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申明:以下全部摘自书本) (1)在重复博弈的角度,参与者对他们之中的“代理关系”或“代理人”的选择具有投票权。这样,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参与者(比如,参与者A)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参与者B作为他的代理人。 (2)“权威的错位配置”:一个人如果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从而拥有某种权威,他就可以在其他领域也拥有相应的权威。即一种权威没有被配置到恰当的位置。在一个分工和专业化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中,权威的错位配置一方面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都不能被高效利用,而是围绕某种权力低效集中,另一方面导致社会的各个阶层或领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利益博弈,从而阻碍了一个均衡、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3)“李约瑟之谜”: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但是为什么近代工业和科技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 (4)“无知之幕”原则:即当所有人都不能预见未来事件时制定的规则才体现了“公平”。 (5)财富的权利界定(产权是也)影响产品市值,而产品市值又决定财富的价值。关于这一点的经验证据数之不尽:赃物卖价奇低,纠纷吓退潜在的房屋买主,战乱时期资产价格大幅度跳水。这些都表明,清楚界定的权利并被有效执行,本身就是有价的。(周其仁) (6)弗雪说:“收入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 (7)在任何情况下,价格管制都不能避免侵犯产权,特别是侵犯收益权和交易权。(周其仁) (8)天下有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产权?答案是,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当一方完全自由地行使其产权,可能妨碍他方完全自由地行使产权。你买了房子,也买了音响,是可以在你的房子里放音响(行使产权也)。但是如果你妨碍了你的邻居在他房子里休息(也是行使产权),你的产权就不能不受到一些限制。Alchian有先见之明,他把产权定义为选择权的时候,加上了“由社会强制执行”的严格条件。是的,在鲁宾逊的荒岛上可以有绝对的产权。但是在那个地方,要产权何用?(周其仁) (9)“产权残缺”:完整的产权权利束里有一部分被删除。 (10)“在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他们将会干出什么?如果明天清晨把12位高度文明的纽约公民和20位无任何防御能力的女人一起放逐到像皮特克恩一样荒僻的小岛上,将会发生什么?”人类学家这样问。隶属于英联邦的一个太平洋小岛上发生的事情,近来在英国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11)“法律界定权利”不能普遍供应,使法律制度的替代品占据着广袤的地域。农村里的血缘、家族、朋友、习俗、惯例、权力靠山、甚至武力,都具有“界定产权”、保障交易的功能。不同的是,这里通行的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特殊规则面前各各特殊”。“特殊规则”的含义是,一种行为究竟可以还是不可以(权利是也),永远没有普遍而一致的准则,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来决定。“特殊规则”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成为大范围市场交易提供秩序。市场范围扩大了,费孝通先生当年定义的“陌生人”之间要发生经济来往,交易要变得集中和复杂,“特殊规则”就难以应付。好比一个十字路口,在交通流量小的情况下,“特殊规则”可能无伤大雅。等到人头汹涌之时,让年岁大的先走?让官大的先走?让体弱的先走?让妇女儿童先走?还是让着急的先走?各有各的道理,但统统都要乱套。此时要秩序和效率,非有一个简明而普遍性的规则不可。比如“先来先走”,或者“绿灯行,红灯停”,路就通了。(周其仁) (12)“国计民生”论宣称,凡涉及国计民生的,放任市场竞争就不可以,非行政专营或政府管制不可......在地盘经济里吃香喝辣的一项机会成本,就是市场竞争能力和意识的丧失。 (周其仁) (13)“法外活动(extralegalaction)”指的是“未经法律许可、不受法律规制的活动”。(周其仁) (14)从起源的意义上,我们不妨大胆推断,人间所有的法律全部起源于“法外”。即大法学家说的“法先于立法”。(周其仁) (15)“基础设施式的权力(infrestructuralpower)”:渗入市民社会、并越来越依靠与市民社会之间制度化的协商与谈判来行使的国家权力。 (16)英国人的拍卖,从高价位开叫;但是荷兰式拍卖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低价叫起。 (17)产权界定长一寸,农民收入增数成,市场容量扩一圈。 (18)有人听到“土地流转”就紧张,以为“富者田连阡佰,贫者无立锥之地”将卷土重来。他们忘了当代的一项基本现实:没有立锥之地的城市工商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富者,而不是贫者。何况,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时候获得一笔“让度产权的收益”,对另谋高就的农民也不无小补。有人诘问:要是农民为了一时之急需卖了土地,他不就完了吗!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别人会比农民本人更加关心他的“长远利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允许农户拥有土地的转让权,会比现在的体制——有人以“集体”的名义贱卖土地,然后将贱卖所得的很小一部分给农户——还要缺乏“保障”。不知道读者怎样想,我以为这两点都是鬼话。 (19)费舍尔:人的活动参与的世界,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由事件组成的”。 (20)1994年,杨小凯在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大胆预测,如果中国在农地转手交易方面象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大肆革新,来年的农业总产出可望提高30%! (21)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下述两个性质:(1)它认为合作比不合作要好;(2)它从多次博弈的结果来计算成本和收益(盛洪,1993)。 (22)文明就是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过去用武力解决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庞朴先生所言“文明不冲突”(庞朴,1994),确是不谬。 (23)文明是一群人之间多次互动(博弈)的结果,遵从文明的规范往往不是出于一次、两次的互动的成本-收益分析,而是出于习惯。 (24)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遇时,对一文明实体有益的文明规范却有可能对另一文明实体有害。在更多的场合中,一文明的规范并不真正对另一文明实体有害,只是由于不同,习惯于遵从一种规范的人会自然地抵制另一种文明规范。于是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首先是规则上的冲突,而不是个别的利益冲突。前者的强烈程度往往比后者大得多。这是因为一文明的规范既然是从一人群中通过长期互动生成的,它必然具有导致该人群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对一文明规范的捍卫,就是对该文明实体(或曰民族或社会)整体福利的捍卫。这样,文明在它覆盖下的人群中带来和谐,却在它之外导致更大的冲突。 (25)文明越是高级,就越会在其形成过程中遇到更为激烈的规则之间的冲突,其形成的过程的次数也就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形成过程中夭折。换句话说,越是高级文明,越会在其形成过程中遇到使得多次博弈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策略无法生效的损害或灾难,其出现就越是偶然。 (26)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用博弈论的语言说,就是接受西方人的游戏规则。在西方人的诸种规则中,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或者说不得不最为看重的恐怕就是“武器先进者胜”。 (27)根据奥尔森的理论,人数较少的利益集团更有动力去影响政府实行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这种政策多表现为限制自由进入这一利益集团所占据的产业领域(Olson,1971)。 (28)一种文明的规则对另一种文明规则的碰撞,会导致空前惨烈的武力对抗。 (30)柏拉图说:在所有的动物中,人如果受到良好的教养,具备优良的品质,就可以变得最高尚,最有教养;反之,他就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粗野的。 (32)交换需要满足杰文斯称之为的“双重的吻合”:在物物交换体系中,一个想要购买某种东西的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他出售这种产品并且需要潜在的买者拥有的某种货物。类似地,一个想要出售某种东西的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他同时需要这种产品并拥有某种潜在的卖者需要的东西。 (33)如果他所说的话有错的地方,立刻会有人指出来;至于对的地方,他可以指望最终看到被人接受,只要他活得足够的长。(科斯,1991) (35)罗尔斯:“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 (36)制度:政府和作为一个博弈者-----公众之间的博弈均衡(Frohlich,Oppenheimer,andYoung1971;Sugden,1986;Riker,1990;AainsworthandSened,1993)。 (37)即使是同类的行为主体,由于他们在资源、权利以及其他禀赋等拥有关系上的不对称,就会使得他们在博弈中的策略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博弈最终的某个均衡结果,很可能就源自于这种行为人策略上的差异性(OsborneandRubenstein,1990)。 (38)"对称混合策略均衡":它指所有行为人都使用同样的混合策略,而且这种混合策略使得在均衡中所有行为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不供给之间无差异。这是由于行为人之间存在着不完全信息所致。给定博弈中的这种无差异,每个行为觉得还是采用其他行为人都采用的这种策略为好。对称混合均衡的一个令人关注的特点是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策略,同时他也相信其他的行为人也都使用这种策略。 (39)契约:A.建立产权的规则(规则)B.对侵犯产权行为实施惩罚(保障)C.相应的税收制度,并且通过这种税收制度使得每个行为人都为促进和维护这个产权制度做出各自的贡献(税收)。 (40)“完美贝叶斯均衡”(perfectBayesian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概念。它表示在博弈中参与者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者可观察并预测到先行者可能采取的几种行动,但并不知道先行者选择某种行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而先行者也知道后行者可能要采取的几种对应行为,却也不清楚其行动的具体原因。因此,先行者想给后行者一种信息,并促使后行者采取的行动对自己是最有利的;而后行者却想从先行者行动中去伪寻真,找到其行动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42)“可选择性的激励”(selectiveincentive):集体行动所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奥尔森,1994) (43)从博弈论的视觉看,一项新制度的建立,本质上就是政府、维护旧制度的行为人阶层和用新的制度挑战旧制度的行为人阶层之间的博弈实现均衡的过程。 (44)“诺思饽论”另解:在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information)的博弈中,政府对行为人产权的赋予与实施是不可能绝对清晰而准确无误的,由于对行为人实际行动、偏好以及其他方面判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就有可能赋予了本来不该赋予的无效产权制度。 (45)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张小济和胡江云,1999)。这就是说,我国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往往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的年份。 (46)我国进口、消费和投资对出口的弹性分别为0.86、0.47和0.63。(林毅夫、李永军) (47)在一个重复的代理模型中,最优契约的效率可以被改进如果不存在贴现率的话,它甚至有可能达到首选最优。(Thomas,Worrall,1990)即,如果把博弈是可以重复的并且贴现率很低的话,“囚犯困境”可以产生有效的解。 (48)"递归模型":将整个过程当成一个前后联系的整体,后面的“定价”以前面的基础为参考。而在“自然状态”下,超过的量就为绩效,而差额的量就为欠绩。相似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模型” (49)“线性契约函数”(或称线性契约):代理人与委托方之间事先协约出一个激励性的合作模型,即根据代理人的业绩而确定其收益,乃提成制;而“半线性契约”就是底薪加提成制。 (50)"RBC":即真是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 (52)“妥协法则”:再劳动力供需市场中,非均衡发生时,厂商和工人间会相互妥协,以确定实际雇佣水平。假如存在着过度的供给,厂商的实际雇佣数量会超过他所希望的雇佣数量。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着过度的需求,工人提供的劳动数量也会超过他们所希望提供的数量。这种相互妥协的原因也许是在于制度和社会道德的约束。 (53)“政策的时间一致性理论”:政府的政策不仅应该在事前制定时是最优的,而且应该在事后执行时也是最优的,如果政府不能前后一致,那么理性的老百姓预期到政府的失信行为,就会导致政策无效。简单地说,就是政策应该让老百姓形成稳定的预期,不能仅仅考虑事前效率或者事后效率。(基德兰德和普雷思科特) (54)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在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的条件下,多数规则可以保证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而在所有投票者中,只要有一人的偏好呈多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可能出现循环现象。 (55)互投赞成票是在投票者之间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或提案所进行的投票交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或提案同时交付投票者表决时,互投赞成票的投票交易就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两项本来在分别投票下肯定不会获得通过的提案,便可能双双获得通过。投票交易一方面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促成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作用。 (56)"理性模型":集体决策体被描述为通过追求集体福利最大化而获得经济效率。(Murdoch,etal.,1991)即,制度演进的方向是增加社会经济总剩余。(NorthandThomas,1973;NorthandWeingast,1989)也就是首先由拉坦和速水佑次郎提出的效率假设的具体形式之一的诱导性制度变迁假说。(RuttanandHayami,1984)但是效率假设没有考虑制度变迁制度背后的政治过程。(North,1990;Hayami,1997)然而,如果我们考虑政治过程,制度变迁是否还有效率呢? (57)"政治模型":个体从自己的偏好出发,通过一个政治过程决定集体行动,因而往往无法达到经济效率。(Murdoch,etal.,1991) (58)如果公共支出水平和中位投票者的收入相关联,那么就可以认为公共选择采用的是多数原则,即政治模型成立。如果公共支出水平与国家(或社会团体)的总收入相关联,那么就可以认为理性模型被采用。(Murdoch,etal.,1991) (59)如果一种要素的相对稀奇程度增加,其所有权就应当更加个人化。(NorthandThomas,1973) (60)土地调整越多意味着土地所有的个人化程度越低,从而降低了家庭对其土地进行投资的激励。其结果是,长期的动态效率受到损害(CarterandYao,1999;Li,Rozelle,andBrandt,1998),这就是所谓的农地稳定性效应(FderandOnchan,1987;Besley,1995)。 (61)中国农村的政治决策是行政命令与群众参与的混合体(OiandRozelle,2000)。在经济上,村集体仍然控制着很大一部分的村庄资源,并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村庄政权与村庄经济的结合产生了被Oi(1995)称为“地方国家社团主义”(localstatecorporatism)的现象,意为村庄的运作如同企业运作一般。在政治上,党在村庄中依然十分活跃,并且,党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加强了正在复苏的传统价值观念(Friedman,PickwiczandSelden,forthcoming)。其结果是,中国农村的政治中权威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村民选举逐渐推广。选举至少从理论上赋予了村民们选择本村村委会的权利。在现实中,一些例表明,选举所产生的村委员会对村庄中党的优势地位构成了重大挑战(Liu,etal)。因此,中国农村政治是一个权威控制体系与草根民主的混合体。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有利于(但并不必然导致)集体决策的理性模型的实现;后者有利于(同样,并非必然导致)政治模型的实现。 (62)A.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会形成稳定的均衡市场,而商品交换的一般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交换结果判断。B.个人主观的商品价值判断通过商品交换形成一个客观和统一的商品价值判断。C.重复交易的预期会使一般交换结果成为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因此,商品价格是由经济主体自由的商品交换形成的。 (63)交换价格理论:A.“劳动价值论”:平均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劳动凝集价值,价值转换成以金钱为尺度的价格;B.“一般均衡理论”:边际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理论),其理论基础是效率价格。 (64)瓦尔拉斯拍卖:也就是说在所有的交易者之上,还有一个拍卖者,这个拍卖者不断促使交易者之间的博弈,最后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65)通过消费者之间完全竞争的交换互动,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最终会达到核心(PARETO最优)配置。随着经济中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趋于无穷大时,经济的核心会趋于竞争的一般均衡(Anderson,1986,1992;Aumann,1964;Bewley,1973;Brown和Abraham,1974;Debreu和Scarf,1963;Dierker,1975;Hildenbrand,1974)。 (66)"市场":市场里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换关系,交换的内容包括交换价格与交易数量。市场里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各自掌握了一定的秉赋之后,才去进行交换。他们在一起协商和讨价还价,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达成交易。而且,处在这个市场中的人,在这个市场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交易对象,来改进其现在的交易状态。在形成这样一种人群划分之后,就产生了一个一个的市场。 (67)如果出现像杨小凯所讲的那种专业化经济,或者说出现报酬递增的技术,那么商品交换之后出现的稳定的生产组织或产业组织,就是垄断的。如果这种垄断发生,就可以看出来,整个经济就是一体化的。所以这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出现垄断组织的经济才叫做市场经济;如果经济中很多行业中都出现垄断了,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就是更高层次上的市场经济。所以这就跟微观经济学里所讲的,非得要每个厂商都非常非常小、在整个经济中都微不足道的交换关系,才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完全不一样。 (68)"商品的交换价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如果交易是一次性的,就会出现上面所讲的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不一致,从而买卖之后消费者会感到不公平、财富被剥夺的情况。但如果交易是重复进行的,这个时候由于对市场上重复交易的预期,人们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跨时期复制的交换关系。在这种多期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中,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不相等的情况就会被剔除掉。这是因为,如果在交易中这种情况发生了,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买卖是不公平的,在同一个市场当中,交易者此时会把当前的交易推迟到以后进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帕累托最优的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关系比一次性交换所形成的帕累托最优交换关系要好。所以在预期有很多期的重复交易的经济中,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最终交换的结果,就是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如果某一天交易者发现买不到或卖不出去他所想买或卖的东西,那么新的自由交换互动关系就出现了,从而形成新的市场、新的交换关系并形成新的均衡价格。 (69)天则研讨论会论证的逻辑次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次序是不同的:A.新古典的逻辑次序,可以概括为从商品价格出发,到一般均衡,再到帕累托最优。(逻辑顺序:商品价格---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和交换价格---PARETO最优的交换结果)B.天则研讨会的逻辑次序恰好相反,是先形成交换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后在通过交易互动向一般均衡状态转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逻辑顺序:消费者的商品交换互动---商品交换的最终[PARETO最优]结果和市场结构[秩序]的形成---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商品价格体系形成[完备市场制度形成]) (70)市场的大小不是由交易量(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主体的多少(向量)决定的,同时也受制于主体人把持社会物品的数量及其相异程度。 (71)经济的任何一个可行交换结果都可以决定经济的市场结构,并使该可行交换结果成为这些有限市场的可行交换结果的一个组合。 (72)“交换互动”:消费者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与其他消费者进行协商,以便把自己初始持有的商品向量中边际效用低的商品转换成边际效用高的商品,并且在协商过程中,如果消费者认为与另外的消费者进行协商会获得更有利的交换机会,那么,该消费者会随时更换他的协商对手。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换互动中,可以自由更换协商和交易对手的行为就称为自由竞争行为。这种更换自己协商和交易对手的权力先于市场而存在。 (73)“均衡市场”:指那些所得出的交换结果不被任何其他市场阻碍的市场,也就是不会被其他市场替代的市场。因此,一个交换经济一旦形成均衡的市场结构,那么它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 (74)只要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消费效用函数是连续递增的拟凹函数,则消费者之间自由竞争的交换互动自然而然地会形成稳定的市场。 (75)商品交换关系是决定市场存在与否的关键,而商品的交换关系又主要由商品的交易量和交换比率(价格)来刻画。 (76)在PARETO最优的消费配置点,经济中所有消费者的商品价值均相等。 (77)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当消费者持有一定的商品向量时,他对自己所持有的商品会有一个主观价值判断,当经济中消费者之间对商品的价值判断出现差异时,在经济中就会有商品交换发生,如果商品交换终止于PARETO最优的配置,则意味着商品交换的作用使经济中的消费者个人的商品主观价值趋同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商品价值,而这个社会共同的商品价值是消费者个人无法改变的,它是所有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互动而形成的。因此,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它是客观的,不以消费者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改变而改变,然而它又是经济中所有消费者个人主观意识(个人商品价值判断)的综合体现。 (78)一个“完备市场”是指一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在一般市场的基础上存在商品的一个市场价格体系(一般均衡价格),消费者在该商品价格体系下,通过在自己的预算约束范围内追求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商品交换,他无需与其他消费者进行讨价还价式的交换互动来确定商品交换对手、交换比率和交换数量。因为在该价格体系下,消费者通过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交换决策所确定的商品购买总量恰好等于商品销售总量,在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完全是一个价格接收者。因此,要说明市场怎样演进成一个完备的市场,只需说明消费者怎样从一个价格制定者演化成一个价格接收者,商品的市场价格体系是怎样形成即可。 (79)交换经济中的交换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的,并且重复交易的次数充分大,那么在一次性交易所建立的稳定商品交换关系中,认为交换对自己不公平的消费者会把自己的第一次商品交易延迟到第二次交易,与其它消费者建立一种对每位消费者都有利的新型的商品交换关系,即市场,从而使第一次交易中不公平的商品交换关系无法形成,因此在预期重复交易的经济中,消费者通过自由竞争的交换互动确立的每次交易,会使每位消费者都感到商品交换结果是公正的。 (80)公平和效率两者都内生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林毅夫、刘培林) (81)任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而市场竞争的某个具体的帕累托最优的结果未必在规范的意义上就是最合意的;而合意的福利分配格局,必须通过人际之间的禀赋转移才能够达到(VARIAN,1992)。 (82)低收入国家的农民之所以贫困,往往是缺乏打破旧的均衡的新技术以及国家政策错误所致,而不应归因于天灾、农民的本性或者其他的原因(舒尔茨)。 (83)如果传统农业部门中市场机制都能够有效运转,那么,在没有认为扭曲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农民的收入就会不断增长。 (84)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这种要素禀赋结构下,应该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RANISANDFEI,1961) (85)“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会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期,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会逐渐缩小”。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86)“自生能力”:在自由、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管理的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不能获得社会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率,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有人为之进行投资的;或是,投资后也不能继续经营下去,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外这样的企业是不能存在的(LIN,1999)。 (87)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A.如果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使劳动者获得最充分的就业机会、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按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可以最快地积累资本,使要素禀赋结构由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状况,逐渐改变为劳动力相对短缺、资本相对丰富的状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原来属于低收入阶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会随着资本的积累、产业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收入分配的情形也就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趋于平等。B.反之,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赶超战略而优先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密集使用资本的技术结构,那么,由于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部门并不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劳动边际生长率低下的传统部门就业,工资水平难于提高;同时,政府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必须扭曲各种价格信号,用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其结果必然是寻租行为盛行、经济效率低下。少数受到保护的资本家可以聚集大量的财富,而多少劳动者的收入情形则难于改善,最终使收入分配的情形日益恶化。(林毅夫等,1999;)具体而言,违背比较优势,走赶超的发展道路,会在四个方面人为地恶化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人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社会腐败行为获得了制度的温床;经济缺乏效率致使可用以对丧失劳动能力群体转移支付的资源量小于潜在水平。 (88)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大致有三类:其一,先天或事故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其二,因为年龄小二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儿童,以及因为年龄大而自然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第三,大量有劳动能力而经济地区低下的人群。(林毅夫) (89)技术选择指数(TCI):一个经济体在顺应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其制造业最优的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最优结构,内生决定于整个经济体的资本禀赋量和劳动禀赋量结构。亦即,一个经济体的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密集度水平,是该经济体当中资本和劳动禀赋结构的函数。(林毅夫)从此可以得出一个显然成立的原理是,资本相对丰富的经济体当中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密集度,高于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体的水平。换言之,资本/劳动禀赋比例越高的经济,其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劳动投入量之比也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