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20-5-8 13:10 
有没有写成文章?我去看一下。
当时匆忙的写成了文(
需求曲线的错误推导方式),不过当时只从一个角度来证明这种推导方式的错误,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理由: 马歇尔在用边际效用递减推导需求定律的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依据就是——交易者是根据得到的效用和失去的效用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交易数量关系。
也就是说物品对于经济人来说,其边际效用————是随着拥有的数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的,随着拥有的数量的减少而逐渐递增的。那么在交易中,经济人就会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每失去一单位己方之物与所交换到的对方之物,两者之间哪一个对自己的边际效用更大?如若前者小于后者,那么经济人就会愿意交易;如若前者大于或者等于后者,那么经济人就不会愿意交易。
在马歇尔对需求定律的论证过程中,他恰恰就是以各种价格下两物的得与失的边际效用相等,来确立各个价格下买者会购买的数量。
由此可见,要证明一条曲线是不是需求曲线,那么必须涉及到经济人对两物之间的得到和失去的边际效用的比较关系。而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中,分析的是经济人在既定的失去数量下,如何选择横坐标和纵坐标上的两物品的数量组合,才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在这一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经济人失去之物对于经济人的边际效用,那么自然也就无法衡量得到之物的边际效用是否大于失去之物的边际效用,那么这样得出的曲线怎么可能是马歇尔推导的需求曲线呢?
综上所述,虽然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推导出来的价格——数量曲线也是一条左高右低的曲线,但这条曲线并不是马歇尔所指的需求曲线。总之,需求曲线是基于边际效用递减和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推导出来的。既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需求曲线推导的基本前提之一,那么需求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必须涉及得到和失去之间的利益关系,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