非玉米带生产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竟相差2~3倍,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优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工业部门还是农业部门,地区专门化程度都愈来愈高。尤其是农业生产,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特别强烈的区域性,因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做到地尽其利;有利于更好地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有利于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
专业化部门一般针对地区主要资源与优势资源,是地区生产的骨干部门,与之相适应的还有次要资源的开发利用、辅助配套的部门和自给性部门,也就是要综合发展,形成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专业化只有和综合发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要适度,不可过分强调或不强调任一方。适度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经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灾害防御能力,有利于满足各方需求,有利于综合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中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联系,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就以农、林、牧三者关系而言,假如只单纯抓粮食生产,而不注重同时发展林业和畜牧业,适应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甚至盲目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但影响林、牧、副、渔的正常发展,而且影响粮食的生产。
由此可见,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这一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强调的也是一个合理的度,地区发展不形成开发主要优势资源的主导部门不行,相关专业部门在空间上没有一定程度的集聚也不行,但过分强调单一发展也不行,要适度、全面、综合地发展。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考虑地域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经济活动及体系的内在要求和内在联系的发展变化,既要注意因地制宜地形成地区专门化、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也要考虑区际、甚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及经济联系等更大自然经济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