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
考察城市经济的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二:就业量指标和国民收入指标。在城市经济中,就业量是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它比国民收入指标更常用,也更有意义,就业量来表示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用就业量的变动表示城市经济的运动。在现实中,就业量指标实际上是一系列指标,总就业量是各部分就业量的总和。总就业量一般包括二个部分:向城市域外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的就业量和向城市域内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的就业量。而国民收入则是在一般经济增长中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指标。
设Y为总收入,L为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则有如下关系:Y=f(L,K,T),在外部条件,特别是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T就成为常数,资本有机构成K则成为L的函数,设K=g(L),于是,Y= f[L, g(L)],可见,总收入Y是就业量L的函数。
那么,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来说,首要的研究量就应该是就业量,因为国民收入Y是就业量L的函数。
二、产业集群带动就业增长的衡量指标
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在对产业地理配置效率和产业就业(重组)关系的研究。因此,产业集群的产生与转移乃至衰亡,也反映了产业就业关系的运行状况。可以创造一地或一国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成长,同样对一地或一国就业空间的拓展、就业层次的提升、就业结构的改善产生着积极的效应。
衡量某产业集群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可以借助就业量这个中间指标来分析,进行就引出了就业集中度或就业区位商这二个指标。
1、就业集中度指标
指标反映的是某产业集群在某地区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率的状况,其公式为:就业集中度=地区某产业集群就业人数/整个地区就业人数,这个指标较易识别产业集群的就业创造效应。当其趋近于或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就业创造效应比较强;当其越来越趋近于0时,表示该产业集群可能在处于衰退阶段,就业创造效应正处于或已经枯竭。
2、就业区位商指标
其公式为:就业区位商=(地区某产业集群就业人数/整个地区就业人数)÷(国家同类产业集群就业人数/整个国家就业人数)
就业区位商值>1时,意味着某地区的某产业集群不仅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就业人员,而且还具有为产业区外的地方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
当就业区位商值<1时,意味着某地区的某产业集群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不足。这里需要区别两种情形:一是该集群可能正处在形成阶段;二是该集群可能正处于衰退阶段。
当就业区们商值=1时,意味着某地区的某产业集群为该地区创造的就业量恰好能满足本地区需求。尽管理论上有必要描述这种情形,实际上在现实中这种情形极为罕见。
三、产业集群创造就业效应分析
1、拓展就业空间效应
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可以及时得到企业(产品或服务)竞争信息,促进产业在区域内的有效分工,使厂商能够高效率地获取专业性雇员和专门化的供应商服务,并以较低的价格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所有这些都不仅使产业区内的企业降低了交易费用,提升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竞争力,而且也延长或拓展了产业链,增多了就业门类,扩大了就业容量。而且,产业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新企业的不断创办就会形成对劳动力的动态需求。
2、动态平衡劳动供求结构效应
在传统产业集群中,某些工业对劳动力的性别需求比较单一。在两个产业不相互靠近的情况下,每个产业的劳动成本都很高,但是家庭的平均收入却不高。如果将这些具有补充性的产业集聚在一起,则能降低劳动成本,或者增加家庭的货币收入。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家庭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内各类企业的协调发展。而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出现了“大学(研发与人才培养)+企业群(应用)”的产业集群模式,如美国硅谷地区的半导体电子工业企业群与斯坦福大学的合作;德国印刷机产业集群与斯图加特大学、德国印刷机研究协会的合作等。这类模式的特点是企业群与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形成高层次的互动效应,使得企业的创新需求与所需特质人才供给可以达到动态平衡,并有效地支持了企业持续创新活动,而这又不断引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此外,在产业区内的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还会放大企业效能,充分发挥出互补效应、协同效应、扩散效应、制衡效应等的作用。以旅游产业集群为例,旅游者的感受不仅取决于景点的吸引力,而且还取决于互补性企业如广告、旅馆、饭店、购物中心、交通工具等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匹配状况,而这些行业的地理集聚,就可以增加产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引致或创造需求,延长产业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或动态平衡了产业就业结构。
3、拉长就业链效应
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具有推动中等城市快速成长,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城市化总规模明显偏低,使人口按着配弟-克拉克定律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受阻,因此,我们应通过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带的产业组织形式,驱动城市化进程,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对劳动力的巨大吸纳能力成为现实,形成产业集群→城市化→第三产业成长→广开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结构的良性循环态势。而新城市的形成,必然驱动新城市人口对家用机电产业、建筑和建材产业、住宅产业、公用事业等产业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成长构筑市场动力。
(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