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环境经济学
5986 12
2010-05-16
摘  要:低碳经济是近几年学术界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与条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得出我国目前发展低碳产业的困难、机会、挑战与优势,得出适宜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政策。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
  引言
  近几年来,“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与“低碳生活”等低碳话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最近刚刚闭幕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围绕碳排放权进行的“碳博弈”,到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探讨的“碳关税”;从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活动;到媒体及网络经常所宣传的“低碳”生活方式等无不与低碳经济息息相关。因而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已经是继蒸汽机、内燃机、电子化、信息化后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是未来数十年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泉。我国作为碳排放的第二大国[3],即将超过的美国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研究与发展低碳经济尤为重要。
  一、低碳经济简介及相关低碳技术的归纳与总结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传统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与转型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传统的高能耗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低碳技术研发是核心中的核心。
  (二)相关低碳技术的简介
  目前影响全球变暖的碳排放主要集中的领域有四个方面:1.能源行业(发电与居民取暖),其中煤在我国是发电与取暖的主要燃料;2.化工与冶炼行业,如炼钢产生CO2;3.生活领域的汽车排放,飞机轮船排放等;4.日常生活排放。所对应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在四个方面:1.化石类燃料的节能技术的开发;2.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3.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开发;4.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运用SWOT(S指Strengths,即优势;W指Weaknesses, 即劣势; O指Opportunities,即机会;T指Threats,即威胁)分析法,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环境与条件(从PEST[4]角度分析),对我国本次丹麦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否像发达国家所要求的标准那样,发展低碳经济。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S:
  1.政治环境方面优势P: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处于强势地位,从这次罕见全球的大危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干预、管理经济的力度是其他国家是无法比拟的。低碳经济产业从经济学角度讲,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型产业,即社会获利大而个体经营者获利较小;而传统高碳排放企业则正相反,属于外部不经济产业;因而,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低碳产业无法与传统高碳排放产业相竞争,出现“市场失灵”状况。而我国现有的体制便于集中财力、技术等资源,对低碳产业进行支持,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2.经济环境方面的优势E: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即工业比重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且钢铁、水泥等高能耗的重工业比重较大(2008年我国钢铁产能占占世界一半以上,水泥为45%[5]),这不仅决定了我国拥有巨大的低碳产业市场需求,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具有可观的减排潜力。
  3.社会、法律、文化方面的优势S: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认知度较高,这是西方社会多元化意识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我国传统文化更趋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风俗的。
  4.技术环境方面的优势T:尽管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我国有着世界数量最大的本科生教育,最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最快的科技发展速度,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量超过4600亿,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位,这不仅为我国发展低碳技术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财力资源,同时也为我国廉价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提高了谈判的资本。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W
     1.政治环境方面的劣势P: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方主义仍然在局部地区政府中存在,尤其是不发达地区政府。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为了片面发展经济而不重视节能减排,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经济环境方面的劣势E: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期,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转型任重道远;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占绝对优势。构成我国国民经济最大成分的是第二产业,这既是我国优势,同时也是劣势所在。优势在于未来低碳经济市场广阔,劣势首先在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万元GDP所需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四到五倍,若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还要投入大量资金与技术,减排义务任重而道远;其次,这些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上缴了大量赋税。一旦企业转型失败,会给我国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再者,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也使我国工业能耗较高,减排任务较重。
  3.社会、法律、文化方面的劣势S: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还不成熟,对于高能耗、高排放的污染企业尚无专门有效的法律来约束;同时,社会舆论虽然支持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低能耗、低碳的宣传力度仍然欠缺,从大批富裕阶层很少购买小排量汽车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
  4.技术环境方面的劣势T: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大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再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口头上作出一定让步,但能否兑现还未可知。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0
  1.政治环境方面的机会P:目前,我国处于难得的国家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本届中央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十分重视,“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万元GDP减排20%的任务提前完成。胡锦涛主席不久前刚刚提出2020年中国实现万元GDP减排40%的任务,这说明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
  2.经济环境方面的机会E:首先,我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期,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向清洁能源技术、第三产业倾斜。对于高新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发电的光伏技术、风能技术、核能技术进行资金补贴、税收上的优惠,信贷上支持等等。其次,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还在继续,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这都是我国摒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期。
  3.社会、法律、文化方面的机会S:目前,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普遍的认同,即使是一些高能耗的企业也有了危机意识,纷纷寻找一些环保绿色的解决方法。舆论、媒体也越来越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
  4.技术环境方面的机会T:首先,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国家已经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转让上做了部分承诺;其次,美国奥巴马政府已经与中国达成了清洁技术合作的协议;再者,我国强劲的科技发展势头[6],全世界最为庞大的科研队伍,这些都是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机会。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T
  1.政治环境方面的威胁P:首先,国内威胁主要来自高排放的既得利益者,包括因企业采用新技术而暂时失业的工人、被新技术淘汰的小企业主及一些地方的政府税收。这些威胁可能使地方税收吃紧,工人失业造成社会不稳定等现象发生。
  2.经济环境方面的威胁E:首先,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因而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投入的所需资金必然也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为达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我国总共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在1.6万亿以上。若资金投入不足,往往会使企业转型失败,造成企业破产。其次,发达国家在把高能耗企业转移向中国同时,又在考虑征收碳关税,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3.社会、法律、文化方面的威胁S:尽管我国社会较西方发达国家多元化水平较差,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人们多元化意识会进一步加强,这必将会给政府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带来一定难度。
  4.技术环境方面的威胁T:发达国家正酝酿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建立新的、有益于自身的“低碳技术标准”,在新一轮技术较量中建立自身的“技术霸权标准”的地位。例如:丰田酝酿推出的新型汽车混合动力技术标准。这可能会使我国汽车产业陷入不利地位。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一)发展低碳经济,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补贴作用。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低碳技术大都具有的强烈外部经济性,即自身盈利性小,而公共利益大,因而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包括从低碳技术的开发所需的大量资金,到技术投入生产进行市场化都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对旧的高能耗产业采取改造、升级或淘汰的手段,来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我国第三产业近几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仍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且增长速度低于第二产业,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可以转移高能耗企业倒闭时劳动力就业的压力,而且由于第三产业自身碳排放也远低于第二产业,属于清洁产业,这也大大降低了碳排放。对于旧的高能耗产业采取改造与淘汰两手政策,大型的企业如鞍钢等采取技术改造,充分利用钢铁余热取暖、发电等。一些小型的高能耗企业如小型发电厂可采取直接淘汰的政策。
  (三)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的中介平台,服务网络,孵化器等,为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有效的服务[1].低碳经济属于新兴经济,风险性很大,因而必备的中介信息服务等机构是必不可少的。
  (四)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产业的研发、生产基地。
  我国高校与研究所有着世界最大的科技群体,是低碳技术的很好来源,但是目前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只有加大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技术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五)我国政府应联合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谈判,以争取其低价或无偿转让低碳技术,为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进行低碳技术的共同研发。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远远领先于我国,也是气候变暖的主要排放“元凶”,理应承担更多的排放配额,无偿转让低碳技术。我国应警惕发达国家建立技术霸权标准,推脱碳排放责任,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争取宝贵的时间。
  (六)加大低碳生活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公民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魅力。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一个消费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走向。也就是说,我们是低碳经济发展壮大的最终决定力量。养成健康、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应从自我做起,多植树,尽量骑车或乘公交车、地铁上班,少用一次性筷子等等,都是低碳生活方式。
  (七)构建低碳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企业都存在着规模经济,低碳企业也不例外,政府应构建相关低碳产业集群,扩大低碳产业规模,降低低碳产品成本,最终才能建立真正的低碳经济。
  (八)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有效奖惩制度。首先是要制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这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措施[2].政府应该通过立法,确立低碳能源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样既激励了低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又在法律上保证了其健康发展。其次,建立合理官员考评制度,去除旧的只追“GDP”的考评制度,建立合理的“绿色GDP”的考评制度。最后,对于效果杰出的低碳企业,国家应在税收、信贷等政策上予以优惠奖励。
  参考文献
  [1]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发,2009(9),48
  [2]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46
  [3]目前欧美学术界也有一种说法,即2009年中国已经是碳排放最大国家。
  [4]PEST指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技术、其他五个方面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缩写即:political,economics,social,technology
  [5]详见2008中国统计年鉴[6]据中科院公布数据2008年,中国已是世界论文数量第二大国;经费投入第三大国
  (作者简介:胡雷(1976-),沈阳理工大学教师,辽宁大学技术经济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王芳(1976-),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主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在读。)



作者:胡雷 王芳 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0 10:55:34
恩,是原创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9 19:17:02
不错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31 10:58:57
说句不客气的话,SWOT那四节跟车轱辘话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31 11:03:51
本科生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 17:38:18
嗯,认真读了一下,有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