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十六条”的出台,战略意义将远大于经济意义。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对内开放,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升级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资本准入的动力问题。
好的制度依靠的不是政府的经济反哺,而是让更多的要素流动起来;“新三十六条”松绑的不仅仅是民间资本,也是政府自己。
昨日,国务院公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三十六条”,《意见》涉及到的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纳入对民资开放范围。“新三十六条”脱胎于4年前国务院的“非公36条”,是上次政策的延续深化?还是另有深意?在笔者看来,这一新政的出台其战略意义将远大于经济意义。
涉及经济增长动力切换问题
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依旧脆弱。如何尽快恢复经济内生性,培育政府投资的接棒者,以减少未来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振荡,可能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长期的全球复苏管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全球经济复苏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催化的结果,复苏的根本策动力表现在政府而非市场层面。
经济周期性复苏需要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政策刺激阶段;其次是库存周期逆转阶段,库存周期逆转促使企业加大清理库存商品力度,从而可能夸大了经济复苏初期的复苏活力;最后是内生恢复性阶段。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反弹与复苏、政府与市场、刺激与内生的交替时期,各国经济正由救急走向整固。经济增长动力如何切换?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高投资率有其合理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率较差。要借此大规模投资之时,尽快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对内开放。放开公用事业(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医疗、教育服务等)、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垄断行业领域的准入标准,明确准入时限。政府要为高含金量的资本流入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各种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升级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资本准入的动力问题。
(一楼接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