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那头驴……
前几天,我实在无聊,无意看了一篇寓言,故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布里丹最早提出的,大概意思如下:
“一头饥饿的驴面对着两堆有同样诱惑的干草,简直无法决定去吃那一堆,结果它只有忍饥挨饿直至死。”
我看过之后,放声大笑,心想世上哪有如此蠢驴,但狂笑之后是疑惑,要是换我,又会怎么样选择呢?
先来分析下驴的行为吧,从效用的角度看,首先是两堆有同样吸引力的干草(假定为 A和B),即它们之间无差异,先吃谁,感觉都是一样。这时,饥饿的驴要做出选择,但在选择哪一堆干草上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在选择A和选择B之间“选择是不理性的,不选择是理性的”,在这一点上,那驴做得很好,没有作出选择。因为用于选择其中A的任何理由对B来说也适用,它们之间是等价的。若选择了,那么无论是选A也好,B也好,都不是最佳选择(即理性选择),假如选择了A,那么我要问:B和A一样好,选B并不比选A差,你为什么不选B?
但我认为其中还隐含了一个选择——“吃与不吃”。在这个问题上,对故事的主人公来说“选择是理性的,不选择是非理性的”,这似乎与上面我所认为的相矛盾。对于驴,不选择意味着饿死。但恰恰它做得很糟糕,选择了“不选择”。这个问题是关键,因为它关系到驴的生死。这也好比物质与精神,在基本物质都还满足不了的时候,谈精神(对理性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两个抉择都关系到理性与非理性,孰重孰轻,那头驴没有分清,也许它把两个问题看得同样重要,或者视二者为一,以致无法行动。
从损失的角度看,可以很容易做出判断,在上述第一个面临的选择中,选择了吃其一(A或B),那么对与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动物(包括驴)来说,都是有损失的,其中包括因作出自己认为的非最佳选择而导致心灵上的失落。但在第二个问题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选择不吃,结果很明显。这下,驴的损失可就大了,大到无法“度量”,生命诚可贵,动物的生命也如此。这样一比较,仅仅是因为心里的不舒服,这点小损失,是算不上什么的。就驴的价值标准而言,第三种选择——饿死,在驴显示出的偏好顺序中显然要比其他两种排在后面,即Ua=Ub 》U3(U表示选择的效用)。因而,从总体权衡,选择吃即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最后,我想做个小小的总结:
——“吃不吃??”
——“吃!”
——“吃哪堆??”
——“随你”(借用新东方一老师的话)
所以要是换成我,我才不会那么傻,至少学了点经济学。可能我还会在饥饿之余,利用抛硬币或点兵将来作出选择,顺便温习一下刚学的概率论知识。说心里话,我挺佩服那只驴对理性的忘我追求。但也许动物终归是动物,目光短浅,主次矛盾不分,最终适得其反。熊比特将那头驴看作是“完全理性的”,实际上,没有哪一个动物是不理性的,也许当时那驴饿昏了吧?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