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的另类体裁的自传《五常学经济》于2010年1月出版。一个月前,我正式对张老师产生兴趣,读了他的几篇博文,内容颇为震撼。有一篇批评2008年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称“此君能夺得诺贝尔奖堪称经济学史上最大的丑闻”,后还有一篇文章,批评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说政策完全错误,仿佛还有一片是针对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我并无兴趣八卦般冷眼旁观对别人的批评,但是就在国内言论一致向好的情况下,负面的声音尤其可贵。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不知需要一个美好的梦,更需要了解真实的现在。因此对张教授的言论产生了兴趣。适逢此时,《五常学经济》出版了,有机会第一时间一睹大作,兴奋之情难于言表。
但是,直至看到第三章,《五常学经济》对我的借鉴意义却乏善可陈。此书将五常老实的成就归结为以下几点:1、童年的生活际遇;2、牛师的谆谆教诲;3、自己的绝顶聪明。对照我自己,三点能努力的方向只有一点,即2。童年已然成为过去,不可能再回去体验五常老师那般惊心动魄的童年。聪明与否已然由基因决定,天赋这等事情有点貌合神离,琢磨不清。剩下的只有2。文中作者泼重墨描绘了恩师阿尔钦、舒赫拉发与布鲁纳的教诲。追求名师是我唯一能做到的,然而作者却对如何拜于名师所说甚少,甚至说自己是在被华英、皇仁逐出校门之后,百无出路的情况下才选择去美国读书,想想,这对我等有一丁点可借鉴性吗?辛苦读书,努力申请尚且不能去美国TOP10学校,更何况吊儿郎当呢。所以,我个人认为,五常老师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童年的际遇和绝顶的聪明。在书的开始,五常老师将自己的自传自比于密尔、沃森和克里克的自传,并且说,沃森和克里克之所以成功与自身超凡的领悟力密不可分,于是觉得成功过程借鉴意义不高,但是我看五常老师这本自传的借鉴意义也不怎么高,起码对我这样的智力水平一般的人来讲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