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5501 4
2006-04-09

1 边际生产力理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发现,边际要素生产力递减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下面我们把重点放到劳动这一要素上。了解这一假设至少需要我们注意两点:首先,劳动要素的生产力由什么决定呢?天赋,后天教育和经验给予的能力,努力,机遇,正如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所说的那样。但是,仅此而已吗?其它要素的供给情况,企业组织与文化这些因素不算吗?可以肯定的是,后者影响劳动者的生产力!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而言,这些因素并非是一样的。再次,这里的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工资水平是不相关的,这与效率工资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高工资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

2 应该按什么标准来划分劳动从而 用供求模型来分析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均衡工资的差异?假设现实中所有的工资都由供给决定,并且工资等于均衡工资。显然,如要分析工资差异,把所有劳动者视为同一种要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上都是不合理的。但是,按什么标准来划分劳动者呢? 应该说,不同的工资对应着不同种类的劳动要素。但是,按什么标准划分劳动要素呢?生产力?工种?

3 曼昆《经济学原理》中的补偿性工资的实质是什么?曼昆在分析工资差异时,提出了补偿性工资这一概念。仔细想想,疑问顿现。他写道:当一个人决定是否接受某个工作时,工资仅是他考虑的许多工作特性之一。某些工作轻松,有趣又安全,另一些工作艰苦,枯燥又危险。按这些非货币特性来判断,工作越好,在工资既定时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就越多。换句话说,那些轻松,有趣又安全的工作的劳动供给大于那些艰苦枯燥而危险的工作。因此,“好”工作往往比“坏”工作的均衡工资低。首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非工资的特性影响的是什么?从这一段话中,可以推测,非工资的特性影响的是愿意提供某种劳动要素的人数,而为影响愿意提供这种劳动要素的人的劳动供给曲线。这让我们反思,边际生产力理论里把工作带来的效用仅用工资的效用来衡量的做法合理吗?再次,即使不认为非工资特性不影响个人供给曲线的形状,所谓的补偿性工资差异其实就是供给和需求差异共同决定的。工作的非货币特性不是造成工资差异的原因,只是有可能影响供给从而造成工资差异的因素而已。你对此有何高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12:28:1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9 13:12:00

这里考虑的只是市场因素主要决定的工资,至于公务员的工资该如何决定,这仍然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0 12:31: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0 16:54:00

公务员的工资就是:看我们的老板怎么想了。

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1 17:49:00
公务员的工资能否用供求来分析呢?公务员提供的是公共服务,而这种公共服务是整个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不过,这种服务却不是商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是不能够用市场来提供的,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笔者猜想,公务员的工资是否是通过政治上的博翌来决定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1 17:54:00
工资差异确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有他的解释(不过,我有点不理解),西方经济学也提出了像边际生产力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等来解释。不知各位是否理解了呢?希望高人给小弟点拨一二,这里提前道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