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近期
A股和
H股市场多么低迷,
农行7月
上市似乎是开弓之箭。
理财周报记者曾就此事宜联系过农行董秘李振江与新闻处,但农行对具体时间
窗口三缄其口。
近日,农行负责上市事宜的副行长潘功胜率领
团队,马不停蹄拜见全球各大
机构投资者。有消息称,其接触对象包括一些
主权财富基金。潘功胜自己则向外界表示,目前
投资者反应不错。
“农行
管理层始终有两个情结,一个是希望
融资额不低于当年的
工行(601398.SH),该
公司创下了当时全球最大
IPO纪录,农行希望自己也能创下现在的全球IPO纪录;一个是认为自己的
定价不能低于工行发行价,不但
PB不能低,
股价的绝对值也不能比工行当年的3.12元的A股首
发价低。”一位接近农行的
投行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2006年,工行不计
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A+H就合计募集了191亿
美元。
此前市场一直传言,农行
计划A+H募资将超过300亿美元,但潘功胜近期对此作出了否认,“两地加起来最多也就是250亿至260亿美元”。
2006年工行上市时,潘功胜正是工行的董秘,此前曾任工行股改办主任。2008年他从董秘任上
离职、转任农行副行长后,一直
主管股改上市
相关工作。 A股
基金经理:农行能和工行比?
而目前市场普遍确认,农行期望的
市净率(P/B,股价比
每股净资产)在两倍左右。
“农行凭什么跟工行和
中行(601988.SH)一个估值?”一位北京
基金公司的
投资副总监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因为三农
资产的问题,农行在
资产质量上,明显不如工行和中行;另外由于担忧
坏账率提升问题,他并不看好
银行股。如果农行按照传言中两倍PB的
价格上市,他不会介入。
而广东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则表示,
上市公司管理层希望定价高一点可以理解,但是价格最终仍然
需要市场来决定,上市公司不能“硬上”。
2006年,工行上市时,正值全球
股市上涨时期,中行、
建行(601939.SH)上市后的表现也给了投资者信心。市场不但笑纳了191亿的大单,而且其占初始发行规模15%的19.5亿股超额配售权也被全部行使。不管是A股和H股,发行价都达到了招股定价区间的上限。
而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A股市场
金融板块一直低迷,一家上海基金公司专户投资总监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一季度尚且认为银行股估值偏低,可以适当买入,但是在新的
经济紧缩政策出台后,不看好银行股,近期不会考虑参与。
按照工行
A股股票上市公告书,工行当时每股净资产1.38元,A股发行价3.12元,对应的PB为 2.26倍,
H股每股3.07
港元,PB为2.23倍,创下了国有大行香港
上市的最高PB水平。
2007年,建行回归A股,发行价6.45元,每股净资产1.64元,PB达到创纪录的3.9倍。但当时不少
市场机构在
询价时,主要是考虑到建行H股
溢价影响,与
工行A+H同时上市情况不同。而且当时建行
每股收益0.2元,工行上市时每股收益只有 0.144元。
在工行A股成功发行中,
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功不可没,据
统计,当时
共有63只
基金成功认购工行
新股,合计45276.67万股,包括
上投摩根、华夏、兴业、易方达、
交银施罗德、银华、
国泰在内的大型基金公司,都参与了
申购。
多家基金公司投研部门向
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还未与
农行以及其
承销商接触,但是由于下半年预期宏观政策紧缩,而且多家银行有
再融资计划,对市场形成压力,对于农行的新股认购会很谨慎。 农行主打概念:最后一家国有大行蛋糕
前述接近农行的
投行人士表示,尽管业界也承认以
商业银行的
标准要求,农行比起其他三大行有欠缺之处,但是农行目前主打的概念是: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大行。
“农行告诉
投资者,这是最后一块蛋糕,一定要把握机会。”他说。
同样的话,4年前工行也曾经如此这般告诉
海外投资者。当时工行的H股
承销团向海外投资者强调,
中行、建行、
交行、
招行都已经在海外上市,而农行股改尚未启动,工行就是最后一块蛋糕。
和A股市场一样,H股市场最近也表现惨淡,5月以来,
太古地产、佳通轮胎、天源矿业等内地
企业都表示暂时搁置
IPO计划。
一位投行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光大银行IPO迟迟未能推进,除监管层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一直低迷。
北京一位
券商投行副总向理财周报记者分析,一旦农行过会,就不可能延期发行等待市场回暖,在
价格区间下限发行,或者认购较少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