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2020年6月1日,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报道,疫情后,重庆78岁老人段成军在两江新区康庄美地附近的美食一条街外,练摊的同时演奏音乐的故事。
老段练摊10年,只要晴天,从不间断,既卖乐器,又卖金鱼和乌龟。手中一把二胡,旁边老伴作陪,真可谓 “老段江山,妻子、音乐、和宠物”,好不悠哉。
老段还说:“我们总理都在为政府开放夜市摆摊点赞,这个摊我还得摆下去,我们的生意会越来越好的。”

图:78岁的老段正在练摊演奏
可见,老人摆地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一种谋生手段,或者是退休后再就业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那么,在中国,是否还存在着其他老人再就业的方式?
中国2.55亿的老龄人口中的9000万在业老人,如何克服因衰老带来的身心变化,进行再就业?疫情之后,中国老年就业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给中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自疫情爆发后,2月、3月、和4月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是6.2%、5.9%、和6.0%,均比去年同期分别高出0.9%,0.7%,和1%。

图: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折线图
同时,在疫情影响下,线下的商场、酒店、宾馆、饭店、酒吧这类人群容易聚集的公共场所,其中的商品贸易和人员需求势必会减弱。相应地,点对点的物流快递,无人配送等对人力要求小的领域机会增多;同时,包括远程会议、线上办公、网上教学、自媒体、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各类知识付费平台所需要的人员需求增加。
同时,据全国老龄办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在业人口为9235.3 万人。这意味着,超40%的60岁及以上老人退休不退业。
那么,面对疫情带来的工作要求的变化,希望在疫情后再就业的老年人是否可以适应?9235.3万的老年在业人口又该何去何从?是否还会有一些传统的适合老年人工作的岗位存在?
AgeLifePro认为,疫情之后,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老年人对互联网接受度和使用率的提升,意愿退休再就业的老人数量和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都将会有可预期的增加,并从中可诞生亿万级的商业机会。
1.如何扬长避短地为老人合理安排就业岗位?5种类型“对号入座”
2015年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主演的电影《实习生》(英文名:The Intern)里就描述了一位年近70岁的曾经的电话簿公司副总裁——本(Ben)在退休之后,决定重回职场,成为了一家著名时尚购物网站的创办人朱尔斯(Jules)手下的一名小小员工。
一开始,因为他的高龄和传统的社会刻板印象,不被朱尔斯和其他同事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Ben)凭借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默不作声的行动力、高超的对产品和市场机会的判断力、极高的责任心和学习能力,沉稳的性格、以及为他人着想的人格魅力,逐渐被朱尔斯和其他同事所接受,并成为创始人和同事的智囊团的故事。

图:电影《实习生》的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经历永不过时”
这个故事中,很鲜明地展示了当今社会对老人的刻板印象——老派、古董、跟不上时代、不会用高科技产品、身体虚弱;却也通过剧情的反转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如此。
相反,这些老人因其有着40-50年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对周边人的情绪感知能力,往往比年轻人好很多,而这些,恰恰是许多公司岗位所需要的职员品质。
当然并不是要去忽视老人因其年龄正常衰老产生的身体衰弱,而是要求公司学会扬长避短,比如:公司里的年轻职员去补足因老人身体原因无法满足的工作需求,而老人则可以运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补足年轻人经验的欠缺,成为年轻人工作上的强劲推力,使公司产生更多的效益。

图:电影《实习生》的场景片段之一
那么,公司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地依据老人的身体需求和能力,为老人合理安排就业岗位?以下有5种岗位类型可以考虑:
(1)技能型、专业型:教师/医生/工程师/专业顾问等
延迟退休、返聘原岗是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的普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型、技能型的劳动力稀缺。
譬如医生这类职业,国内培养一名专业医生至少需要8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每年约培养60万医学生,只有六分之一穿上了“白大褂”。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更是稀缺人才。
从另一层面看,目前中国退休老人普遍身体健康程度较好,在原岗位继续发挥余热,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因此,国内公务员、高校教师、医生、工程师等领域,延迟退休的情况较为普遍。
即使不回到原岗位,大多拥有专业技能的老人,退休后也会继续从事教育、会计、财务、企业顾问等较为专业的岗位,相当于原工作内容的延伸。
国内有公司明确表示,有意向对有着丰富技术经验、具备高级职称的退休老年人才伸出橄榄枝,既节约了用人成本,又达到帮助培养内部年轻人的目的。
那么疫情的线下到线上工作的转变,是否会给老年人此类型的就业带去影响?或者说老年人会如何适应这个转变?

图:95岁的清华教授张礼老师的”量子力学在线云课堂“
此次武汉疫情期间,为了给疫情居家的学生带去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不少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教授都赶上了“新潮流“,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积极学习、掌握新工具、新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岗。比如71岁的郑州工商学院李教授、90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陈光教授b站开直播、以及95岁的清华教授张礼老师的 “量子力学在线云课堂” 都是疫情中的教学先锋。
因此,AgeLifePro认为:老年人对线上的工作模式是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的。
(2)轻劳动力型:社区服务工作/轻手工活等
调查显示,日本老人目前从事较多的top10职业主要包括:事务性工作,比如简单的资料打字;轻手工活,如包装、打包等;其他还有,清扫、医疗、福祉、介护、超市收银员、厨房调理工作等。
其中,轻劳动力的工作占比达到70%。这与当前企业类型、工作职能划分,以及退休老人受教育水平等综合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据AgeLifePro了解,目前国内也有着相同趋势,拥有专业技能退休老人占比较小,大多数退休老人再就业岗位还是以轻劳动力为主,尤其是以社区服务工作、低偿志愿工作为代表的岗位。

图:疫情期间,在做志愿服务的连云港古稀老人——朱绪正
此次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显露出了这个特征:在一些老年居住社区中,很多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基本全是大爷大妈。对于他们来说,这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劳动强度较低、时间灵活,还不耽误日常生活节奏,既能体现个人价值,也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
(3)老年人专用型:服务人员主要为退休老年人

图:豆瓣评分高达9.4的中国公益节目《忘不了餐厅》
事实上,目前国内在北京、重庆等城市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餐厅,服务人员主要为退休老年人。
“餐厅聘用退休老人”这一举措不仅给了老年人一次就业的机会,丰富了老年生活,也顺便解决了餐厅用工难、招不到年轻服务员的困境。从实操性上看,这种服务老年化的模式可复制到咖啡店、花店、宠物店、商场、社区服务站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场所。
(4)创业型:合理利用经验/人脉,实现年少梦想
合理利用早期积累的资本、经验、人脉,退休后开启自主创业模式,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退休生活方式。以73岁高龄创立褚橙的褚时健,就是国内老年人创业的典型代表。

图:褚时健与他的“褚橙”
(5)创新型:打造老年KOC/网红IP
互联网的发展也对老人退休后再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打造老年KOC/网红IP成为当下新趋势。此前,AgeClub多次报道过的抖音网红“姑妈有范儿”“时尚奶奶团”“VK不省心大爷”“乐退族”就属于老人退休后变身KOC的典型案例。

图:“北京大妈有话说”公众号里的“老年网红”
“姑妈有范儿”操盘手赵海国在接受AgeClub采访时曾表示,接触新兴社交平台的中老年必然越来越多,年轻用户到达天花板,平台为了进一步发展,也会主动挖掘中老年新用户群体。
AgeLifePro相信:后疫情时代,这类型的互联网老年岗位是有相当大的潜力的。
2020年,我国预计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2.55亿,如果假设有1.5亿老人身体完全健康,那么在业的9000万老人,也仅占健康老人总人数的3/5,可见我国老人再就业的市场还是非常具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