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alpha 发表于 2010-5-30 19:30 
这个本身就是介绍性质的,原作者的目的在于介绍这个项目的实力和影响力罢了。不过他采用了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而已,即通过申请人的实力反映WBS的实力。另外版主的几个问题我想还是有点头绪的。
(1) 关于LBS WBS MBS CASS Imperial Cranfield 的MBA 除了LBS我都有申请
(2)因为WBS我本身也不是很了解,以及作者原话有点歧义,加上原作者也没有说是Barclay的总部还是其他,如果是总部的话,从文化背景和学生比率推测,这六个人落在欧美人比率最大。从作者拿这几个人进Barclay说事,基本可以确定Barclay是这个项目能达到的最好档次了,这也比较符合WBS在英国的地位。因此可以不必介意所谓偏差的问题
(3)第二段很容易看出,不是这另外一个人起点高,而是基本上全部都起点很高,因此版主做比较很显然应该以这个项目为立足点,应该跟其他WBS的毕业生比较,原作者也应该跟WBS回国人员做比较,不是拿作者跟所有海外项目的归国人员做比较。outliner也就不成立了。
以上只是逻辑上的一点推测,欢迎版主提建议!
1. 嗯,原来作者讲过了,不过作者没提为什么漏掉LSE,无意?有意?
2. 这种推测就不了解了,我只是想说,这种 bias caused by small sample 容易 over-estimate the career prospects of WBS graduates,即:小样本容易低估总体方差。而且,如果作者从此得出结论,WBS优于其他的项目,也难以令人信服;
3. 我就是在和其他学校的MBA做比较,因为很多MBA的先前工作经验就3~5年左右,不是每个人都做到了房产公司总监这个高位,所以,WBS的这个同学是个Outliner,TA如果回国基本也是个CXO级别的,这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就现有反馈来看,很多英国(美国)的MBA,在这两年的就业情况非常糟糕。
总的来说,原作者写得有点像广告性质,容易引发误导,当然,如果大家只是随便看着玩,而不是一冲动就……那一切OK了。原作者,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成为了幸运的分子,可背后有很多分母,却没能发出声音来。
而且,关于MBA的选校,除了美国公认的Magic 7 以外,其他的就业情况参差不齐,先前的工作经验对此影响非常大,所以各种案例的可比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