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是素有“房地产界的思想家”之称的冯仑,对创业以来的文字梳理,字里行间流露出思想家的思考和一个创业者打造企业的心里路程。
对于改革开放第一批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作者也毫不讳言,托盘而出,坦诚相对。背着历史的包袱前行的企业家对第一桶金的“原罪”问题讳莫如深。只有冯老板理性的分析了那段历史造成的企业家原罪问题。郎咸平等人把“原罪”定义为用不正当手段行贿牟取暴利,有把“原罪”扩大化之嫌。冯仑把“原罪”定义为最初制度安排上的困境和悖论造成的源发性疾病”是比较合理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岁月,各项法制并不完善,而且计划经济的法律去定义市场经济的合法或不合法行为总会出现纰漏。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让历史的包袱阻碍我们改革的前进。同时,也不能将一切不合法的早期收入用“原罪”来合法化,我针对性处理,处理的度要把握好,以“原罪”掠夺某些受害人的权益,需要给以补偿。
对于钱,商海沉浮多年的冯仑有着独到的认识,任何一个人的钱包括三部分:一是你口袋里的钱(也包括你的股票、房产等);二是信用带来的钱,这些钱包括你可以从银行贷款的钱,打个电话从朋友筹到的钱;三是心理的钱,这涉及对钱的心理感受,有人花十万买个奇瑞开着感觉就特爽,有人开着奔驰宝马却总觉得不气派,抬不起头。所以工薪族赚钱口袋里的钱,人如果累计个人信用也可以获得财富,最后对钱财的态度则依每个人的修养而定,不同人对钱的不同认识,无可厚非。
由于中国人所为面子问题,对钱的处理需要很高的艺术性技巧。很多志同道合,一起打拼天下的兄弟,穷的时候同穿一条裤子,结果在每个人都买得起裤子的时候翻脸,最终不欢而散,视为世仇。
书中还介绍了冯仑的朋友王石和牟其中,一个成为经理人的标杆,一个则由当初的豪情万丈变成阶下囚,世事无常。王石是我极为尊重的企业家,过几天要把他的《道路与梦想》再读一番。
另一精彩看是冯仑对女人的论述,拍案叫绝,摘抄如下,与君共享:
男人就是个孩子。男人从来不把结婚当做决定自己一生的事。女人慎重,男人轻率;女人先安全再高潮,男人先快活后摆平。男人追求快乐、牟利、不理性,所以男人经常闯祸。虽然小说家曾说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但女人目标坚定执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完全像是男人的领袖;男人目标游离,立场动摇,表达方式简单笨拙,完全像个一般群众。
女人15岁到25岁只懂爱情不懂婚姻;25岁到35岁只懂婚姻不懂恋爱;35岁到45岁只懂日子不懂婚姻,孩子、家庭压力很大,数着日子过;45岁到55岁只懂孩子不懂日子;55岁以后才知道自己是个孩子,心态回归到少女阶段。现在最牛的是80岁的老太太还吃醋,90岁的老头还敢跟情敌决斗,延续了人类已有的创造精神。
冯仑经历了改革开放最粗放的年代,那时小蜜远没有今天二奶这样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气宇轩昂,而且小蜜多除了兼任情人之外,大多是公司的公关主任。另外那些贪官背后的丑女人,也是街头巷尾,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总不明白为什么身居要职的领导会垂青那些风光不再的黄脸婆?对倾国倾城的我们或许还没那么气愤,吴三桂还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一方面领导有时很忙,对那些投怀送抱的,有些饥不择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领导专情,对当时心动不已的妙龄少女,痴情至今,少女不在。不是为贪官辩解,除了个人物质欲,他们也重感情,否则也不会因老婆、情人们而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国法宣判的时候才清醒过来。
最后,书中谈到死亡,生命的凋零与公司的轰然倒塌。一个人知道自己三天后或者三年后生命结束的人,心态必然发生很大变化,因为生命的终结点定格在那里(那些即将执行死刑的人最有体会)。
读书有感,随着作者的思绪乱飞,一本书,一辈子,仿若随作者游历了一次人生,翻到最后一页,猛然清醒,幻境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