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评价:这是由天津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学期刊,这个刊物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毛病倒有不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死守陈规、墨守教条;论文质量不高,刊物没有特色;没有投稿系统,也不接收电子稿,只接收打印稿,审稿周期特长,要三个月左右,菜都凉了,何况是心;最难忍的是,走后门发文章的人特多,看来这个杂志的编辑的职业道德很值得怀疑。
预测:看来2005年《津图学刊》的丧钟并没有敲醒《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头脑,华北地区的图书馆学核心刊物太多了,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说不定哪一天,托马斯.赫胥黎的“the War of Jiawu(中日甲午战争)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将会应验在她的身上,天津人的悲剧将再一次重演。
14、《情报理论与实践》
评价:这又是北京人的一个骄傲,也是我国军工企业的一面旗帜。在外人看来,中国国防部门和军工企业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不去安心制造兵器,保家卫国,反而把心思放在经营这样一个情报学刊物之上。事实上,无论她的东家是谁,她并没有一丁点军事的色彩,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情报学大众刊物。她的封面色彩明快,内容推陈出新,在学界具有不错的影响和口碑。虽然她的版面费很高,但稿酬也很高,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嘛,值得。
预测:仅仅从封面来看,这就是一本让人赏心悦目的刊物,再加上鲜明的办刊物色,上乘的内容质量,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刊物有一天会被扫地出门,变成普通刊物。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评价:这是国内唯一一种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图书馆学核心期刊。我不知道她的魅力何在,我只知道国内有一个有名的图书馆学博士后经常在她那里曝光,对她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她的学术踏实和事业执着吧。虽然她的被接纳程度很高,但是也有许多缺陷,审稿速度慢,发表周期长,再加上地理位置和地区发展的原因,质量顶好的大作不是很多。
预测:真的很难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论行业影响、文章质量和学术地位,这个杂志并不比许多核心期刊差,可是要求主子有钱而且舍得花钱才行,宁夏政府和宁夏图书馆真的准备好了吗?
16、《图书情报知识》
评价:把她放在倒数第二位,和其自身的许多因素有关。与其说这是国内一种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核心期刊,倒不如说她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内部刊物,这是业界的共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很难想像,一个作者群狭窄的刊物会有什么大的前途和发展,如果有一天,武大的学者老的老,走的走,调的调,《图书情报知识》变成普通刊物也并非没有可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然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预测:说归说,笑归笑,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还是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头脑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华图专的光环将继续萦绕在武汉和整个中国的上空,《图书情报知识》还是图书馆学人心中的偶像。
17、《现代情报》
评价:本来不想开骂,可是这个杂种,却把中国图书馆学人的天空翻了个底朝天,彻底消灭了图书馆学人仅存的那一点点自尊。说它是杂种,一点也不为过,它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杂了,来文必收,给钱必发,图书馆学、情报学、经济学、医学、建筑学......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更确切地说,是看得人头晕眼花、目瞪口呆。为什么来文必收,给钱必发?当然是要把花出去的钱捞回来呗。它原来和《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同属于一个档次,在用钱买了个核心之后,行为有所收敛,不再在封二和封三发文了。虽然给自己镀了一层金,其实还是那个德性,好不到哪里去。
预测:把《图书与情报》挤下来是它的本事,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它的公关能力,就让他享受一下四年核心期刊的快感吧。如果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里面还有它的名字,那那些老古懂评委真是瞎了眼了。借用南海观音的一句话:“孽畜,还不快快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