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个中国比较牛的通讯巨头的省级分公司老总一起吃饭,他是过来招聘的(终面)。期间说到他们最近几年的招聘规则:主要招本科生、不太招研究生。学校只是选择一般的211或985,北大、清华基本不招。他们的主要观点主要是:本科生稳定性好,优秀本科生培养潜力也并不低。不招清华北大也是经过统计发现,稳定性极低。当然,我也认为清华北大学生有自己的发展方式,不能责怪他们。我只是把我听到的和大家分享,请留口德。
关于这一现象的反思:
个人认为,中国大学的投入产出比是很低的,非常有限的资源还在以各种方式被浪费。按照现在的中国大学的管理机制、价值评价机制发展下去,产生“大师”(更不要说诺贝尔奖)的概率几乎为零。而“学阀”、“学霸”会此起彼伏。大学行政化的最终结果是离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远。为什么最近3年参加高考的人数的锐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投资大学教育的预期收入很低、甚至为负。
现在大学的条件和氛围甚至不如90年代。大部分大学(北大、清华等除外)的实验设备、住宿条件、教室条件教育还不如当地重点高中的设施条件好。上课还是填鸭式教育,公共课和英语是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课外活动被严格限制(为了安全),学生在学校里面现在的生活就是:上课、睡觉、吃饭、上网。回想起我那时上大学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的大学生活似乎枯燥、暗淡了许多。
再说研究生教育,为了平衡各导师的工作量,每个导师都要在研究生面前晃一下,说说自己的文章,说说所谓的前沿问题。业余时间给导师搞搞市场调研、做做实验(当然这样是学习)。对研究方向几乎没有深入、透彻的研究。很多研究生慨叹,3年时间被蹉跎。
我想这也是很多公司逐渐将目光转向本科生的原因之一,因为比本科生多耗费的3年光阴没有产生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