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想去投行,而且是投资银行部。因为他们经常在网上或《财经》上看到胡祖六、刘二飞、孙玮、任
克英、梁伯韬、竺稼等在华代言人的名字,看到他们一手策划的big deal,但投资银行部并不是收入最高和利润贡献最多的部门(
或许是表面最风光的)。去销售交易部做trader挣的钱会更多,不管是在东京、香港还是新加坡。做投行,做到极致也就是跳槽出
来成立PE,就像当年KKR和Blackstone发家那样,但现在PE多如牛毛,就连政府和民营企业都想办PE了。或者就成了个小型投行,就
像Greenhill和Lazard那样,但这活太累了。
金融界最牛的人都集中在格林威治,做对冲基金,2007年全球前25位对冲基金经理的总收入合计达到140亿美元,超过2007年中
国所有证券公司的总利润。我们的高校应该培养像詹姆斯,西蒙那样的牛人,而不是copyboy。但既然大家都想做投行,就做吧。
感觉金融业被一些媒体炒得虚高了。金融业能混到高薪的毕竟是少数,而且感觉在金融业赚一元钱要比在其他行业赚一元累得
多。当然,风险大收益自然也要大,不然还有谁干呢,雷曼那帮兄弟拿高薪的时候,自然也有突然有一天关门回家的心理准备吧?
金融业应该是冒险家的乐园。个人觉得各个行业中,最令人尊重的还是实业家,最好的职业还是垄断行业,特别是大城市的供电局
,电信等,虽然钱比投行的还差点,但那才是真正在享受生活啊,而且失业风险几乎为零,旱涝保收。
疑惑
关于宏观经济研究
在中国最容易研究的就是宏观经济,最难研究的也是宏观经济,经常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上看
到一些二流券商的研究员发表关于房地产市场过热,PPI向CPI传到,以及美国经济衰退对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等“泛泛而谈
”的文章。外资银行都有首席经济学家(其实就是一个首席经济师),中国有研究所所长(从头衔就可以看出券商的市场化思维还
远远不够),每次我阅读他们撰写的报告,总有一种被糊弄的感觉。
宏观经济是个“宏观”的话题,任何经纪人看上两篇研究报告,都可以针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宏观经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我
打开一片PDF研究报告时,看着那些制作精良的图表,看着1H08、SAAR、YOY和P/E(TTM)等professional的缩写,有时候真的感到
很惭愧。报告中引用央行、统计局的数据,但我一直怀疑统计局数据的质量。根据M0、M1、M2指标制作精美的柱状图和折线图。描
述性的东西多,观点性的东西少,而且这一段的观点和上一段的观点会冲突,接下来一段又会进行一些模棱两可的粉饰。这种报告
看起来是在太累了。可以说,90%的图标都是装饰,没有人会认真分析图标的具体指标的。
也许在中国的券商里,没有人真正研究宏观经济。
关于公司行业研究
优秀的行业研究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生物医药行业的研究员最好是“北大生物专业的本科+光华会计硕士”。或许生物本科的
知识水平不足以让他对生物医药行业有深刻的了解,但生物学的基础可以帮助他更有效地阅读专业机构发布的行业报告和学术论文
。由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公司研究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是会计学硕士。遗憾的是,中国很多券商招聘的都是金融学硕士,他推
到BS公式或许很顺利,但不容易察觉上市公司财务操作的蛛丝马迹。金融学硕士更适合做策略研究、资产管理和衍生产品。
中国有100多家券商,很多券商的公司研究报告水平不敢恭维,但这样的报告每天要产生三四百份,其中有很多是根本没人看的
。研究报告中添加图表可以表现出你的专业性,但不要太过了,太多的图表会显得华而不实,有很多图表是没必要占用空间的。这
或许是研究员偷懒的一种方式,从Bloomberg和Wind上下载几个数据,用Excel制作几个图表,对颜色进行设置,在10分钟内就可以
完成,而且还能占用大量篇幅。不一会,一个十几页的研究报告就出炉了。
唉!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读报告的确是件头痛的事情。很多人都说国泰君安的研究所牛,但在读过很多国君写的报告
后,我感到有些疑惑!或许大家是在指几个行业吧!
国外的私人银行家素质非常高,他们对税收筹划,遗产继承,艺术品收藏都很有研究(背后也有强大的团队支持),另外
他们代销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有投资与国外对冲基金的FOF,有投资与某一个行业(农产品、矿产)的指数性基金,他们代销的投资
于力拓、淡水河谷、必合必拓等一些大宗原材料的股权链接票据(翻译的可能不太好,就是ELN, Equity-Linked Note)的确帮助客
户赚了钱,还有一些看空麦格理、澳新银行的ELN基金都挺不错的。我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本来就不多,成立的理财产品无论是
投资目标还是投资风格都严重趋同,而且名不副实(就像华夏大盘精选,其实投资的不是大盘蓝筹),所以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投资
分散化。
靠关系,国内券商的公司治理其实都是很烂的。公司的强大,靠的不是优秀的文化,先进的公司治理,而是一两个牛人。个人
的影响凌驾于公司的文化和制度之上,牛人一走,对公司的业务影响很大。有些Universal Bank可以举办艺术品展览,赞助少儿高
尔夫球赛。他们和一些教育留学公司有合作,如果你的资产量在1000万美元,他们可以帮你的女儿在帝国理工留学牵线搭桥。如果
我们做也就是当当保姆,接送她们的少爷小姐去幼儿园,甚至干一些行外人很难形象的尴尬勾当。
中国有个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也有一大群不成熟的投资者。投资者需要教育,但他们更听市场的,而不听你的。现在你根本不
需要重复“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句话。你教育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挂你的电话,个人投资者当面指着你的鼻子骂,你为客
户着想,客户觉得你胆小没本事。
就像保险代理人和房地产中介一样,在不健全的市场中,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多,我们在挖掘这个市场,同时我们也得培育这个
市场。即使股市调整到这个阶段,即使independent I-bank走向了末日,我仍然对金融业这个有上百年历史的产业充满信,对中国
的资产管理行业充满信心。
应届生招聘就到了,很多牛人开玩笑说不打算做投行了,去咨询更稳定一些。行情好,就去投行,行情不好,就去咨询。这类
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他到最后只是想混口饭吃,无论在投行还是在咨询都不会太成功,不会成为Partner或MD。
个人认为这次上证综指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跌幅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小非的解禁压力以及这种解禁压力对投资者信
心的打压。当然,我们也受到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PPI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减,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放缓和人民币升值对中
国出口需求的负面影响,另外还有中国不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等等。
根据中登公司的统计,目前沪深两市的股票账户大约在一亿三四千万左右。由于大部分投资者同时开立沪深两市的股票账户,
再出去一些休眠账户,中国的股民保守估计应该在5000万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2007年入市的。关于这部分数据,在中登公司
的网站上都可以找到,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去查找具体数字。
在我半年多的证券从业经历中,我有一些个人的感受,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一下。当然,其中不少观点肯定不太成熟,希望高
手能够给予更正和补充。
1. 关于骄傲
除了每天泡在大户室里的股民,大多数股民是有正当工作的。他们白天在企业和机关上半,晚上浏览和讯网和行情软件,在白
天坐办公室的时候抽空挂一两个单。在2007年,股票基金是白领的热门话题,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自己在股市的斩获。一个从来没
有投资经验的人,在参考同事亲朋好友的意见后竟然那么容易都能赚钱,这让大多数人觉得在股市赚钱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其实,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依附在实体经济上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果虚拟经济更容易赚钱,所有的人都去炒
股、炒权证和期货,没有人建厂,搞研发,难么经济的繁荣就是没有丝毫基础的空中楼阁。炒股应该是很难赚钱的,应该是需要经
验、技术和心理素质的。2006年和2007年的行情很大程度上不是受经济基本面推动的,而是得益于制度改革的红利。2007年中国的
基金经理是全球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中国的股民也是全球最优秀的个人投资者。记住,2007年股民赚钱应该只有30%得益于股民的投
资能力,剩下的70%得益于市场整体市盈率的上升,但遗憾的是市场宠坏了很多股民,他们觉得炒股很容易,觉得自己就是股神。
2. 关于资金
在个人投资者炒股前,首先需要做一个自我反省,给自己的性格、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和消费计划做一个Audit。投资的第
一步是要有资本,这种资本应该是“适合投资的资本”,对于股民来说,这部分资本就是“适合炒股的资本”。对于不同的投资者
,这部分资金量是不同的。像我这样一个没房没车的应届毕业生,我几乎没有“适合炒股的资本”。对于一些进入Big Four或其它
世界500强Trainee岗位的毕业生,“适合炒股的资本”大概也只有5000元左右。
这是炒股的第一步,搞清楚这个资金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容易情绪化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的
情绪,小夫妻俩把准备买房付首付的20万拿来炒股,打算翻一翻立即退出,我只能说这将是你投资失败的开始。因为你连什么钱是
可以投资的钱都没有搞懂,第一步就已经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