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艾伦和盖尔教授的新作《比较金融系统》
王晋斌 马学亮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艾伦和盖尔教授的新著《比较金融系统》是一部有关全球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比较研究的力作。弗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教授1980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宾尼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长期从事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主席,在金融界享有盛誉。另一位作者道格拉斯–盖尔(Douglas Gale)教授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主任,长期从事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从90年代初以来,两位作者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刊物(如《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合作发表了数篇有关金融系统比较研究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较金融系统》这本专著集中地概括了两位教授数年来对两种金融系统(美英模式和日德模式;或称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市场模式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模式)作比较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思想。
全书把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金融市场的研究上,并注重吸收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以及合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投资者个人选择行为、机构行为以及机构、市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传统认识,两位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兼收并蓄、不乏创新是本书的特色。
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两位作者对现代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反思和运用上。在理论上,两位作者在均衡的理念上,通过引入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及契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来进行金融系统功能的比较研究,即研究各国金融市场和中介(银行)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投资者福利的含义,并在这些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的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效率。
把金融市场、中介、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纳入比较金融系统分析的范围,并娴熟地利用这些理论来深入研究不同金融系统对这些主体的福利关系使得本书对金融系统的分析具有广泛的含义。本书第I部分分析平台的构建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这种全面的构思:市场和中介之间存在不同的权衡,中介和市场对资源配置和投资者福利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本书的第II部分,两位教授在对传统金融市场观点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利用均衡理论提出了中介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福利上的跨期平滑作用(类似于中介的保险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市场、中介和企业在信息传递机制和资源配置上各有所长和所短,金融系统的效率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在这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这有别于传统的“唯市场”观。第8章和第9章作者论证了银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有其反面效果,因为这会破坏银行与存款者之间的债务契约关系。但银行的作用是重要的,因为跨期平滑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风险,有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在第10章,作者应用契约理论,强调中介(银行)与借款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关系有助于风险的分担。
本书的第III部分,作者研究了企业与金融系统的关系,给予企业分析充分的篇幅。作者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着重探讨了不同的融资工具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作用,认为允许企业经理拥有显著程度的自主权是最佳的。具有不同金融系统国家的企业由于公司文化存在差异,在企业目标上也存在分歧。他们认为企业本身具有积极性和能力来自我组织、选择融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创造财富并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也体现在本部分第12章的“企业的目标”中。
最后一部分,本书不乏创新之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不是片面地从某一方面来探讨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而是在构建一个由金融系统主体(包括市场、中介、企业及个人投资者)构成的分析平台,并注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不同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同功能和它对投资者福利的不同含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金融功能观(Merton,1995等)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其次,作者提出了投资者观点多样化的概念,解释了金融市场(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的理由。这表明作者关注了投资者的异质性,这与金融学的最新进展——行为金融关注投资者差异有相似之处;再次,两位教授始终强调中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参与成本的概念,认为中介能节约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成本,这从新的视角提供了中介为何存在的原因。
全书内容丰富,按照中介和市场在企业融资、资源配置和对投资者福利关系的功能权衡上展开,根据发达国家不同金融系统的实际经验,深入研究了由市场、中介、企业和居民参与的金融系统在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所承担的功能,在比较金融系统研究方面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尽管本书以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但它对研究中国金融系统的变革来说,本书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视角:市场和中介具有不同的功能;中介和市场之间是共生关系;更应关注从微观角度来解析金融系统的功能和它对投资者的福利含义。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定会从这本力作中获得如何研究金融系统的启发,为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