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逐步恶化 加息一触即发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三十年里,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日益加快,后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经济高速增长总是与通货膨胀相生相伴,如何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保持适度的通胀率是各国央行绞尽脑汁都想要解决的问题,可惜到目前为止央行所做的一切收效甚微,2010年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复杂困难的一年,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诸多两难的问题,特别是目前过高的通胀率以及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高通胀预期都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为此,央行日前也表示,要重点关注国内经济运行中的通胀问题,管理好通胀已经成为今年下半年和今后几年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中国又在经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央行遏制通胀的各种手段正在陆续登台。
一 货币因素占主导
过度的信贷造成的货币存量过大
自去年大规模的信贷以来,截止今年7月份,央行共新增信贷总额已经达到15万亿,是2008年4.8万亿的三倍左右,到目前为止我国市场中的货币存量(M2)已经超过67.4万亿,而且仍然继续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涨,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不到5年货币存量必将突破百万亿大关,过量的货币存量充斥着市场造成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通胀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货币现象,货币总量的增长势必会带动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的增长,由此就会使社会一般消费品所代表的货币量增加,其表现出来的就是普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这恰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对比1993-1995年间的通货膨胀情况,这个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胀时期,通胀率分别达到13.2%、21.7%和14.8%, 而这个时期GDP与货币存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1的水平,现在按照2008年底的GDP为30万亿左右计算,如果增长率为11%,2010年的GDP估计为38万亿左右的水平,而对应的货币存量是多少呢?70万亿左右,其与GDP的比例已经大幅扩大,而政府预计的全年的CPI仅为3%,虽然我们不能说GDP与货币存量有这样一个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至少这是一个经验的总结,与那个时期一样,现在的经济同样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调结构和保增长的宏伟目标达成首先就要治理好通胀,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的通胀水平是完全被低估的。
数据显示,七月份新增信贷货币为5328亿元,同比大幅上涨49.7%,如果按照“3.3.2.2”的投放比例,第三季度信贷应该是今年信贷的转折点,到目前为止央行7.5万亿已经完成68.7%,投放总额达到5.15万亿人民币,从历史数据来看,七月应该是信贷淡季,而此次七月信贷虽然有所回落,但是总量依旧处于高位,这也折射出目前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带来的信贷需求压力,下半年仅有的一点信贷额不足以满足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而银监会日前要求商业银行将银信产品业务计入表内也将对信贷产生挤出效应,预计全年信贷总额将会突破年初的既定目标,这也会进一步加剧市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长期负储蓄的状况是不合理的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长期处于负储蓄的水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而今年以来CPI一直处于3%左右,七月份公布的CPI更是创新高达到3.3%。有关专家认为,CPI的增幅一般要比信贷增幅滞后6到12个月,这就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里CPI还将继续攀升甚至将要达到4%到5%之间,居民存款每月将以接近2%的速度贬值,足见目前的通胀水平之高,是普通老百姓都无法承受的。
而长期的负储蓄也会间接导致通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居民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方式存在,实际的负储蓄往往会造成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即是说居民将开始把金融资产转化为实物资产,而实物资产的形式涵盖面将会涉及到比如农产品、原材料等基础商品,还包括房地产、黄金等贵重消费品,当然也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如果通货膨胀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资金推动的需求最终将会传导至普通消费品上,恶性的通胀会造成更加恶性的循环,目前个别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就是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老百姓的银行存款长期处于负储蓄意味着居民的实际收入是在不断下降的,而这恰恰违背了国家提出的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政策目标,所以从这两点来说央行极有可能在年内着手出台政策来控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外汇占款过大使得基础货币被动投放
截止今年6月份,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超过2.45万亿美元,新增外汇在经历五月份的低点之后有上升趋势,环比增加0.61%。外汇储备的过度增加会对国内的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央行在面对大量外币流入不得不被动的投放基础货币货币,而这将会导致货币政策失灵,另一方面基础货币具有乘数效应,等同于市场中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将会增加,这对本就过度的货币存量形成叠加,由此就会产生前文所说的流动性过剩,而通货膨胀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出现膨胀现象。面对这一问题,央行在今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汇率改革,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办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巨额的外汇储备面临的缩水风险,另一方面正如央行所说的以此来抑制国内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我们姑且相信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治理通胀的观点,但是就目前而言,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升幅基本是原地踏步,可以说人民币升值仍旧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升幅,而希望借此办法抑制通胀的愿望短期内也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央行管理通胀的货币政策最终还是要走向比较有实效的价格工具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上面。
此外,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而言,目前美国和欧盟经济仍然没有走出危机,各国并没有明确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间表,特别是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继续实行低利率的政策不变,这种输入性的通胀也是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二 通胀预期过高影响价格扭曲
通货膨胀的另一个表征就是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核心指标被央行看成评价通胀水平进而采取必要措施的标准。虽然官方七月份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3.3%,但一些民间分析指标,如阿里巴巴根据网上实时交易周期推算的CPI指数已经达到5.6%,老百姓也能感受到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猪肉价格持续升温,8月5日36个大中城市超市、集市猪肉平均零售价比七月初上涨11.1%,其他农产品如绿豆、生姜等都出现了较大涨幅,虽然食品价格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毕竟食品在CPI中的比重达到33%故而使得CPI持续走高,但是未来食品价格的走势由于较强的通胀预期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并且极有可能持续小幅上涨。异常天气频发特别是最近北方洪灾影响到了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粮食供给受到冲击,未来粮食价格也会持续稳定上涨,与此同时工资成本和各个地区资源性产品价格如成品油和电价上调将助推物价进一步上涨,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在今后也将会陆续展开,由此形成的对建材、水泥等行业消费品的需求,都将形成价格上涨的一些新的因素。
而更为严重的是通货膨胀预期将会由此加强。虽然近两个月随着生产价格价格水平的回落,社会公众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比前一段较为稳定,但在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国外价格上涨较快的形势下,社会公众容易产生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因此我们认为,CPI在今后仍旧会在高位运行,抑制通胀和管理通胀预期成为当务之急。
三 对策分析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讲,目前我国的经济既是保持在高速增长阶段,但同时也是处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时期,不及时解决通胀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甚至会使前期为调结构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功亏一篑。
从以上各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货币因素是导致目前乃至今后高通胀率的主要原因,而供求关系和其他突发因素也推高了通胀预期,因此我们必须要承认目前经济活动中高通胀的存在,并且还需要认识到抑制过高的通胀率以及有效管理通胀预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虽然目前央行在管理信贷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要求商业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的审查力度包括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以及要求银信业务计入表内等,但是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而因为一二级市场利率的倒挂3月期央票的停发进一步表明目前的通胀压力确实过大,在缺少了一种回笼资金工具的情况下可能就会迫使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甚至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等货币价格工具。所以,基于整个经济形势的考虑和判断,我们预测央行接下来将会灵活动用各种货币调控工具,在下半年将会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最早将会在明年第一季度有一次加息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