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信用? |
| 信用就是通过对其历史记录与未来展望,籍此确定其借贷借口的可靠性。 有信用,就是好借好还,它主要体现为短期拆借,而非借新还旧,债务累积。 信用货币就是凭借货币发行人的信用记录而开具的未来支付的借据。 那么,信用货币到底有没有信用呢? 由此,我们要从债务货币说起。 自然经济的货币为金银等实物货币,它们本身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交换后双方互不相欠,属于物权货币。 随着分工的深化,物权货币满足不了交换要求,于是产生了赊欠与私人信用,这就是私人纸币,它需要发行人日后偿付对应债务,也即债务货币,它解决了货币数量问题,但也带来了信用度不统一,交易成本高的弊病,纸币泛滥时有发生。 发达的商品经济要求统一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这样才能使交易市场变大变强,于是央行出现了,它解决了货币的数量约束,以及统一的价值尺度,然而,它的债务性却遗留下来,即央行给整个市场带来了基础债务。 |
传统经济学局限于自然经济,因为它没有区分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差别,分工与交换是表象,更深刻的是货币性质,前者非债务货币,后者债务货币,该转变让投资需求从最终需求变成中间需求。
根据新宏观主义的产业树模型,把市场分为顶级产业、中间加工级产业、原材料级产业,央行为顶级产业提供基础货币,该货币被最终分配为消费需求与引致的投资需求,但最终需求只有消费需求,因此,顶级产业的宏观投资必然亏损。
为了保持再生产的进行,顶级产业通过商业银行向引致需求借贷,循环往复,形成大企业的债务累积,比如中铁总公司的4万亿债务。
如果消费者通过商业银行向引致需求借贷,循环往复,形成消费者的债务累积,次贷危机就是它的典型表现。
如果国家通过商业银行向引致需求借贷,循环往复,形成国家的债务累积,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它让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美日欧国债成为债务悬河。现代经济学的重点不是价值论,而是经济增长与系统稳定,在这方面,凯恩斯主义起到的作用最大,但后遗症也最明显。政府如果赢利,那么社会其它经济主体必将亏损,导致经济系统不可持续。
因为商业银行实施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它是在储蓄的基础上的货币吸收器,即当基础货币全部成为准备金被央行吸光后,市场流动性为零,发生流动性危机,一个短周期结束,其创造的总GDP=基础货币/(储蓄率*准备金率),如能得出年均GDP,则短周期长度=总GDP/年均GDP,短周期长度一般为3.5年,可称之为基钦周期。
而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也就是所谓的M2-M1,而包括吴敬琏、周天勇、贺铿在内的著名经济学家称之为超发货币,由上可以看出,它只是基础货币多次流通的产物,是节俭的产物,它从没有一次性流通过,是提款权,是不可能完全变现与转账的。
市场可以产生实物利润,即实物的增值,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提高与数量增加,就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内生增长模型所表达的,但是,它不能产生货币利润,即货币的增值,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央行,才能生产货币,因此,上述累积债务不可偿还。
加杠杆、经济增长;而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企业、居民、国家不堪债务重负,则必须去强制杠杠,于是经济衰退,这就是经济周期,因此,经济周期本质是债务周期,它一般表现为长周期,即长度为56-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经济长周期可以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复苏期,路径特征为经济增长,物价上涨,一般为顺差拉动;
第二阶段繁荣期,路径特征为经济增长,物价下跌,一般为债务拉动;
第三阶段滞胀期,路径特征为经济减产,物价上涨,一般为债务减少;
第四阶段萧条期,路径特征为经济减产,物价下跌,一般为逆差拉动;
每一阶段可由3-4个短周期组成。
其中,第二阶段,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软着陆,第三阶段也称衰退期。
可见,滞胀是经济周期的固有阶段,它并非凯恩斯主义带来的,但凯恩斯主义加剧了滞胀,加深了债务危机,恶化了政府信用,尽管它延缓了衰退。
在全球范围看,顺差来自世界经济体的内部竞争,来自大国债务,即顺差拉动也源于债务拉动。
上述结论可以解释当前去杠杆与稳增长政策的矛盾,两者不可兼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技术进步实质为内部竞争货币利润,整体货币利润为零,也就是不会带来整体性增长。
目前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是美元,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产物,即不能兑换黄金,属于信用货币。
它的崩溃原因来自于逻辑悖论,也就是一方面它既然是储备货币,那么就要以逆差的形式流出,但逆差又势必引发黄金兑换狂潮,最后要么放弃黄金兑换,要么放弃储备货币地位,该悖论称之为特里芬难题。
该悖论现在由不可兑换黄金转换到美国国债不可清偿上了。
因为美元发行源自美国国债,根据上面新宏观主义的推理,政府债务不可偿还,一旦发生债务清偿,必将引起整个系统全面崩溃。
| 国家、企业、居民都是市场个体,只有社会才能代表整体,为了促进个体提高效率,个体向整体借贷,必须记账,以便还本付息,但货币的供给者只有央行,因此,不可能还上,这是逻辑的必然。 现实中美日欧国债累积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 即理论与现实均证明,信用货币的信用并不存在。 这就是整个世界货币制度的重大缺陷所在,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系统不稳定性和严重的经济灾难,市场总是劳而无功,繁荣之后就是萧条,人类饱受其苦。 凯恩斯天才地发现了节俭悖论,其实质是微观个体储蓄与宏观整体储备制度缺失的矛盾表现,该矛盾反射了微观与宏观的不同视角与制度安排。 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同步,市场可以完成实物利润,而无法提供货币利润,依靠个体的债务与信用无法为整体提供利润空间,必须由央行代表社会发行无债务货币,即央行增发货币购买准公共品,它的偿还不再是货币,而是这些准公共品可以为社会公众免费使用。增发货币让物价膨胀,但这正是为了实物利润价值补偿所需要的,即有利于摆脱通缩,为市场主体实现货币利润,从而使货币循环继续带动实物循环前行。 这种新型货币是由实物利润锚定的,也即是可兑现的,有信用的,它就是储备需求的主权货币。 伯南克与特纳的债务货币化企图将债务永久化、正常化,因为这种债务处置方式只适用于国家,而不适用于企业与居民,它势必损害债务债权法律关系,而国家带头违法,那么整个社会法治秩序将不保。 为什么要央行代表社会增发货币,让政府直接透支岂不更加简便?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是一个受预算约束的个体,以利于敦促其提高行政效率;政府拥有执法行政权,如再给予货币发行权,那么极易导致货币滥发,尤其在集权体制下,比如上世纪的中华民国的恶性通胀。因此,它需要议会或人大来监督。 有人说,为什么不按人发钱呢? 按人发钱的优点:消除了货币的债务性,即央行带来的基础债务;这是它高于凯恩斯主义的地方。 缺点:1、不鼓励贡献;2、完全依赖消费,无法面对灾荒;3、无宏观上的储备需求,微观上的储蓄没有保值增值出路,也即无法消除商行的衍生性债务;4、没有资源保护、环境改善、智力成果激励,导致公共品短缺,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5、普遍性地撒钱,引起全面通胀;6、绝对的个人主义,完全否定集体主义,社会碎片化,无凝聚力。 储备需求克服了按人发钱的缺点,保留其优点。它相当于按人发物,这种物,不是个人消费品,而是公共品,它不会降低个人创富积极性。 最后,有人疑问,既然信用货币无信用,为什么美元还大行其道? 这的确是个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下面的故事能有所启示。 泰国人用来栓大象的仅仅是一根细绳和一个小木桩,显然,细绳和木桩对于这个庞然大物的约束力等于零,原因何在?
原来,泰国人在小象刚出生后,就把它用缰绳栓在小木桩上。一开始,小象特别烦躁不安,拼命挣扎,可惜,那时它们的力量远远对抗不了缰绳和木桩,最后精疲力尽,放弃了挣扎而屈服了。习惯成自然,成年后的大象也就永远屈服于细小的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