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79584 472
2010-06-03
这个论坛里目前充斥着对就业名校的崇拜,毫无疑问,非常正常,一所好大学校如果不能让他的毕业生获得整体的就业能力和优势,基本上这个大学也算是失败的,我想这个观点在中国是非常站得住脚。那么有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就业?
    人大经济论坛自然谈财经就业是顺理成章的,那么财经圈里什么是好的就业去向?按照主要的大类看,无非是国企和外企两大主流,其他暂不说。早几年,人们一说国企和外企比,都削尖脑袋愿意去外企,国企给人的感觉是报纸、茶杯和无所事事,像养老院、专制集中地,而外企呢?自由白领民主的天堂,高薪、潇洒。但是,同志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吧,有这样想法的恐怕是从未踏入社会、至今没有断奶谋一个工作的毛头小子!现在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资源的竞争,敢问资源掌握在谁的手里?国企有国企的毛病,不过适应不了竞争的国企,倒闭的也是成千上万(上实际90年代的国企改革可见一斑吧)。现在国企和外企的对人才的争夺已经是白热化中的白热化,靠什么争夺?福利 薪金  晋升的机会!
    说点具体的,也许上面的说的有点抽象。我身边在这两类企业工作的人不少,包括我自己。现在的国企(以北京为例)是怎么样的呢?首先都有大把的资源包括资金,都与政治权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工资高高低低,但是福利基本上都非常完善,市场化好点的国企晋升机会非常快。最后,国企的氛围相对比较人性化,上下级的关系也没有想象中的严格(当然,也有行政化管理的国企,多的是)。而现在的外企呢?过去被超的火爆。被无数毕业生追捧,该裁员的时候毫不吝啬,除了面上的高工资,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和国企没法比。  很多人,尤其是没毕业的,总会问,国企那么点工资能和外企比吗? 我就这个问题举个例子说说看:
    一个同学,在某国企总部(北京),硕士毕业,工资税后就2500元不到,这是工资,其他的每月定期会有房补、交补、饭补、医疗补、劳保部、通迅补,这些要找发票报销,额度总计是每月5000-6000元,然后呢,还有季度奖金,分摊到每个月大概1000元,另外还有一年发4次过节补、暑假的防暑降温补、冬天的采暖补,这么说吧,所有的这些补助加起来这个每月大概可以达到8000元,再加上前面的那个工资2500元和季度奖金,有多少呢?11500元!这还没完呢,还有年终奖,年终奖不定,也不多,大概3-5万,另外年终还会多发一个月工资,这些总计加起来一年的现金收入(税后)可以是16-18万,我告诉你,这只是现金收入,他还有五险一金外加两个补充保险,光说住房公积金吧 ,单位一个月给补2000元住房公积金,一年是将近2.4万吧,其他的四险一金都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额给上。 一句话,他正式转正后的2年后,就可以付一个50-60平米房子的首付了。这个国企,在北京还算是中等规模的企业。
      那么,大家为之疯狂颠倒,甚至连学校都引起为荣的外企代表四大会计事务所呢?我较早毕业的一个师兄吧,简单的说,毕业就去了四大之一,工作三年,户口解决了,工资6500元税后,无其他任何福利,加班到12点是正常的,六日难得休息一次,就像某四大前辈在学校宣讲会讲的一样:四大把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牛使,这个我亲眼在四大的东单大楼里看到一幕是及其贴切。然后呢,2009年赶上四大裁员,变相休假,他被迫辞职,到处面试,最后去了一人寿公司继续从头做起,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部分已有升职。
      也许举四大的例子代表外企太偏颇了,但反之,现在的国企有很多已经是市场化很高、人才流动频繁的汇集之地,尽管普遍的高薪是被监管着,但是是福利的天堂。也许有人说,国企人浮于事,无聊透顶,不想提前养老。这个想法基本上也是10年20年前的印象了。这么说吧,一句话,国企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单单是智商的竞争。
      回归到一点,我想说,以去外企多就是牛,就是一流,就是好学校,是不是在自己给自己造烟雾弹呢,宣扬外企至上,是不懂中国国情,起码不懂在国企工作的世道人情。就说这么多,写的太凌乱,没有好好组织。希望对没有工作、即将工作或者准备以早就外企就业名校的小孩子们一点纠正。



    2010-06-04:续上一点:看来很多人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我再说两句:
当然,我在强调一下:1、国企相对来说人际关系是比较复杂,但是看你从那个角度看。在中国,人际关系复杂还是新闻嘛?你告诉我什么叫人际关系不复杂呢?外企不复杂?是不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和资格参与”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看,在国企里处,需要人八面玲珑,你是做业务的,很可能办公室、董事会、工会都会拉你去干活,公司的各种活动比较多,人和人之间接触的面也就是非常多,如果说这算复杂,那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有人说国企,尤其是好的国企,靠关系进去的比较多,说实话,的确有,而且不是少数,但是我发现这些靠关系进来的人普遍比较低调、而且具备招聘的基本门槛(比如,公司要硕士,那么他肯定是硕士毕业的,本科进不来,当然可能学校差点)而且,这种人往往比较敏感,就怕自己被说是靠关系进来的,工作上一般比较努力。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吧,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毕竟大部分是公开公平的招聘进来的,远不是前几十年那种自以为是领导的某某就可以到处嚣张的那种。
      2、现在的国企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属于”没有硝烟的战争“,包括福利薪酬,带有平均主义的痕迹。也就是说,国企里非常强调和谐,比较忌讳悬殊的差距(有例外),很多事情可能都会被”和谐掉“,从人的工作心情上叫,可能会让你觉得比较安全,稳当,而且很多刚进来的毕业生,也会光面堂皇的说,这里像个家,也许是吧  ,也许不是,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国企的氛围和集体主义如影随形。这也好理解吧。另外,靠关系不也是一种资源嘛,有资源为什么不用,这是在中国。当然,个人打拼是根本出路,一定要个人努力才行,这个是不变的真理,毕竟我们大部分人不是富二代。
    3、在说说待遇和晋升。我同意前面几位的一些意思。现在国企的整体薪酬不比外企差,如果考虑到全面的福利,外企是比不了。晋升方面,的确相对来说要攒资历,但是绝不是说是你混吃等喝,到了年头自然提你!这个想法也早早过时了,现在是什么社会,员工不提供结果给公司,公司就倒闭,国企倒闭的也千千万,我说了不是嘛。所以,优秀的员工,提供好结果的员工在国企里当然是好呆下去,我们有个84年的同时,硕士工作毕业工作一年内,破格提拔到部门副总,这个级别一按照2-3年全员竞聘的时间看,就是硕士也要奋斗十年的位子!人家为什么能这样,因为工作表现非常出色,而且恰恰赶上公司的一次特大型项目启动,新人上手,抓住了机会。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这在国企还是外企同样重要吧。
    就说这么多,看看有没有启发了更多的人,尤其是没毕业的小孩。


     2010-06-04继续补充一点:好多跟帖的同学说 这个题目和选择学校没关系,我说,关系很大,只是我不想对号入座了,大家自己去想。比如说  有很多学校 有去外企的传统,有很多学校偏向国企  那么这两类学校的就是选择,而且也是往往被大家评判来评判去。

     2010-06-05 早上起来,看到帖子链接的这么长,让我有点吃惊,更何况,几乎很少有人说反话。可能,我说了点实情,介绍下了近况。  特别感谢135楼的版主“轩轩”的回复。你的话让我有了继续写点的想法,也让我的另外的一些思考很久的感受贴出来和大家分享,尤其是小朋友。
     其实我也没有工作多久,但是作为曾经的学生,入职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一个不拉。找工作这个话题太复杂,我就毕业生找工作这个角度谈几点想法算上面的延续:
   1、关于心态和底线。这个我是必须大声疾呼的。同学们,我一直认为,学校给我们知识或者求学能力的同时,也往往让人变得天真和自以为是,社会是什么样的,校园里是体会不到的至少不能体会全面,不能体会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到底是什么,冠冕一点说,自己的价值在这个社会中到底值多少钱。所以,我说,适当的机会能早点出来见见世面,或者工作,对自己以后的发展道路或者找到修正自己的机会是有利无害的。进一步说,在校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固然重要(尽管我现在觉得说出这个词是这么的可笑和苍白),但是一定要面对实际、重视实际,这个往往不是“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问题。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有过工作经历、找过工作的朋友很清楚吗,可见一斑。所以呢,毕业的小朋友们,少点浮躁,少掉狂想,少点偏见,少点高傲,你们几个会用传真机,几个会复印机,几个会写歌简单的公函,几个能和外人做基本的谈判。我当初可什么都不会!找工作的第一要义,我觉得是能够使自己自立,经济自立、能力独立,当然符合自己兴趣好爱专业是最好不过。
   2、关于细心和严谨。继续引申,我们的心态摆正了,去骄去燥了,可以接收最基础的工作的时候,就是方法的问题了。大家基本上是学财经的吧,对数字敏感吧,我们的导师对自己论文的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句子都是睚眦必报的对吧,那么这还好,导师帮你挑出来,感情尚在。你在工作中错字百出不说,就算有在一个简单文件出一个错别字,那有什么问题就严重了,领导不会原谅你,这是低级错误,作为硕士  博士,这个错误可能是弱智级的,对这些小问题都处理不好就是处理不好大问题,而且往往大的问题是有小问题积累起来的。有人会说,包括我以前认为,大事不拘细谨是对的,现在我发现,什么叫大事,大事不是空中楼阁,也是点点堆积起来的,这一点点你都马虎过关,大事危矣!另一方面,能在同一个岗位上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做同一种简单但是繁琐的工作的人 我真的很佩服,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是优秀的人,这样的人什么都不缺了,就缺一个做大事的机会。而我们很多人,什么都没有开始,没有任何基础和积累的时候,就喊着要做大事,要做有含量的事情,要做有技术有提升的事情,哪有这么多机会给你?懂得用心做基础的工作,不等于默默无闻 心甘一辈子寄人篱下,而是一种最有效的、最适合和安全的全方位的准备!

     3、第2点中的准备,除了我说的要用心工作、积累经验、拓展各种软的硬的能力外,一定要继续学习,这个学校包括前者,也包括在职的、在校的、自学的、培训的。我想学习这个东西,如果当成一种危机感,是比较有动力的,当成一种持续的、未来需要的条件,也是比较有动力的,就怕当成负担,当成历史,好多毕业的同学,除了忙工作,就是生活的琐琐碎碎,挤不出时间学习,其实不是没时间,而是更本厌烦了学习,或者把学习的范围看得太窄了。

     4、迎合下版主“轩轩”135楼的一个意思,说现在的很多学校的就业工作宣传非常片面,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受各种指标、任务的压制,我想没有做到位学生全面的、长远的负责的引导、教育和宣传实际的、客观的、宏观的就业理念和信息。一说就业,就说我们学校多少多少人去了谋类外企 去了某类金融机构,如果你去不了这些被无形有形树立起来的就业标杆,那就感觉自己的择业是失败的。而且就业率的统计简直就是个笑话,是个文字游戏。从来都是谋个人的发展,都是从个人的情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听这些宣传。

   5、沿着第4点,我说高中生高考我们就不提了,他们听这些毕竟抽象。但是对于本科毕业考研的同学来说,做任何事情 都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迷信官方,我说,很多事情远没有你想象中的表面现象表现的那样,表面的文章后肯定有一些相反的逻辑在里面。学校是学校,个人是个人,区别很大,有些小孩子完全成了学校的代言人,学校既个人,学校人格化,个人官方化,人格错乱嘛? 呵呵。

          最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是空话,工作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前一句。同时,心里要有想法,要有计划,要有一步步实现自己小计划 小梦想的切实的步骤,而且即刻动手做。工作不误,学习不止,反过来通过学习在促进工作,起码可以愉悦生活,充实自我,这样不是很好嘛。
        最底线,可以不工作,可以不读书,但是不要停止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3 14:29:46
非常有都阿里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 14:31:06
四大算差的!就和去华为一样,学计算机通信的都知道华为去不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 14:55:25
zyszys 发表于 2010-6-3 14:31
四大算差的!就和去华为一样,学计算机通信的都知道华为去不得!
四大和华为还是不一样的!毕竟华为是技术类公司,是中国仅有的不多的改变了整个通信行业的游戏规则的公司,工作相比国外公司是辛苦了点,但员工的工资还不错。在整个制造业里算是不错了。你要知道整个世界,通信行业现在中国至少三分有一。华为,中兴的意义更大的在于:迫使国外通信巨头真正将公司的一部分核心研发业务转到中国(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和中国企业竞争),比起大部分得外企在中国的业务都是非核心业务好多了。。。再看看中国的整个汽车产业,(被外企垄断)机械,汽车专业等毕业生工作并不好找。

我部分同意楼主的观点,我也一直觉得在服务行业,中国与外企的差距不是很大,甚至也是可以很快赶上的。毕竟,服务行业需要了解中国国情。现在很多外企的本地化做的并不好,管理层都是所谓的港台,新加坡人,大陆员工在这些公司并无晋升空间,而且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作一个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有的外企并没有继承母公司好的管理文化和体制,更多的是“人(港,台,新加坡)治”,政策缺少连续性。服务行业,我一直觉得:没有比大陆人更加了解大陆人的?google china,ebay等在中国的失败也使必然的。同样,有些外企银行,金融机构在国内业务开展的也一般。这根本上还是由于外企对中国大陆人的不信任(可能有政治因素)。这在服务行业是致命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很多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我对国内本土公司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

这些东西,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很难能看得清。况且,现在外企的薪水其实已经不是很有优势了。我也是工作几年,在外企和国企都呆过。所以有一些感触。欢迎大家理性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 15:13:18
4# yu2003       恩  说的有道理。  不过可能你是在服务业呆过,我认为在制造业,国企的优势可能相对更明显。我说了,国企掌握资源,因为中国人掌握自己的资源,这没错。有资源就可以吸引人来干活。大家天天喊着石化 石油国电 金融巨头的高薪,我倒觉得这恰恰说明国企的薪酬的优势,暂不说这个合理不合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3 15:16:35
还有我在讨论时,还是严格区分技术类外企和服务业类外企的。那是因为技术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所以这点上,中企在短时间内很难赶上。同时,中企就必然是处在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但同时你会发现,中企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和差距)反而表现的不错,例如通信设备行业,新能源(太阳能)行业。同时,在技术类行业,我极力倡导:国退民进,自由竞争。国家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完善法制,搭建平台。通信行业,太阳能行业是正面例子,汽车产业是反面例子。

外企事实上由于政治因素的原因,在国内的业务基本上以非核心业务为主,管理层基本以港,台,新加坡为主。由于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利润率相对较高,所以去外企员工的工资起薪会高一点,但由于一般是非核心业务,工作清闲。好像不错,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外企员工流动率比较高,当你到一定的工龄后(你的成本过高),他们会强制的把你裁掉,因为你不是不可替代的,或者说你的替代成本很低,再重新招大学生。
这个模式在技术类外企,短期内,由于国内企业暂时无法撼动其地位,一般还能维持。但是在技术类产业里,由于中国的国内企业确实很难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相对而言,技术类外企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金融等服务类外企,由于国内的金融机构,完善的营业网点,熟悉国情的员工,企业改制上市成为独立市场个体。其实,国内金融服务业还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