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33 0
2010-05-27
并非很久以前,每个职场人都有一个“师傅”。不管是在工厂工作的工人,还是在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职员,他们都是从学徒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但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兴起,以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很多企业倾向于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师徒传承”也日渐式微。由于职场新人得不到良好训练,导致企业的日常运营业面对了很多问题。

最新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文章《师徒制的回归》就是针对这个问题阐述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对于一些专业服务公司,由于专业人员往往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成就欲,他们无法容忍标准化的辅导计划,所以需要一个能够为他们量身定制提供建议的“师傅”。这些资深的“师傅”能够亲自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具体实用的反馈意见。

这种观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师徒制度的文化传承,无论是官僚体制、学问授业还是手艺传承,都秉承着师徒传承的传统。但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这种优秀传统受到了很大冲击,很多企业都喜欢用现成的人才,相互挖角成为一种风气,并催生了“猎头”这个行业。由于流动性增加,企业家也很难和这些职业经理人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不过,中国还是有一个很好的案例,这就是赵本山。他没有像中戏那样培养出一批明星,而是用适合自己认知和控制范围内的江湖异士。他带的徒弟,一个个都带有某种“非典型”的特点,以前都属于主流社会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人。但正是这些人,很好地传承了赵本山的喜剧特点,并缔造了一个很难被复制的娱乐帝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