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又称为“大推进”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要,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在各个部门和产业应当同时投资推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学主张。
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从“贫困恶性循环论”出发,提出在不发达经济中推动平衡增长战略这一构想。他指出了两种基本的恶性循环:
(1)人均收入低导致需求不足和市场狭小恶化投资预期降低投资水平
资本形成少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国民收入低。
(2)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资本不足劳动生产率低收入低。
纳克斯认为,打破恶性循环,关键在于突破资本形成不足的约束,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根据萨伊定律,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工业部门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从恶性循环摆脱出来。实施平衡增长战略,有必要采取一揽子政策。主要包括:
(1)在对资本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及各自内部进行投资时,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2)进行制度改革并推进社会态度的转变;
(3)提出详细周密、符合具体技术、政治和社会条件的改革和经济增长时间表;
(4)严格控制不符合平衡增长意图的投资;
(5)运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消除发展的障碍。
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等平衡增长论者认为,宏观经济的计划化,是政府在平衡增长战略中最为有力的手段;但是,只要市场发育充分,各个行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不受干扰地创新,那么,私人企业的自发活动也会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平衡增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提 供了一种发展模式,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和国家干预,而忽视了政府失灵的可能性,一旦计划失误,大规模投资所造 成的损失往往是灾难性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限制了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丧失。
不平衡增长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 ,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 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 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 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 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