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经管相关法律法规
8294 0
2005-01-03
丘澎生:明清中国的经济与法律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 甲 课程说明: 十四至二十世纪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传统到近代」的关键时段,无论是「专制论、停滞论、超稳定结构论」,乃至「资本主义萌芽」,或是最近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第三领域」,学者针对这段长达五百五十年的历史,发展累积了形形色色的「史学论述」。评量这些史学论述,有些确是可供省思,有些则徒增迷惑。姑且不深究这些史学论述的功效,其实,他们都可视为试图掌握明清历史变迁「本质」或是「整体性」的努力。 然而,如何才能掌握明清历史变迁的「整体性」?调整视野,相信会有不小帮助。本课程即是一个相关的尝试,同时结合明清历史中的「经济」与「法律」两个层面,既将「经济现象」放在「法律秩序变动」中做探究,也将「法律现象」放在「经济结构变动」中做分梳,藉此对明清历史变迁的「整体性」提供有启发的说明。挑出几个重要主题,分门别类,本课程透过选介明清「经济史」与「法制史」学界重要著作,一方面介绍既有研究成果做讨论,一方面选读重要相关史料做检证。在讲演、讨论与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希望能对明清中国「由传统到近代」的历史变迁过程产生一些反思。 乙 课程性质与上课时间: 本课程设于硕士班,一学期,三学分。隔周上课,周二晚上三节课,周三下午三节课。 丙课程要求与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与期末报告各占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主要包含随堂讨论与读书报告两部份;读书报告以每讲指定读物(各讲书目中带*者)为对象,除第一讲外,在每次上课前,同学都需缴交该讲指定读物的三千字左右摘要。期末总报告题目要与任课教师商订,除亲自讨论外,主要将透过课堂师生合组「电子邮件讨论群」进行。修课同学参与网络线上讨论情形,将酌量并入平时成绩计分。 网络讨论,请寄电邮:pengshan@sinica.edu.tw;查取其它相关教学档案资料,可至首页:http://www.sinica.edu.tw/~pengshan/ 丁 课程进度与大纲: 第一讲 明清经济史与法制史的新视野(2000/9/26-27) 第二讲 明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极限」?(10/24) 第三讲 明清都市社会的发展「极限」?(10/24) 第四讲 法律体系的架构与运作:由上而下的实践(10/25) 第五讲 法律体系的架构与运作:由下而上的实践(10/25) 第六讲 经济的制度分析:官商关系与「国营经济」(11/7-8) 第七讲 经济的制度分析:商业制度创新(11/21-22) 第八讲 经济的制度分析:合资与信用组织(12/5) 第九讲 经济变动中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与财产权(12/6) 第十讲 经济变动中的法律规范:契约与侵权行为的界定和处理(12/19-20) 第十一讲 经济变动中的法律规范:国家与社会之间(2001/1/2-3) 第十二讲 明清中国的不同模式历史变迁?(2001/1/16-17) 第一讲 明清经济史与法制史的新视野(2000/9/26-27) 对「经济」的新发现以及明清经济史的新发展 Ronald H. Coase, 1988(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idem,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33-55. 中译〈厂商的本质〉,收入氏着《厂商‧市场与法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陈坤铭、李华夏译,页45-69。(补充)张五常,1991,《凭阑集》(香港:壹出版有限公司),〈我所知道的高斯〉一至八与「后记」,页107-152。 * D. C. North, and R. P.D. Thomas,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厉以平、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页5-13、181-194。 刘瑞华,1994,〈新经济史革命——介绍R. Fogel和D. North的学说〉,《新史学》,5,3:。 Mancur Olson and Satu Kahkonen, 2000. “Introduction: The Broader View,” in idem eds. A Not-So-Dismal Science: A Broader View of Economics and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6. Karl Polanyi, 1957.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Karl Polanyi, Conrad M. Arensberg, and Harry W. Pearson, eds.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 (New York: Free Press,), Pp. 243-270. 特别见页250-254。(补充)张朝钦,1996,〈博兰尼论市场社会的起源——一个经济社会学的考察〉,《思与言》,34,4:1-31。 Douglass C. North, 1977. "Markets and Other Allocation Systems in History: The Challenge of Karl Polanyi,"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3: E. P. Thompson, 1993(1971).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English Crow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idem, Customs in Common. Pp.185-258. Neil J.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 1994.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y,” in Neil J.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3-26. Mark Granovetter, 1993. “The Nature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 In Richard Swedberg, ed.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Sociolog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p. 3-41. Ramon H. Myers, 1991. “How did the Modern Chinese Economy Develop? A Review Articl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3: 604-628. 黄宗智,1994c(1991),〈答雷蒙‧迈尔斯〉,氏着《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页53-63。 刘宏,2000,〈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与亚洲华商网络的制度化〉,《历史研究》,2000,1:。 李伯重,1996,〈「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1:31-37。 李中清、王丰,2000,《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三联书店),陈卫、姚远译,史建云校订,页3-36。 岸本美绪,1998(1990),〈伦理经济论(moral economy)与中国社会研究〉,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页327-349。 发展中的明清「新法制史」? *寺田浩明,1998(1990),〈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对「法」的理解〉,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页112-138。 黄宗智,1999,〈中国法律制度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北大法律评论》2,1:358-383。 寺田浩明,1998,〈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北大法律评论》,1,2:603-617。 黄源盛,1993,〈台湾的中国法制史教育及其问题点——中国法制史课程结构之回顾及现况〉,收入《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中国法制史学会),页3-34。 法律与经济之间的几种可能关系:制度分析、经济分析与文化分析 Morton J. Horwitz, 1977.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aw, 1780-186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E. Tigar and Madeleine R. Levy , 1996(1977) ,纪琨译,刘锋校,《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上海:学林出版社),页267-317。 Max Weber着,1998,甘阳编,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页1-22。 Randall Collins, 1992(1980). “Weber’s Last Theory of Capitalism: A Systematization.” 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s.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Westview Press) Pp.85-110. 苏力,1996,《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3-22。 张中秋,1995,〈感想片断(代序)〉,氏着《法律与经济——传统中国经济的法律分析》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页1-3。 *Douglass C. North,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译:刘瑞华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页7-23。 Malcolm Rutherford,1999(1994),陈建波、郁仲莉译,《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补充)王跃生,1997,《新制度主义》(台北:扬智文化公司),页69-95。 Ronald H. Coase, 1988(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 idem,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Pp.95-156. 中译:〈社会成本问题〉,收入氏着《厂商‧市场与法律》,页113-179。(补充)王文宇,〈财产法的经济分析与寇斯定理——从一则古老的土地相邻判决谈起〉;简资修,〈侵权行为法的经济结构〉,《月旦法学》,15(1996):6-15;15-23。 Richard Posner, 1998.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5th ed. (A Division of Aspen Publishers, Inc.), pp. 25-31。(补充)中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本书原为1992年英文第四版)下册,〈附录:法律经济学运动〉,页901-925。 *Robert Cooter, and Thomas Ulen, 1988. Law and Economics. 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页1-19。 干学平,1992,〈交易成本与经济法学〉,《律师通讯》,148:49-53。 David Friedman. 2000. Law’s Order: What Economics Has to Do with Law and Why It Matters. Pp.8-17. Nicholas Mercuro and Steven G. Medema. 2000. Economics and the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3-24. Robin Paul Malloy, 1995. “A New Law and Economics,” in Robin Paul Malloy and C. K. Braun eds. Law and Economics: New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Pp.1-29. Sharon Hom and Robin Paul Malloy,1997. “China’s Market Economy: A Semiosis of Cross Boundary Discourse between Law and Economics an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In Tahirih V. Lee ed. Basic Concepts of Chinese Law: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Pp.71-107. 梁治平,1998(1993),〈法律的文化解释〉,收入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三联书店),页1-72。 梁治平,1997(1996),〈市场‧国家‧公共领域〉,氏着《梁治平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226-233。 第二讲 明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极限」?(10/24) 市场经济在中国:长程贸易、农业生产力、全国市场与商帮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1985,《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特别见:页184-268、269-318、348-451、452-672。 费维恺(Feuerwerker, Albert.),〈清代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第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页390-407。 徐泓,〈幸生圣明极盛之世——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的社会与经济〉,《故宫文物月刊》,9,7(1991):47-52。 方行、石奇、简锐、汪士信,1985,〈鸦片战争前主要商品市场估计说明〉,收入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页318-329。 许檀,1992,〈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历史档案》,1992,1:80-85。 郭松义,1982,〈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清史论丛》,4:92-110。 邓亦兵,1996,〈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的兴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3:40-52。 Timothy Brook, 1981. “The Merchants‘ Network in 16th Century China: A Discu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ang Han’s ‘On Merchant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24,2: 165-214. 林仁川,1987,〈私人海上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氏着《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76-214。 范金民、金文,1993,〈明清时代江南丝绸的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氏着《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页236-300。 田汝康,1987(1956),〈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氏着《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浙江人民出版社),页1-34。 陈国栋,1991,〈清代中叶厦门的海上贸易,1727-1833〉,收入吴剑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四辑(中研院社科所),页61-100。 Kuo-tung Ch’en(陈国栋), 1994. ”Shipping and Trade of Chinese Junks in Southeast Asia, 1730-1830: A Survey.” Research in Maritime History 6: 203-214. 江太新,1984,〈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1:。 Dwight H. Perkins,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Pp.192-216, 217-240. Chicag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中译: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页251-288、289-325。 Ping-ti Ho(何炳棣). 1959.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3-97, 98-135.中译:葛剑雄译,《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3-96、99-136。 黄宗智,1987(1985),《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台北版:谷风出版社),特别参考第一、十、十六章,并可读「台北版」书末收录章英华先生书评:页355-366。 黄宗智,1994,程洪等译,《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350-1988》(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吴承明,1989,〈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2:63-77。 李伯重,1996,〈「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中国农史》,1996,1:1-14。 王业键,1983,〈明清经济发展并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3:30-39、54。 张彬村,1997,〈明清市场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1:130-37。 石锦,199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理论的评介〉,氏着《中国近代社会研究》(李敖出版社),页101-137。 *黄宗智,1994,〈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氏着《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页1-37。 王业键,1973,〈清代经济刍论〉,《食货复刊》,2,11(1973):541-550。 *吴承明,1985,〈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氏着《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217-246;页247-265。 李伯重,2000,〈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4,4:48-54。 张海鹏、张海瀛,1993,《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山西、陕西、宁波、山东、广东、福建、洞庭、江右、龙游、徽州商帮) 第三讲 明清都市社会的发展「极限」?(10/24) 都市社会在中国:都市化、消费、时尚、社团与公共领域 施坚雅(G. W. Skinner),1991,王旭等译,《中国封建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页54-94、95-223。(补充)章英华,1983,〈历史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学刊》,7:215-234。 刘翠溶,1987,〈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经济论文》,14(2):43-85。 赵冈,1989,〈明清市镇发展综论〉,《汉学研究》,7,2(1989):99-121。 刘石吉,1987,〈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氏着《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1-72。 范金民,1990,〈明清时期苏州市镇的发展特点〉,《南京大学学报》,1990,4:14-25。 *刘石吉,1988,〈小城镇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综论近年来大陆学界有关明清市镇的研究〉,《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1,1(1988):171-198。 巫仁恕,1993,〈明清近代市镇墟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九州学刊》,5(3):95-112。 刘志琴,1984,〈晚明城市风尚初探〉,收入《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页190-208。 徐泓,1986,〈明末社会风气的变迁〉,《东亚文化》(韩国汉城大学),24:83-110。 常建华,1994,〈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4:53-63。 邱仲麟,1994,〈明代北京的社会风气变迁——礼制与价值观的改变〉,《大陆杂志》,88,3:49-106。 巫仁恕,1999,〈明代平民服饰的流行风尚与士大夫的反应〉,《新史学》,11,3:55-109。 林丽月,1999,〈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新史学》,11,3:111-157。 林丽月,1994,〈陆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论近年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新史学》,5,1:131-153。 *陈国栋,1994,〈有关陆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学理问题——跨学门的意见〉,《新史学》,5,2:159-179。 王鸿泰,1999,〈美感空间的经营——明、清间的城市园林与文人文化〉,收入《东亚近代思想与社会》(月旦出版社),页127-186。 王鸿泰,2000,〈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新史学》,11,3:1-48。 巫仁恕,1994,〈明末的戏剧与城市民变〉,《九州学刊》,6,3:77-94。 沉津,1996,〈明代坊刻图书之流通与价格〉,《国家图书馆馆刊》,85,1:101-118。 邱澎生,1992,〈明代苏州营利出版事业及其社会效应〉,《九州学刊》,5,2:139-159。 马孟晶,1999,〈文人雅趣与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笺谱的刊印与胡正言的出版事业〉,《新史学》,10,3:1-54。 郑培凯,1987,〈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明清的情色意识与贞淫问题〉,《当代》,16:45-58、17:58-64。 费丝言,1998,《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清代妇女弹词小说中的自我呈现〉,《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3(1995):51-76。 邱仲麟,1992,〈明代北京都市生活与治安的转变〉,《九州学刊》,5,2:49-106。 谢国桢,1934,《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商务印书馆)。 朱倓,1945,《明季社党研究》(重庆:商务印书馆)。 郭英德,1992,〈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28-34、27。 陈宝良,1991,〈明代的社与会〉,《历史研究》,1991,5:140-155。 何炳棣,1966,《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页11-99。 王日根,1994,〈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历史研究》,1994,4:47-62。 Gary G. Hamilton, 1979. "Regional Associations and the Chinese City :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1(3) : 346-361. Bryna Goodman, 1995.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 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 1853-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陈忠平,1993,〈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1:33-38。 夫马进,1983,〈善会、善堂出发〉,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政治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189-232。 夫马进,1986,〈清代前期育婴事业〉,《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1:5-41。 梁其姿,1984,〈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下游之育婴堂〉,曹永和等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台北:中研院三民主义研究所,页97-130。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月刊》,15(7-8):52-79。 梁其姿,1994,〈清代的惜字会〉,《新史学》,5(2):83-114。 于志嘉,1993,〈日本明清史学界对「士大夫与民众」问题之研究〉,《新史学》,4,4:141-175。 李孝悌,1993,〈十七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与民众——研究回顾〉,《新史学》,4,4:97-139。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 1990. “Introduction.” in idem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24. William T. Rowe, 1993. "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a 19,2:139-157。中译:〈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邓正来、杨念群译,收入邓正来、J. 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页401-419。 梁其姿,1990,〈评William T. Rowe 着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新史学》1,3:。 Frederic Jr. Wakeman, 1993.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2: 108-138.(补充)陈永明,1995,〈「公共空间」及「公民社会」——北美中国社会史的辩论〉,《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0:90-97。 杨念群,1998(1995),〈近代中国史学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收入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页197-214。 R. Bin Wong(王国斌),1993, ”Great Expectation: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Search for Modern Time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史学》,3:7-49。 岸本美绪,1998(1994),〈「市民社会论」与中国〉,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页350-372。 第四讲 法律体系的架构与运作:由上而下的实践(10/25) 律例颁修、审转制度、注释律学与案例汇编 黄彰健,1977,〈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令〉,氏着《明清史研究丛稿》(台湾商务印书馆),页237-286。 瞿同祖,1980,〈清律的继承和变化〉,《历史研究》,1980,4:133-143。 苏亦工,2000,《明清律典与律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167-246。 谷井阳子,1999,〈明律运用统一过程〉,《东洋史研究》,58,2: 那思陆,1999,〈明代的司法制度〉,《政大法学评论》,61:1-34。 那思陆,1992,《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页193-294。 *张晋藩,1992,〈清代私家注律的解析〉,氏着《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页164-188。 何敏,1998,〈从清代私家注律看传统注释律学的实用价值〉,收入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法律出版社),页323-350。 滨岛敦俊,1993,〈明代判牍〉,收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资料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页509-538。中译:〈明代的判牍〉,徐世红、郑显文译,收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巴蜀书社,1999),页196-222。 森田成满,1993,〈清代判语〉,收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资料研究》,页739-757。 Derk Bodde and Clarence Morris, 1973, Law in Imperial China: Exemplified by 190 Ch’ing Dynasty Cases. 朱勇译,1993,《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页141-191、76-111。 中村茂夫,1993,〈清代刑案:《刑案汇览》主〉,收入滋贺秀三编《中国法制史:基本资料研究》,页715-737。 第五讲 法律体系的架构与运作:由下而上的实践(10/25) 州县审判过程中的官员、幕府、胥吏与讼师 谷井阳子,1996,〈明代裁判机构内部统制〉,收入《前近代中国刑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 陶希圣,1972,《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食货出版社)。 张伟仁,1983,〈清代司法组织概述之一——参与中下层司法工作的个人、团体和官司〉,收入氏编《清代法制研究》(中研院史语所),册一,页143-295。 那思陆,1982,《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 那思陆,1998,〈清代台湾案件的司法审判程序〉,《政大法律评论》,60:29-83。 郑秦,1988,《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吴吉远,1998,《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72-263、264-316。 戴炎辉,1979,《清代台湾之乡治》(联经出版公司)。 Bradley A. Reed, 2000. 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宫崎市定,1993,〈清代的胥吏和幕友〉,收入刘俊文主编,栾成显、南炳文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六卷《明清》(北京:中华书局),页508-539。 缪全吉,1971,《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北: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 James H. Cole, 1986. Shaohsing: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补充)何汉威,1987,书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8。 郭润涛,1996,《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振忠,1994,〈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复旦学报》,1994,4:。 高浣月,2000,《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张伟仁,1971,〈清季地方司法:陈天钖先生访问记〉(上)(下),《食货月刊》,1(6):319-339;1(7):388-397。 张伟仁,1989,〈清代法学教育〉下,《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8(2):1-55。 夫马进,1993,〈明清时代讼师诉讼制度〉,梅原郁编《中国近世法制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437-483。中译:〈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页389-430。 夫马进,1996,〈讼师秘本世界〉,小野和子编《明末清初社会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189-238。 Melissa Macauley. 1998.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滋贺秀三,1992(1987),〈清代州县衙门诉讼的若干研究心得——以淡新档案为史料〉,姚荣涛、徐世红译,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页522-546。 *黄宗智,1998,〈介于民间调解与官方审判之间:清代纠纷处理中的第三领域〉,氏着《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108-132。 Mark A. Allee, 1994. 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anna M. Meskill, 1986(1979),王淑琤译,《雾峰林家:台湾拓荒之家,1729-1895》(文镜文化公司),页153-200。 欧中坦(Jonathan K. Ocko),1994(1988),〈千方百计上京城:清朝的京控〉,谢鹏程译,收入高道蕴(Karen Turner)、高鸿均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472-509。 黄富三,1992,《雾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自立晚报出版社),页243-404。 第六讲 经济的制度分析:官商关系与「国营经济」(11/7-8) 官商关系的名义与实际:由贱商、抑商到「通官、商之情」? *张彬村,1991,〈明清两朝的海外贸易政策:闭关自守?〉,吴剑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四辑(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所),页45-59。 陈慈玉,1988,〈从清代前期的淮安关功能论官商的关系〉,中研院近史所编《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中研院近史所),页685-708。 陈国栋,1993,〈潘有度(潘启官二世):一位成功的洋行商人〉,《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页245-300。 余英时,1987,《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余英时,1998,〈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收入《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册(中研院近史所),页1-52。 谷霁光,1942,〈唐末至清初间抑商问题之商榷〉,《文史杂志》,1(11):1-10。 王振忠,1996,〈「徽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4:86-92。 石锦,1987,〈试论明清时代的官商和绅商〉,氏着,《中国近代社会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页13-45。 黄克武,1984,〈清季重商思想与商绅阶层的兴起〉,《思与言》,21(5):486-500。 马敏,1995,《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页。 官营商业、矿业、手工业、运输业的变化:政府与灯塔的经济学故事 *R. H. Coase, 〈经济学上的灯塔〉,收入氏着《厂商、市场与法律》,页213-237。 *徐泓,1972,《清代两淮盐场的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页182-222。 徐泓,1977,〈明代后期的盐政改革与商专卖制度的建立〉,《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4:299-311。 徐泓,1986,〈中国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第2册《经济史》(联经出版公司),页38-44。 陈诗启,1958,〈明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官手工业的演变〉,氏着《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页1-41。 罗丽馨,1994,〈明代官办造船业〉,《大陆杂志》,88(1):25-44。 张哲郎,1986,〈漕运制度〉,于宗先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经济史》(联经出版公司),页288-295。 于志嘉,1996,〈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7,3:655-742。 李文治、江太新,1995,《清代漕运》(北京:中华书局),页187-248。 韦庆远、鲁素,1984,〈清代前期的商办矿业及其资本主义萌芽〉,收入韦庆远《档房论史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页149-261。 王尔敏,1982,〈官督商办观念之形成及其意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3:19-43。 刘广京,1988,〈中英轮船航运竞争,1872—1885〉,黎志刚译,中研院近史所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中研院近史所),页1137-1162。 张玉法,1991,〈近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1860-1916〉,中研院近史所编《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页417-442。 杜恂诚,1991,《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73》(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陈慈玉,1988,〈上海机器织布局:设立背景、经营方针及其它有关问题的检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页731-746。 张维安,1990,《政治与经济:中国近世两个经济组织之分析》(台北:桂冠出版社)。 第七讲 经济的制度分析:商业制度创新(11/21-22) 商业制度创新:「商业革命」始于晚清吗? *Ronald H. Coase, 1988. "The Nature of the Firm."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Pp.35-40. 中译:〈厂商的本质〉,收入氏着《厂商、市场与法律》,页45-69。(补充)张五常,1999,〈交易费用的范式〉,《社会科学战线》,1999,1:1-9。 Oliver E. Williamson,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233-261. 萧国亮,1983,〈清代上海沙船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考察〉,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页419-453。 李伯重,1989,〈明清江南地区造船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1:24-30。 吴奇衍,1985,〈清代前期牙行制试述〉,《清史论丛》,6:26-52。 韦庆远,1989,〈清代牙商利弊论〉,氏着《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289-298。 陈忠平,1987,〈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牙人与牙行〉,《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2:31-38。 山本进,1993,〈清代江南牙行〉,《东洋学报》,74(1-2):27-58。 潘君祥,1993,〈近代上海牙行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1:93-102。 梁嘉彬,1960(1937),《广东十三行考》(台中:东海大学)。 黄仁宇,1988(1974),〈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收入氏着《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页1-32。 足立启二,1993,〈明末流通构造——《杜骗新书》世界〉,《(熊本大学)文学部论丛》,41:31-57。 傅衣凌,1957(1956),〈论明清时代的棉布字号〉,氏着《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页127-130。 寺田隆信,1972(1968),〈苏州踹布业经营形态〉,氏着《山西商人研究——关于明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页337-410。 横山英,1972a(1968),〈清代都市绢织物业生产形态〉,氏着《中国近代化经济构造》(东京:亚纪书房),页19-60。 横山英,1972b,〈踹布业生产构造〉,氏着《中国近代化经济构造》,页63-143。 方行,1985,〈中国资本主义萌发展的迟缓及其历史作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六章,页673-744。 段本洛,1984,〈近代苏州丝织手工业80年间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4,4:。 段本洛、张圻福,1986,《苏州手工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翔,1992,《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苏州丝织业「帐房」发展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页145-153。 徐新吾,1980,《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 徐新吾,1983,〈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手工工场并未存在的考证〉,《学术月刊》,1983,9:62-67。 徐新吾,1991,《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新吾,1998,〈关于麻丝棉大纺车及三锭棉纺车的历史过程与议论〉,收入《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上册(中研院近史所),页213-228。 李伯重,198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1:86-96。 施敏雄,1968,《清代丝织工业的发展》(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 陈慈玉,1983,〈近代江南机械制丝业之发展〉,《经济论文》,11,2:61-105。 陈慈玉,1988,〈上海机器织布局:设立背景、经营方针及其它有关问题的检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页731-746。 林满红,1997,《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联经出版公司),页105-145。 杨联升,1987,《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郝延平,1997,〈中国三大商业革命与海洋〉,张炎宪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六辑,页9-44。 *郝延平,1991(1986),陈潮等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页238-310、375-398。 蒋兆成,1982,〈浅谈中国的封建行会〉,《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2:71-96。 傅筑夫,1980,〈中国工商业者的「行」及其特点〉,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下册,页387-492 李华,1983,〈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行会制度〉,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页88-116。 吕作燮,1984,〈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2:10-24。 唐文权,1986,〈苏州工商各业公所的兴废〉,《历史研究》,1986(3):61-75。 赵冈、陈钟毅,198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联经出版公司)。 Kwang-ching Liu(刘广京), 1988. "Chinese Merchant Guilds: An Historical Inquiry."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57(1): 1-23. *洪焕椿,1992,〈明清苏州地区的会馆公所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收入氏着《明清史偶存》(南京大学出版社),页566-612。 William T. Rowe, 1992. "Ming-Qing Guilds." Ming Qing Yanjiu 1: 47-60. 范金民,1998,《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页242-249。 Gary G. Hamilton, 1977. "Chinese Merchant Associations: Conspiracy or Combination." Ch'ing-shih Wen-ti 3: 50-71. Evelyn S. Rawski, 1989. “Competitive Markets as an Obstacle to Economic Developnent,”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Pp. 289-311. Ramon H. Myers, 1982. “Customary Law, Markets, and Resource Transac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Roger L. Ransom, Richard Sutch and Gary M. Walton eds. Explorations i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Essays in Honor of Douglass C. Nor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273-298. Fu-mei Chen and Ramon H. Myers, 1989. "Cop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 The Case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Pp. 317-341. 刘广京,1987,〈后序:近世制度与商人〉,收入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页25-53。 邱澎生,2000,「市场、法律与人情:明清苏州商人团体提供「交易服务」的制度与变迁」,早稻田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东京,公元2000/9/14-17),页1-24。 第八讲 经济的制度分析:合资与信用组织(12/5) 由合伙、行号到公司与「法人」:安全与效率之间 藤井宏,1953-1954,〈新安商人研究〉(一)、(二)、(三)、(四),《东洋学报》,36(1)-(4):1-44、180-208、65-118、533-563。本文中译收入《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页131-269。 杨国桢,1987,〈明清以来商人「合本」经营的契约形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3:1-9。 汪士信,1988,〈明清时期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14-28。 张正明,1989,〈清代晋商的股俸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1:39-43。 彭久松、陈然,1994,〈中国契约股份制概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56-65。 *吴天颖、冉光荣,《四川盐业契约文书初步研究:引论》(收入自贡市档案馆等编《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173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伙、退伙、借贷和分关约〉,页251-272。 徐建青,1995,〈清代手工业中的合伙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4:125-139。 陈慈玉,1986,〈清代四川井盐业之发展〉,《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上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页。 王世庆,1999,〈结首制与噶玛兰的开发——兼论结首制起自荷兰人之说〉,收入汤熙勇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所),页469-501。 周祥鹤,1992,〈清代台湾给垦字研究〉,收入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页987-999。 王泰升,1995,〈台湾企业组织法之初探与省思——以合股之变迁为中心〉,收入《商法专论:赖英照教授五十岁生日祝贺论文集》(月旦出版社),页41-105。 松浦章,1993,〈清代「公司」小考〉,《清史研究》,1993,2:95-98。 黎志刚,2000,〈超越家族的信任与合伙:十九世纪末期对「公司」一词的翻译〉,汪庆华译,《中外法学》,2000,3:372-377。 邹进文,1996,〈近代中国股份企业的官利制〉,《历史档案》,1996(2):99-104。 钟宝贤,1999,〈「法人」与「祖尝」——华南政情与香港早期的华资公司〉,收入《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香港教育图书公司),页124-198。 J. J. M. De Groot(高延),1996 (1885) ,袁冰凌译,《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中研院近史所)。 田汝康,1987,〈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末期西加里曼丹的华侨公司组织〉,收入氏着《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页53-99。 麦流芳,2000,〈公司词义考:解读语词的制度信息——「公司」一词在中英早期交往中的用法和所指〉,《中外法学》,2000,3:277-299。 赖英照,1986(1984),〈中国公司立法之回顾与前瞻〉,氏着《公司法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中华民国证卷市场发展基金会),页1-49。 利息、利率、货币与信用:由合会、当铺、钱庄、票号到银行 王宗培,1921,《中国之合会》(上海:中国合作学社)。 王世庆,1994,〈十九世纪中叶台湾北部农村金融之研究——以兴直堡银主小租户广记为例〉,氏着《清代台湾社会经济》(联经出版公司),页1-71。 周力农,1985,〈清代台湾的「胎借银」〉,《清史论丛》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页71-87。 罗炳绵,1978,〈近代中国典当业的分布趋势和同业组织〉(上)、(下),《食货复刊》,8(2):53-73、(3/4):136-167。 潘敏德,1985,《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韦庆远,1993,〈清代典当业的社会功能〉,《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10:29-50。 杨国桢,1990,〈清代福建农村土地抵押借贷与典当的数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室编《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页61-81。 *彭信威,1965,《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页741-752、941-983。 *王业键,1981,《中国近代货币与银行的演进(1644-1937)》(中研院经济所),页5-36、64-79。 黄鉴晖,1987,〈清初商用会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献》,1987(1):3-16。 张国辉,1989,《晚清票号和钱庄》(北京:中华书局),页。 张彬村,1989,〈十六至十世纪中国的长程贸易与信用市场〉,中研院经济所编,《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中研院经济所),页863-883。 张守广,1991,〈明清时期宁波商人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57-72。 史若民,1992,〈票号的组织和初期的业务〉,氏着《票商兴衰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页85-153。 宋惠中,1999,〈票商与晚清财政〉,收入中研院近史所编《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上册(中研院近史所),页389-446。 田永秀,1995,〈1862-1883年中国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2:55-68。 卢伯炜,1995,〈官督商办洋务企业股份票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90-104。 朱荫贵,1998,〈近代上海证券市场上股票买卖的三次高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3:58-70。 第九讲 经济变动中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与财产权(12/6) 户律诸门的增修与演变(课程、市廛、田宅、析产、立继) *经君健,1994,〈清代关于民间经济的立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42-55。 张晋藩,1998,《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1-40。 王泰升,2000,〈清治时期「民事」法〉,《月旦法学》,65:137-147。 邱澎生,1998,〈由市廛律例演变看明清政府对市场的法律规范〉,收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编,《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页291-334。 产权的界定、分割、继承与代理 苏永钦,1994(1991),〈物权法定主义的再思考——从民事财产法的发展与经济观点分析〉,氏着《经济法的挑战》(台北:五南图书公司),页1-58。 *陈秋坤,1990,〈明清以来土地所有权的研究〉,收入「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编委会编,《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页293-314。 仁井田升,1981,〈明清时代一田两主惯习成立〉,氏着,《中国法制史研究——土地法‧取引法》(东京大学出版会),页。中译收入刘俊文主编,姚荣涛、徐世红译,〈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习惯及其成立〉,《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409-460。 陈秋坤,1994,《清代台湾土著地权:官僚、汉佃与岸里社人的土地变迁,1700-1895》(中研院近史所),页。 森田成满,1984,《清代土地所有权法研究》(东京:劲草书房)。 杨国桢,1988,〈明清地权分化的历史考察: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氏着《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页91-133。 Madeliene Zelin, 1986. “The Rights of Tenants in Mid-Qing Sichuan: A Study of Land-related Lawsuits in the Baxian Archiv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5(3): 499-526. John Shepherd, 1988. “Rethinking Tenancy: Explain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0(3): 403-428. 栾成显,1998,〈中国封建社会诸子均分制述论〉,《中国史学》,8:115-131。 David Wakefield, 1998. Fenjia: Household Division and Inheritance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Kathryn Bernhardt(白凯), 1999. 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 960-194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赖惠敏,1994,〈清代皇族的家族结构与财产分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上):65-95。 关文斌,1999,张荣明主译,《文明初曙: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页66-96。 Edward Kroker, 1959.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in Chinese Customary Law.”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Nov. 1959: 123-146. 清水盛光,1986(1949),《中国族产制度考》,宋念慈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戴炎辉,1998,〈香灯祖——关于支分所有权,物的负担之若干考察〉,收入氏着《传统中华社会的民刑法制——戴炎辉教授论文集》(台北:戴炎辉文教基金会),页1-39。 刘铮云,1987,〈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及分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3):633-672。 Rubie S. Watson, 1990. “Corporate property and local leadershi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898-1941.” in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ackus.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39-260. 张研,1991,《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文治、江太新,2000,《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范金民,1995,〈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5(3):56-68。 田炯权,1997,《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义田地主和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80-131、226-282。 刘瑞华,2000,〈逝者的财产权——台湾的祭祀公业〉,收入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所主办「法与经济分析学术研讨会」(台北:2000/5/19-20),页。1-16。 江柏炜,1998,〈建筑物的继承与分配:金门珠山薛永南兄弟「洋楼」《阄书》之研究〉,《城市与设计学报》,5/6:105-128。 第十讲 经济变动中的法律规范:契约与侵权行为的界定和处理(12/19-20) 李清潭,1997,〈社会理论中的契约〉,氏着《资本主义下现代契约法的变迁:法社会学对于契约自由的辩论》(桂冠出版公司),页11-34。 周绍泉,1993,〈明清徽州契约与合同异同探究〉,《中国史学》,3:71-84。 寺田浩明,1990,〈日本对清代土地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收入法律史研究编委会编《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页359-374。 *岸本美绪,1998(1993),〈明清契约文书〉,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页280-314。 *赵晓力,1998,〈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北大法律评论》,1,2:427-504。 刘广安,1996,〈传统习惯对清末民事立法的影响〉,《比较法研究》,1996,1。 俞江,1998,〈《大清民律(草案)考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146-161。 杨国桢,1988,〈明清土地制度和契约关系的发展〉,氏着《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页8-90。 Rosser H. Brockman, 1980. “Commercial Contract Law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Taiwan,” in Jerome Alan Cohen, R. Randle Edwards and Fu-mei Chang Chen, Essays on China’s Legal Tra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76-136. 陈铿,1987,〈中国不动产交易的找价问题〉,《福建论坛》,1987(5):29-35。 张富美,1992,〈清代台湾典买田宅律令之演变与台湾不动产交易的找价问题〉,收入陈秋坤、许雪姬编,《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页17-28。 杨国桢,1986,〈从经账到断社——日本所藏清代江苏土地契约的一个研究〉,收入《(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中国土地文书目录‧解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下册,页205-222。 刘小萌,1996,〈从房契文书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产〉,《历史档案》,1996(3):83-90。 居蜜,1992,〈从省习惯法和土地契约看清代土地权的特质〉,收入叶显恩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页898-902。 傅衣凌,1961,〈清代永安农村赔田约的研究〉,氏着《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页。 江太新,1980,〈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历史研究》,1980(3):。 戴炎辉,1998,〈吾国近世抵押权论〉,收入氏着《传统中华社会的民刑法制——戴炎辉教授论文集》(戴炎辉文教基金会),页41-97。 陈计男,1978,〈我国固有典习惯与民法典权之比较〉,国立台湾大学法学系主编,《固有法制与现代法学:戴炎辉先生七秩华诞祝贺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页497-534。 王文,1974,《中国典权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文化基金会。 童光政,1999,〈讼债判牍与债的法律调整〉、〈民事损害赔责任〉,氏着《明代民事判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05-148、149-173。 袁逸,1989,〈明后期我国私人刻书业资本主义因素的活跃与表现〉,《浙江学刊》,1989,3:126-128。 袁逸,1985,〈中国近代版权的演变时期〉,《法学杂志》,1985,6:46-47、21。 朱传誉,1987,〈明代出版家余象斗传奇〉,《中外文学》,16,4:。 William Alford(安守廉), 1993. “Don’t Stop Thinking About…Yesterday: Why There Was No Indigenous Counterpart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Law 7,1: 3-34. (也收入William Alford专书: To Steal a Book Is an Elegant Offen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9-29.) ,本文中译收入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页332-361。 韩格理、黎志刚,1986,〈近世中国商标与全国都市市场〉,中研院近史所编,《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中研院近史所),页69-84。 第十一讲 经济变动中的法律规范:国家与社会之间(2001/1/2-3) 国家基础统合权力的建构:由仓储、义集、奏粮价到商战、地方自治 Michael Mann, 1986(1984).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s and Results." in John A. Hall ed. States in History. London: Basil Blackwell, Pp.109-136. 刘翠溶、费景汉,1979,〈清代仓储制度功能初探〉,《经济论文》,7(1):1-29。 *刘翠溶,1980,〈清代仓储制度稳定功能之检讨〉,《经济论文》,8,1:5-16。 山根幸夫,1977,〈明‧清初华北市集绅士‧豪民〉,山根幸夫等编《中山八郎教授颂寿记念明清史论丛》,页303-332。 王业键,1978,〈清代的粮价陈报制度〉,《故宫季刊》,13(1):53-66。 王道瑞,1987,〈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历史档案》,1987,4:。 星斌夫,1985,《中国社会福祉政策史研究——清代赈济仓中心》(东京:国书刊行会)。 星斌夫,1988,〈清代育婴堂运营法消长〉,氏着,《中国社会福祉政策历史》,东京:山川出版社,页237-296。 夫马进,1990,〈「征信录」〉,《中国——社会文化》,5:59-74。 *梁其姿,1997,《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联经出版公司),页71-183。 王尔敏,1977(1976),〈商战观念与重商思想〉,氏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页233-379。 王尔敏,1981,〈中国近代之工商致富论与商贸体制之西化〉,《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下册(中研院),页1215-1262。 阮忠仁,1988,《清末民初农工商机构的设立:政府与经济现代化关系之检讨,1903-1916》(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页。 张瑞德,1992,〈中国近代政府与农业发展〉,《汉学研究》,10(1):217-241。 吴桂龙,1982,〈清末上海地方自治运动述论〉,《近代史研究》,1982(3):161-182。 邱捷,1982,〈辛亥革命时期的粤商自治会〉,《近代史研究》,1982(3):183-200。 马敏、朱英,1993,《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页。 皮明庥,1982,〈武昌首义中的武汉商会、商团〉,《历史研究》,1982(1):57-71。 商业知识与工作规约的法律化:由工商业「习惯」到「经济立法」与「职业教育」 罗仑,1989,〈干隆盛世江南坐商经营内幕探微〉,洪焕椿、罗仑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页241-257。 刘永成,1959,〈试论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历史研究》,1959(11):21-46。 今崛诚二,1968,〈清代徒弟制度〉,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序说》(劲草书房),页134-152。 柴继光,1991,〈运城盐池的封建把头制度〉,氏着《运城盐池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页192-199。 李伯重,1996,〈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3):99-107。 Francesca Bray, 1997.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书评:连玲玲,1998,〈科技世界中的性别关系〉,《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6:259-270)。 王仲,1995,〈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中国农史》,14(4):49-57。 *经君健,1983,〈明清两代「雇工人」的法律地位问题〉、〈明清两代农业雇工法律上人身隶属关系的解放〉,收入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编《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243-260;261-317。 鞠清远,1977,〈清开关前后的三部商人著作〉,收入包遵彭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二辑三册(正中书局),页205-244。 寺田隆信,1972(1968),〈明清时代商业书〉,氏着《山西商人研究关于明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页279-336。 水野正明,1980,〈《新安原板士商类要》〉,《东方学》,60:96-117。 陈学文,1997,《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公司),页。 傅建木,1989,〈清代民间会计复式记帐概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3):73-77。 许紫芬,〈收支簿记法厦门华侨簿记事例研究——长崎在留「泰益号」簿记(1907--1934)〉,《经营史学》,23,3(1988):29-47。同作者,1991.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keeping Methodology",Chinese Business History 2,1: . 赵洪宝,1997,〈清末商会兴商学活动述论〉,《历史档案》,1997,1:112-116。 朱英,1996,《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96-224。 中村哲夫,1990,〈清末地方习惯调查报告书〉,收入《布目潮枫博士古稀纪念论集——东法社会》(汲古书院),页525-552。 黄源盛,2000,〈大理院民事审判与民事习惯〉,收入氏着《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丛书),页359-424。 何勤华,1996,〈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中国社会科学》,1996,6。 郝铁川,1996,〈论近代中国对大陆法系的选择〉,收入南京师范大学编《法制现代化研究》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页。 王立民,1996,〈论清末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形成的影响〉,《学术季刊》,1996,2。 李贵连,1997,〈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法学〉,《中外法学》,1997,2。 陶广峰,1998,〈清末民初中国比较法学的产生〉,《法学研究》,1998,1:67-78。 田涛,1990,〈清末法学输入及其历史作用〉,《政法论坛》,1996,6。 第十二讲 明清中国的不同模式历史变迁?(2001/1/16-17) 普遍与特殊:在「经济、法律」与「文化」之间 *R. Bin Wong(王国斌),1998(1997),《转变中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李伯重、连玲玲译,页56-80、111-158、245-266。(补充)李伯重,2000,〈相看两不厌——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评介〉,《史学理论研究》,2000, 3:148-158。 Jack A. Goldstone, 1998. “The Problem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 ”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41,4: 249-284. Kenneth Pomeranz, 2000. The Great Diverg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mon Myers and Fu-mei Chang Ch’en. 1976. “Customary Laws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Ch’ing Period.” Ch’ing-shih wen-ti 3(5): 1-32. 足立启二,2000,「明清社会经济构造」,收入「第一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中国历史世界:统合系统与多元发展」(东京:早稻田大学),页。 足立启二,1998,《专制国家史论:中国史世界史》(东京:柏书房)。 *寺田浩明,1998(1997),〈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页191-265。 Fu-mei Chang Chen, 1970. “On Analogy in Ch’ing Law,”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30: 212-224. 黄源盛,1998,〈传统中国「罪刑法定」的历史发展〉,收入氏着《中国传统法治与思想》(台北:五南图书公司),页423-449。 黄宗智,1998,〈马克思‧韦伯和清代法律及政治制度〉,氏着《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213-226。 苏力,1999(1998),〈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氏着《制度是如何形成?》(中山大学出版社),页227-243。 滋贺秀三,1998(1981),〈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页19-53。 王伯琦,1999(),〈习惯在法律上地位的演变〉,收入氏着《王伯琦法学论着集》(台北:三民书局),页179-212。 梁治平,1996,《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127-179。 说明:这是台湾暨南大学丘澎生教授于2000年8月所编的课程大纲及详细的参考书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