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的时候,教授经常给我们讲国外的事情,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综合来讲,他喜欢这些国家,是因为他在这些国家生活过,感觉到他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字‘平等’;学生时代,我们也挺羡慕这些国家,什么福利啊、国民素质等,教授鼓励我读研,然后读博,有了博士学位等于有了世界通用学位,但是我还是没有继续读,条件不允许,毕业后就找工作,如今工作也有七八年了,现在回想这些,结合所见所闻,对于出国有了自己的认识,朋友有不少在国外,或者经常去国外,我遇到的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工作,一种是做生意,一种是为规避风险,旅游的就不算了,出国工作的(国内外资企业),回来说国外工作理念,团队精神好,整体素质好,做生意看法是,西方国家建设的太好了,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但是赚钱渠道少;规避风险的,主要是有钱人,要么子女加入了别的国籍,要么自身赚了大笔钱,担心这,担心那。。。。。。。
个人觉得,喜欢国外的,无非是现状的比较后得出的结果,而没有去思考过程的问题;刚毕业,努力工作,第一个月拿了一万多一点工资,从银行拿了一万出来,到另一个银行转账给父亲,坐在草地上,手握包里的那一万块钱,很激动,激动的是我能为我的家庭承担责任了,激动的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这件事情,联想到这几年国内对于富翁的看法,自5.12汶川地震以来,每一次募捐都迎来国人对富翁的关注,口水战难免,这个捐的少,那个捐的少,……等等,个人认为,有行动就行,当代富翁是劳碌的一代,经历过最艰苦的岁月,也迎来了辉煌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走了西方国家百年历程,太快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去享受,自己都还没有享受,指望其全部或者大部分捐出,不合实际;再过三十年,相信慈善事业能够兴旺起来,因为改革开放的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我是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的理想是能够进城里,进城里读书后,理想是考上好的学校,大学之后是希望去大城市工作,到大城市后,出国一趟回来,希望以后能在国外,在我们眼里,国外的什么设施都很完善,正如朋友说的天蓝 水清,素质好之类,但我相信,国外发展的过程也是慢慢完善起来,而非一步到位,农村的时候,房间里整平了就行,后来知道用点材料,知道用水泥了,看见城里人用瓷砖了,也学着用瓷砖,后来木板等,发展都有过程,而大多数人只喜欢看结果,在我看来,喜欢国外,加入外国国籍的人,大多数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过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