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376 2
2006-04-10

好文共赏:

愧疚的功课

没有人应该被愧疚禁锢,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宽恕。当你体会了这个道理,你的心灵才能真正享有自由。

戴维

聪明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愧疚感。

几年前珊德拉最要好的朋友席拉请她担任女傧相时,她高兴得不得了。婚礼当天二十岁的珊德拉开着新车要去载新娘赴礼堂,她之所以自愿当司机,一方面因为她是女傧相,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新娘风光一点。

那是个下雨天,珊德拉帮助席拉把婚纱和蜜月旅行的行李搬进车厢,正准备坐进驾驶座,没想到席拉竟说:“让我开吧。”

“哪有新娘自己开车的!”

“让我开。”席拉坚持着,“这样我才不会满脑子胡思乱想,譬如想到这讨厌的天气。”

于是珊德拉把钥匙给她,两人一路上聊着婚礼的细节和天气。突然间车子开始打滑,席拉控制不住车子。最后车子撞上路灯,新娘当场丧命。珊德拉撞断了几根骨头,但活了下来。身体是复原了,心灵的重创却久久难愈。

即使是二十年后的今天,那天的情景依旧在她脑中挥之不去。她不断地自责:“如果是我开车就好了,席拉也不会死。”

我请珊德拉思考几个问题:“你确定如果是你开车席拉就不会死吗?你能预知那天会出事吗?你能预知她会丧生吗?你知道自己会活下来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不,但毕竟我活过来而她没有!

显然珊德拉仍无法摆脱愧疚的纠缠。我问她:“如果易地而处,你希望席拉对你说些什么?假设死的是你,而她活下来,而且你能对她说话,你要说些什么?如果几十年来你看到自己的好友依旧饱受愧疚感的折磨,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珊德拉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会说开车的是我,我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没有人强迫我开车,也没有人能阻止我。那是我的大喜之日,我怎么会听劝。”想起许久以前那个悲惨的日子,珊德拉泪眼盈眶。“我会说那不是你的错,事情就那样发生了,我不希望你浪费生命在无谓的愧疚。”

有时候事情的发生(包括最悲惨的事)并不是任何人的错,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幸丧生,有人却能侥幸存活。珊德拉之所以感到愧疚是因为自己没有开车,觉得是她让好友开车才会死的。她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她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后果。当时她一心只希望朋友因为开她的新车而开心。

这便是所谓的幸存者的愧疚心理,虽则这愧疚往往并不合乎逻辑。这个观念第一次受到广泛的注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些集中营的幸存者会问自己:“为什么死的是他们而不是我?”只要有人见证或经历过灾难而存活,便可以看到同样的愧疚心理,像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爆炸案、飞机失事、车祸,或甚至是艾滋病之类的广泛传染病。当至亲死去时也可能产生类似的心理,即使是寿终正寝也不例外。当然,一个经历过痛苦或恐怖经验的人不免疑惑自己为何大难不死,但这终究是个没有解答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发问者有种不自觉的傲慢,谁也没有资格探究谁为何死谁为何生。然而问题虽没有解答,却可以找到理由:幸存者之所以逃脱厄运是为了让他继续活下去。因此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是:如果给你继续活下去的机会,你是否认真在活?

愧疚感的基本心理是一种自我批判,认定自己做错了事。当一个人违背了信仰,将愤怒转向自己时便产生了愧疚感。而这种痛苦的自我批判常是从小被教导的,因为我们从小便被当成“妓女”来教养。听起来很刺耳,但很贴近事实。我的意思是,从小我们便学习出卖自己来赢得别人的爱。我们被教导要做好孩子,迎合别人的希望,却忽略了培养坚强的自我独立意识。我们被灌输相互倚赖的观念,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可靠。然而这往往不是有意识的抉择,只是久而久之变得不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快乐。

一个最明显的征候是不知道如何说不,因为我们总是被教导要配合别人、取悦别人。很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说不,我认为孩子应该学习在适当的时候拒绝别人。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说不——毫不迟疑地清楚大声地说不。

取悦别人的心态最易滋生愧疚感,但不是惟一的原因。有时候当一个人想要追求独立时也会产生愧疚感,有些孩子在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若是遭受失亲之痛,特别容易产生愧疚心理。聪明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愧疚感。

伊莉莎白

惟有自我省思调整行为,才能摆脱愧疚。

九岁的斯科特因为母亲不让他去野营而非常生气。母亲玛姬事先清楚地告诫他,没有做完功课就不能出去。她也不知道要如何管教儿子,为此常感头痛。玛姬患有子宫颈癌,已扩散到肝脏。她很不想看到儿子和她怄气,毕竟他们能相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虽然玛姬很希望和儿子好好相处,野营的事却愈演愈烈,儿子一气之下脱口说出:“我希望你死掉。”

这句话当然很严重,—般人可能会回一句:“放心好了,你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但玛姬没有,她看着儿子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不是这个意思,我也知道你非常生气。”

十个月后玛姬已无法下床,她说:“我希望让斯科特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知道我的死会让他的童年留下阴影,甚至就此终结。这已经够悲惨了,我可不希望让他再加上愧疚感的负担。因此我对他说,记不记得有一次你很生气,说希望我死掉算了?我死后很多年你还会记得这一类的话,然后你会觉得很难过。我希望你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生气的时候,有时候甚至会恨自己的妈妈。但我知道你并不恨我,我知道你内心很受伤害,我不希望你为了这类事情愧疚终生。我很高兴当你的妈妈,有你这样的儿子一生已值得。”

多数人并不像玛姬那么有智慧,清楚看到愧疚感的形成。多数人根本没有察觉自己在孩子身上灌输了多少愧疚感,也不知道自己的愧疚感是被灌输的。很多人背负着愧疚感长大,而这包袱是如此沉重伤人而且毫无建设性。

当然,一定程度的愧疚感是必要的,否则社会将混乱无序,红绿灯失去意义,任何人都可不顾别人,为所欲为。

愧疚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有时候愧疚感是一种指引和警讯,让我们警觉自己偏离了信仰,或是逾越了界线。这时惟有自我省思调整行为,才能摆脱愧疚。

戴维

选择爱或愧疚全在一念之间。

海伦与米雪都已五十几岁,两人是四十多年的旧友。但海伦因故对米雪很不谅解,四年多前就已不再说话,甚至只要一听到有人提到米雪的名字就会勃然大怒。海伦说:“我家地下室还保留有四年的生日礼物要给米雪,除非她先来找我,否则我是不会给她的”。

两人是在各自第二次结婚后变得形同陌路的。先结婚的是米雪,海伦很为她高兴,但开始觉得不受重视。不久海伦也遇到她的第二任丈夫,两人的关系更加疏离。偶尔海伦会打电话找米雪见面,但米雪老是抽不出时间。海伦会说:“我买了生日礼物要送你,总得碰个面吧!”最后却还是没见面。

后来海伦不幸罹患乳癌,她回顾自己的一生,这份破裂的友谊总是一再浮上心头。我问她为何不将生日礼物都寄给米雪,她愤怒地说:“除非我们碰面,我试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效,我一再告诉她买了很多礼物在等她,但她一直无动于衷。”

我请她想一想,愧疚感是不是导致两人疏离的原因之一。她立刻否认:“我不觉得有什么愧疚感。”

我又问她是否想要让好友感到愧疚,她露出疑惑的神情:“你怎么会这么想?

我说:“依我看来,不管原因是什么,米雪没有再跟你见面就是想结束或至少是改变维持友谊的方式。但你并没有直接面对此一事实,完全没有在言语或行为上作出反应,却一年又一年地为她买礼物。买一次我还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要持续四年?你应该知道这些礼物只会束诸高阁。”

“我总是想着今年应该会见面了吧。”

我问她每年的礼物是否有所不同,她说一年比一年精美,我又问她为什么要买愈来愈好的礼物给一个根本不想收到的人。

她露出困惑的神情,开始回想,然后突然愤怒地爆发出来:“你不了解,错的是米雪,是她不愿意见面的。”

“也许是如此,但你的礼物是为了引发她的愧疚感吗?你希望米雪看到愈来愈精美的礼物后会有什么感觉?

海伦低下头,终于低声承认:“我希望她因为没有见我而感到愧疚。”

“你不认为说出来她就能明白吗?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她不想见你,你送给她的不是友谊的温暖,是愧疚的礼物。”

“我希望把这件事弄清楚,我希望做得更好。”

“那就把礼物寄给她。”

“不!”海伦斩钉截铁地说。

“那就送给慈善机构。”

“我做不到。”

“如果你要让自己好受点,就必须放开愧疚,包括你自己的和你给别人的。你若死抱着那些礼物,也就无法放开愧疚,现在你开始为了造成朋友的愧疚而自己感到愧疚了。”

“我会想想看。”

几个星期后,海伦最后一次打电话给米雪。这次她不再说有礼物送她,反而向她道歉。米雪说她确实觉得被那些礼物绑住了。现在两人开始说话,并努力重建友谊。她们决定从零开始,那些礼物则送给慈善机构。

愧疚感会将人锁在内心最黑暗的角落,和怯懦、羞耻、无法宽恕的心绑在一起,滋养自己最狭隘的一面,而最重要的养料就是缺乏行动。当一个人感到愧疚时,必然心胸狭隘,思想不高尚,不久开始感到羞耻。解决之道是立刻采取行动,分享你的感觉。真我不知愧疚为何物,真正的我是不受愧疚感束缚的。

羞耻与愧疚是孪生兄弟,旧有的愧疚滋生新的羞耻。愧疚源于自认做错了事,羞耻则是对自己无法坦然。愧疚只会触及你的意识,久而久之则会变成羞耻感,不断触痛你的灵魂。就像愧疚一样,羞耻感常在你还不清楚认识自己的童年就已种下种子,然后在你心里逐渐茁壮起来。这时你还不了解凡人都会犯错,需要改正的是错误而不是人。如果你的需求和父母有所冲突,你以为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渐渐地你相信一定是你这个人哪里出了问题。你将伤痛、愤怒、怨气全都掩藏在心底,只剩下对自己的不满。

十五岁的爱伦当母亲还太年轻,却已成熟到可以怀孕。这件事对家人形同晴天霹雳,他们甚至还来不及教导爱伦基本的人生道理。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爱伦不得不向父母坦白。家人觉得既愧疚又丢脸,决定把她安排到另外一个地方待产,孩子则送人领养。生产时爱伦拒绝任何止痛药物,因为她要“好好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她看到了她的宝贝女儿,却不能留在身边。

事隔五十五年,今天的爱伦心脏不好,老病缠身。她说:“是该总结我这一生了,这一生我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惟一的遗憾是我的第一个女儿。我知道我应该原谅自己把她送人,当时我自己也还只是个孩子,根本不了解事情的严重性。然而这羞耻感已成为我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我常常想到女儿,觉得自己很不完整。也许现在再去找她已经太迟了,甚至也很自私——说不定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虽然当时我年纪太小无法作更好的处理,但我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努力走出羞耻的阴影,因此我写了这封信给我的女儿: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不在人世。我虽拥有美好的一生,但总是缺少了你,那份愧疚感是挥之不去的。其实我可以早一点解开心结的,我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你,但至少能让你更容易找到我(如果你愿意的话)。现在我的生命已走到尽头,只有一个心愿待了,就是留给你一句话:也许生命对你并不公平,但如果你能努力活出圆满的人生,你的生命也就有了真正的价值。当然这并不容易,我自己早年也不幸运,而你的不幸却在出生就已开始。但你绝对可以找出生命的价值,不是完美,而是价值。我要说的是,我没有不要你,也从来不想离开你。从某个意义来看,我从来不曾离开你。我希望你拥有美好而有意义的一生。如果死后有天堂,我会眷顾保护你,补偿我生前未能做到的。我最大的愿望是当死神来到时,我们能再见面。

爱伦去世后,家人为她清理房间时发现这封信。为了找寻收信人,他们在电台播出这段故事。几个月后一个妇人出面了,事后证实她真的是爱伦的女儿。

年少时的羞耻感常让人产生超乎合理的心理负荷,于是受虐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做错事才被打,被羞辱的觉得是自己活该,被剥夺爱的觉得自己本不值得被爱。总而言之,你会认为自己有任何不好的感受都是自作自受。事实是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有时候你可能因为做错事而厌恶自己,但这厌恶会让你变得更好,这表示你还会因为伤害别人而自责。你要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随时拿出来提醒自己。

很多信仰认为愧疚感是比较低下的思想,是一种背离上帝或缺乏爱的思想。

因为愧疚感会带来痛苦,通常我们的本能反应是消除愧疚感,而潜意识的做法就是投射到别人身上。“既然不是我的错,那么一定是你的错。”这种逃避心态只会让你陷入愧疚的循环而不得解脱。

平静与愧疚是相反的情绪,当你感到愧疚时便不可能拥有心灵的平静。如果你心中充满爱与平静,你会排拒愧疚感,反之亦然,如果你紧抓住愧疚感,也就背离了爱与平静。所幸你是有选择的,选择爱或愧疚全在一念之间。

有些人认为上帝眼中的人是本性恶劣而不可爱的,面对死亡威胁的人却通常相信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上帝眼中的世人是无罪的。当然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这只是人生在世的经历。真正让人远离爱与上帝的是愧疚感。

愧疚与时间是紧密相连的。愧疚常来自过去,心怀愧疚自然无法抛开过去。甚至会让人逃避现在,将过去带进未来:愧疚的昨日会创造愧疚的明天。惟有解开愧疚,才能抛开过去,创造全新的未来。

愧疚感需要被排解,有些心灵课程很有助于释放愤怒。愤怒释出之后还要把愧疚感说出来,满怀善意地与人分享,你的愧疚感才能得到纾解——有时候不免会流下许多泪水。这种分享有点像天主教的告解,告解可以让人卸下秘密的重担,在上帝的爱里获得安慰。同时你会知道自己仍值得爱。宽恕是治疗的良药,所谓宽恕就是了解过去然后放手抛开。

你的所有愧疚感都可以用宽恕来清洗净化。你这一生或许对别人很严苛,但你对自己更严苛。现在该抛掉所有的批判了,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绝不应该被惩罚。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和别人,你的愧疚感就会烟消云散。没有人应该被愧疚禁锢,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宽恕。当你体会了这个道理,你的心灵才能真正享有自由。

本文选自《心的出路——让你改变的十五堂课》,作者:[]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戴维·凯思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0 17:34:00
深入了人性的深处,是一篇帮助自我调整的好文章,受益匪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2 10:20:00
其实愧疚是埋藏在人心中的一个大问题,只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或者说不知道怎么面对罢了。这本书里有十五种功课,我选择“愧疚的功课”与大家分享,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读一读,说不定就有大收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