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4743 10
2006-04-12

政府之力难敌供求力量关于教育乱收费问题

【许多一知半解的学者往往认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可以脱离市场规律而为所欲为,因为他们以为政府有权,所以什么事情都可以办,都可以发布命令而将一切不良习惯与势力清除干净。但是研究显示,政府之力难敌市场的供求力量,只要供给短缺,那么政府几乎无法让市场价格不上涨。就算在政府手中牢牢控制着的官办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政府已经无数次地发布命令,要所有教育机构不能乱收费。但却几乎无效。为什么?因为教育供给不足,教育行业处于垄断状态。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政府无法治理教育机构的乱收费行径。

政府要想管理好社会事务,不是要单凭自己权力而为所欲为,而是要深入研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以因势利导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解决教育行业乱收费行为的办法,不再是在目前行业垄断的条件下发布多少个命令,而是要打破垄断,想办法增强供给。这样才能根治教育乱收费。

所以我本人一直强调政府实际上也是市场构成中的一部分,因为它需要遵循市场的内在规律行事。政府是,内生于市场的。――黄焕金】

教育的大敌不是产业化,是垄断

2006-04-08 16:32:15 

来源: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教育的大敌不是产业化,是垄断通过垄断制造资源供给的短缺,再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去“哄抬物价”,搞高收费、乱收费,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打破垄断,吸引民间资本大量向教育的流动,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才能根治乱收费。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问题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焦点,“乱收费”、“高收费”成为众矢之的。较早前的227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出5大观点来反对教育产业化。一时之间,“教育产业化”似乎成了万恶之源。

何为“教育产业化”?

什么是产业?顾名思义,产业即生产的行业。凡生产的部门或行业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其他部门或行业有一定的交换关系。封闭的系统是谈不上什么生产或生产什么的。

1980年代发达国家以及最近日本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即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变政府干预过多的治理模式,增强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其主要内容包括减少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增加非国家的(包括市场、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强化高等教育与私营经济部门和工商界的联系;加强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的角色等。

而在我国现阶段,“教育产业化”基本等同于学校利用教育资源盈利,因而学校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也被一股脑地归根于“教育产业化”。

反对教育产业化者所持的观点是,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公益属性,因而不能完全以市场化手法经营,因而“产业化”的方向是错误的。

供给短缺才是乱收费之源

问题是,产业化是否就必然导致乱收费?在我国,已经产业化的行业很多,并且“化”得更彻底。比如家电、纺织品、陶瓷,那么这些行业为什么就没有乱收费呢?就因为这些行业是完全开放的行业,供给的充足导致了供大于求和充分的竞争,使得高收费、乱收费没有立足之地。而教育则不一样,相对于中国13亿人口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人口,中国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并且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调,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尚未实现,资源性短缺首先集中反映在满足基本教育机会方面;中部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初步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资源性短缺转移到巩固“普九”成果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东部发达地区,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性短缺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方面。现在,最富裕省份与最贫困省份之间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费相差十倍,最繁荣的城市与最偏远的乡村这种差距更超过百倍。

因此,供给短缺才是乱收费产生的基础。比如目前饱受诟病的“择校费”,国家明确提出,小学、初中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就近免试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也不需收取择校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学校明着说收择校费,但费用照收不误。原因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大家都要往里挤。

那么供给为什么短缺?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政府教育资源投放的严重不足。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日前公布《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尽管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较上年度有所增加,但其投入比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9%,低于2003年度的3.28%,也低于2002年度的3.41%,更远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在政府投放资源无法满足整个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又没有把市场充分地开放,没有充分地调动各种社会的民间的力量一起来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或个人出资兴办学校,但现实当中,民营资本投资教育不仅面临大量的准入障碍,而且在进入市场后还面临种种不公平的政策待遇,更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所以尽管近十年来民办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非常弱小。2002年,民办小学在校生仅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83%;民办普通中学在校生占0.9%,职业中学在校生占1.25%。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在校生32万人,仅占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2.2%;即便将各类民办高教机构的学生都算上(包括大量高考落榜补习者),也只占9.6%。无论与1950年时的规模、水平还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相比,几乎都不具有可比性。

在市场的入口不按产业化的原则去充分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而在市场的出口却让学校、教师在终端价格上搞“产业化”运作;一方面通过垄断制造资源供给短缺,另一方面再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去“哄抬物价”,搞高收费、乱收费,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所以,当今中国教育的大敌,根本不是什么产业化,而是供给短缺和行政垄断。离开这个基本的国情而去大谈“反对教育产业化”,只能是不治本也不治标。

市场开放才能增加供给

教育能不能产业化?教育的确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社会公益性。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可以获得个人的种种直接收益,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无疑可以给全社会带来广泛的收益,包括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等等。但同时,教育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同的属性,比如这种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排他性,并且,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得益,例如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获得精神享受等,其教育花费也就等同于私人的一种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定价,可以买卖。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事业,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

教育产业化并不“邪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人购买。

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费多样化的渠道。政府最主要的教育责任,是依法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义务;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环境中的教育秩序,以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保证教育公平。而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打破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大量向教育的流动,把教育办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建立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促使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逐步改变资源短缺的局面,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扭转不利于教育消费者的供求关系,从而根治乱收费和“上学难”。记者秦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2 08:48:00

如果学校供给充足就一定能将学费降下来吗?假如这是真,那么医疗的价格也好降下来了。供求关系中有四个关系,只有这四个关系都均衡时供求规律的调节作用才会如理论讲的那样发挥作,否则不是。这四个关系是:

A)供求竞争关系。该关系是指供求双方竞争力度和程度间的关系。由于供求规律调节作用的原动力是来自竞争,所以该规律发挥作用的大前提是竞争力度和程度均衡-------即卖买双方的竞争力度和程度相等。如果卖方10人而买方11人,则双方竞争力度和程度不相等。粮食是卖方的人众多,竞争力度和程度很大,买方(粮站)由于数量太少,竞争力度和程度很小,这对卖方不利;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供求竞争关系也是非常失衡的,所以工资总是倾向偏低。供求竞争关系不均衡还与双方所处的状况有关,如双方的社会地位不同,双方的贫富程度不同,双方急需得到(或脱手)商品的程度不同,等等。农民由于其资本不雄厚等原因,总是急于卖掉商品,再加上其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在自由交易下对农民是不利的。

B)供求数量关系。该关系是指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通常认识到的一种关系。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严重失衡,系统进入供求规律的作用范围的边缘或边缘外,则供求规律的作用剧减以至无效。如古董价格的波动就不能用供求规律说明;粮食过度欠缺或过剩时其价格的波动也将不服从供求规律的描述。

C)供求反应关系。该关系是指供求双方对市场(主要是价格)的反应关系,如果一方反应特敏感,而一方反应特迟钝,则供求规律的作用剧减以至无效。通常,买方对消费稳定性较强(弹性小)和价格低廉的商品的反应迟钝,卖方对转产难和改变生产规模难的商品的反应迟钝。在我国,粮食产消双方的反应速度严重失衡,农民对市场反应太慢,而买方对市场的反应又太快,所以农民反应不过来,就只好以不变应万变。再如针、钮扣、公交、低价药品的价格变动便很难改变需求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供求反应关系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更大,它直接摧毁已有经济学的根基。大凡生存必须品的价格,如水、盐、粮、房、能,如果较多让供求规律调节(即任由市场处理),很容易引起天下大乱。

D)供求时间关系。该关系是指供求双方在时间上的关系。考察这种关系主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生产这种大循环角度进行。供求时间均衡是指供与求(或消)在时间上同步,如果不同步,卖时没人消,消时没人卖,供求规律的作用剧减甚至无效。对这种关系的颇析较杂复,粮食属于供间求均型关系。粮食供应集中在6811三个月,是间断供给,而消费方则是长年均匀消费,这样农民卖粮时总是缺少而需求的原动力------消费,从而总是表现出供过于求。这样即使粮食在总量供给不足,但是只要不是特别供给不足,粮农面对的总是供过于求的市场。

我看HHJ又患糊涂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2 09:40:00

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短缺才是乱收费之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3 06:43:00
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6-4-12 9:40:00的发言:

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短缺才是乱收费之源。

从经济学来说,任何一种资源的短缺如果会使对这种资源的经营形成较大利润率,那么就会有自由的资本进入,从而增强其供给的程度,减小短缺的程度。而中国的教育资源由于受到行政性的垄断的阻碍,所以未能实现这个过程。这就不符合人类经济的运行规律,它也带给民众以非经济的苦难。

然而,官办教育由于效率低下,所以就算在短缺的情况下也是容易陷于亏损的境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3 12:36:00
以下是引用hhj在2006-4-12 6:56:00的发言:

许多一知半解的学者往往认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可以脱离市场规律而为所欲为

“一知半解“能叫学者么?

这文章作者的认识水平也太不能叫人赞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7 13:56:00

首先楼主的提法有问题.教育的乱收费不是单纯的市场供求问题,因为乱收费如果是针对义务教育而言的,那就不是市场,而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物品,不能够纳入供求分析的范畴.如果是义务教育之外的教育收费,我们就不能称其为乱收费.

楼主的观点破碎而散乱,没有逻辑性,不能以理服人.要分析义务教育就应该从成本收益和效率方面来分析.对于非义务教育则可以从供求和效率两方面来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