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6893 23
2010-05-24
首先概括一下货币发展的历程。
1、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金属上,货币产生
2、铸币出现
3、银行券等商业信用的产生
4、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纸币制度
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初期的货币不是“发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与其他商品无本质区别,都是劳动产品。只是因为其物质特性而成为交换中的固定等价物。从铸币开始,货币就开始了法定的“发行”制,因为生产出来的贵金属,不能自动成为法定货币,其交换属于商品交换,只有经过国家特定机构铸造成型后才成为法定的货币。当然,此时的“货币发行”只是形式上的发行,因为没有贵金属本身,国家无从“发行”货币。

与货币发行相伴随的是铸币税。起初铸币税是补偿货币铸造成本的,后来演变成ZhengFu的一项特种税收(ZhengFu发现这样捞钱很容易)。金属货币的铸币税等于其标称含量与实际含量的差额。举个例子,土财主拿出100两银子去铸币,铸币厂用99两铸成10个元宝,标称100两还给财主。其中1两白银的差额就被国家作为铸币税拿走了。

铸币本身就已经具有信用的成分。因为是以国家信用保证货币的“足值”,从而使铸币以其标称值流通,方便交易。但铸币税的存在本身就表明,铸币不可能“足值”。这已经蕴含着最初的矛盾:国家以信用担保货币发行的同时,就开始在损害自身的信用了。

银行券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企业和私人间使用的“代金券”。起初是为了解决金属货币携带不便而产生的。货币持有人将金属货币存入银行(钱庄),钱庄开具等额的银行券,以银行券的流通代替实体货币的流通,银行券随时可以兑现。所以,最初金属货币存入银行不仅没有利息,而且是要交保管费的。随着借贷业务的开展,银行发现可以适当“虚开”银行券赚取贷款利息,而持券人难以发现。而且,银行接受的存款越多,虚开银行券的数额就可以越大。这样,银行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存款利息的出现,此时,在银行存入金属货币不仅不需要缴纳保管费,还可以获取一定的利息。

银行券的“虚开”是真正的货币发行,因为虚开的银行券并没有对应的金属货币,其流通效力完全取决于银行的“信誉”。但银行券的“虚开”并不是无限的,只要存在“虚开”,银行就会随时面临挤兑的风险。所以,“虚开”的银行券和实有金属货币之间的比例,是银行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银行券具有信用货币的属性,但此时的银行信用是私人信用,亦即私人凭藉其财产“信誉”取得了货币发行权。银行券也具有债务货币的属性,每一张银行开出的银行券都是银行的负债,而银行保存的金属货币为银行的资产。实际上,由于存在“虚开”的银行券,银行总是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但只要保持良好的信誉和恰当的“虚开”比例,避免挤兑,银行就不会破产。

私人银行既然获取了货币发行权,他也会收取“铸币税”。但此时的“铸币税”和金属货币的“铸币税”截然不同,它表现为银行的存贷利息差。而且,其“虚开”的银行券只有贷款利息没有存款利息。所以,大型银行能获取暴利。

纸币制度建立的保障是国家信用而不是私人信用,纸币的使用范围是全国而不是特定的人群和范围,纸币具有强制性而不具有选择性。这是纸币与银行券的主要区别。以金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制度,由于受到金属货币量的制约,虽然发行量肯定会大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但发行数量受到限制,不能无限制发行。此种货币发行制度下的铸币税收取,和银行类似,为存贷利息差。但铸币税不是完全由国家独享,而是由国家和各类各级银行共享。

下面到了关键时刻。1971年尼克松大叔往地上一瘫,耍起了无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本位时代终结,世界进入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辉煌的时代啊。

金本位的终结意味着金属货币时代的终结,逝去的时光不再来,那种想恢复金本位的梦想是不大可能实现的,那是“复辟”啊。因此,71年尼克松大叔的一瘫,意味着货币制度乃至货币本身发生了质变。为了理解这个质变,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回顾一下货币所走过的历程。

货币一开始就是普通的商品,其购买力来源于自身,是由其本身的价值所保障的,无需求助于任何外在因素。其购买力随着其价值变动而变动,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就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

在铸币时代,货币在价值上出现了“猫腻”,由于铸币税的存在,其标称的面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因而,其购买力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际价值,还取决于其中包含的铸币税。由于铸币税在货币出厂时已经被国家拿走,所以国家要用强制力保证其面值的购买力。也就是用强制力保证货币中包含的铸币税部分的虚假购买力真实有效。由于贵金属商品的存在,这种虚假购买力最终会被市场挤出,导致货币贬值到其实际购买力的程度。当然,正常情况下铸币税占铸币面值的比例很小,我们也可以近似的认为,铸币的购买力来自于其自身的价值而无需外力保障。

银行券不是货币发展的一个独立阶段,它在铸币时期,作为铸币的补充而存在。如果说铸币存在“猫腻”,那么银行券就存在“欺诈”了。因为总有一部分银行券没有对应的硬通货,他们的购买力实际上是没有保障的。因而是用私人信誉通过“欺骗”的方式赋予的、非真实的购买力。仅仅是因为有购买力保障的银行券和没有购买力保障的银行券,形式上毫无区别,才使这种欺骗得以成功。铸币的信用是用强制力保障的,银行券的信用是用欺骗保障的,信用的诞生一开始就不光彩。

纸币时代的货币与其购买力保障彻底分离,货币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以金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发行中,与金属货币等值的部分是具有购买力保障的,其保障就是国库中的金属货币。所以货币在退出流通,执行储藏功能时可以转换为金属货币。国家以强制力一方面保证纸币的流通,一方面保证纸币与金属货币的兑换。所以原则上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库中金属货币的价值来保障的。

那么尼克松大叔的这一瘫,究竟改变了货币的何种性质?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抽调了货币的购买力保障,使货币变成了“纯粹”的信用,一种不对应任何实体财富的货币符号——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就是说,国家单方面毁约,现在只保证纸币的流通,而纸币与贵金属的兑换变成了持币者自己的事情了。我拿一叠纸币找到国家,要兑换黄金,国家说:“现在不行了,我只保证别人不会拒收你的纸币,你要换黄金,去找卖黄金的人吧,至于交换比例是多少,你们自己谈吧”。这是赤裸裸的耍无赖。当然,尼克松大叔不是和自己人耍无赖,而是和友好国家耍无赖,手里有枪,所以没人敢反对。现在,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代,铸币税就是货币的面值,也就是说发行了多少面值的货币,铸币税就是多少,100%的铸币税(实际上还要加上存贷利息差,只是和币值相比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

现在问题来了,失去了金属货币本位的“纯粹”信用货币,其购买力源泉来自哪里呢?就像一座大厦,现在基础被拆掉了,总得给他重建一个基础吧,否则就会坍塌。纸币没有购买力保障,连参与交换的资格都没有,其购买力怎么会长期保持?

货币出身于商品,一开始是以自身的价值来保障其购买力的,随着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与其购买力保障有逐渐脱离的趋势,货币相对与其购买力保障的实体商品(金属货币)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但总是存在着特定的一部分实体商品(金属货币)作为其购买力保障。现在这一部分货币购买力保障被人为取消了,是不是货币就真的变成了幽灵一样的东西,不需要任何支撑仍然能够保持购买力?非也。取消了货币购买力的特定保障,就等于把货币购买力的保障置于一般商品之上、所有商品之上。这里“所有”的含义是特定货币流通范围内的商品。也就是强制性地把货币流通范围内的商品作为货币购买力的保障。这样,货币购买力的保障基础和它的媒介对象合二为一了。货币购买力的保障,在国内,是用法律来强制的,在国外,最终是用武力来强制的。

现在问题又来了。在金本位时代,金属货币的储备是国家的财产,在此基础上发行的货币是其债务。现在,纸币不予兑现,也就是说与债务相对应的财产被抽走了。根据上节的讨论,这个债务转由货币流通范围内的商品来承担。问题是这些商品都是有主的私人财产,怎么能够用来承担国家发行货币的购买力保障呢?如果能够承担,那么前提条件必然是:货币发行至少要由全体国民同意,这样,才能满足发行货币的购买力与其购买力源泉相一致的原则。

最后一个问题。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本质仍然和以前的一致吗?恐怕是不一致的。这表现在如下一个问题上:货币是财富吗?国家保障货币流通,货币可以交换到一定量的实体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不承认货币是财富,否则,我们不能理解这个交换过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承认货币是财富,那么,我们就得承认造币厂是最有生产力的生产单位了,一个国家要想致富,开动造币机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那么,到底货币是不是财富呢?如果不是财富,那它又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是实体财富的分配权,它指向和代表一定的他人财富,一种潜在、还没有转化为真实财富的分配权利

货币具有了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性质,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和结论都需要重新审视,因为货币是商品社会的“神经”。神经发生质变,有机体还能保持原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24 15:34: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15:56:04
2# 简单的树根
不兑换说不上好事,也说不上是坏事。因为兑换不兑换主要取决于持币者的意愿,也是持币者的权利。
不可兑换就不一样了。涉及到货币交换能力的来源根据。另外,不可兑换,货币的储藏功能消失,货币自身的蓄水池功能不存在,这是货币泛滥加速的又一个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16:06: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17:00:39
正本清源的货币观。
不同的或补充的观点:
起初可以担当货币的一定是边际效用较高(对谁都有用的)的物品,持有者不担心换不出去。
信用的实质是远期可以交换到同样价值的物品。如果不需要物品本身的效用也能保障这点,信用就可以是纯符号,但其风险是保障能力(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丧失。信用实现的保障除了法律、武力以外,最终靠经济发展的实现。当由于经济发展,一种付出在未来交换到了足够多的物品,就可以还本还有余,这个“余”是利息的来源。当发展停滞时,货币借贷一定是低息甚至只有成本。如果以虚假的未来收入忽悠货币持有者,将来兑现不了高利率收入,就是泡沫。
货币是权利符号,但以信用为基础,所以似乎也可以说是信用符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17:09:27
whm303 发表于 2010-5-24 13:50
首先概括一下货币发展的历程。
1、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金属上,货币产生
2、铸币出现
3、银行券等商业信用
4、建立在金属货币本位基础上的纸币制度
5、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楼主关于货币产生的观点不知取自何处。斯密说:“据说,阿比尼西亚以盐为商业交换的媒介;印度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种贝壳为媒介;弗吉尼亚用烟草;纽芬兰用干鱼丁”。[1]后来,“人们似乎都终于决定使用金属而不使用其他货物作为媒介”。[2]
[1]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1页。

[2]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1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