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深,单纯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战略评价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在分析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基于社会责任的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责任,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近几年,假慈善捐赠、食品安全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涉及公众安全的事件仍然频频出现,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漠视商业道德,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注重财务绩效、漠视社会绩效,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已经进入了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经营时代,企业管理已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时代。如何评价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和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战略计划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层次与能力的提升、企业战略竞争实力的提高以及企业战略控制手段的正确运用与评价。而企业绩效评价作为现代企业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管理系统,不仅是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现代战略管理背景下企业为实现战略管理目标,实施战略管理计划极为重要的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战略管理背景下,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紧密关联,且置于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原有的以成本和财务模式驱动,围绕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和财务目标建立的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明确的企业战略导向,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关系不紧密,不能够满足服务与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引入“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评价指标,将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一、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战略绩效评价是指结合企业的战略,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全面、动态地衡量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信息的过程。对战略绩效的评价在国外企业理论探索和应用比较多。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国外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成本分析为核心的阶段、以财务指标体系为核心的阶段和以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创新为核心的阶段(徐光华,2007)。标准成本制度标志着现代业绩评价指标的开端,实现了成本控制由传统的事后计算向事前预算、事中控制转变;成本计算由简单的单位成本向标准成本转变(Harry,1911),沃尔评分法奠定了企业财务内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框架,杜邦财务系统成为20世纪80年代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McNair等提出了业绩金字塔(Performance Pyramid)模型。该模型从战略管理角度给出了业绩评价体系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战略目标和业绩评价之间的互动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反复运动的层级结构。但是该方法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少采用。Kaplan等引入非财务评价指标,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财务视角、顾客视角、内部运作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SC),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局限,但是BSC仍然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2002年尼利(Neely)提出了绩效三棱柱的绩效衡量结构,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能力五个层面,形成一个绩效计量的三维体系。测量指标不局限于财务指标,也不强调以非财务指标作为对财务指标的补充,而是以绩效棱柱五个层面为引导。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开始逐步突破单一财务指标体系的范畴,涉及许多非经济性指标。指标体系的设定开始考虑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但是上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仍然以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经济发展战略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非经济性指标的设计忽视了环境和社会责任等,不能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企业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价值创造的协调性的持续性。
国内学者在国外业绩评价先进理论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许多业绩评价研究的新视角。王爱华、景好东(2000)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综合考虑了企业在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贡献,建立由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构成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但设计的指标大多数是总量指标,不利于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冯丽霞(2002)建立将EV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指标的业绩金字塔形的业绩评价系统,将股东的利益和经营者的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颜志刚(2003)提出了一种新型的EVA综合记分卡,以实现平衡记分卡真正的“平衡”。刘巧芹(2004)利用经济利润模型来分析出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动因,继而设计一系列的业绩评价指标来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构建出基于“价值”创造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赵双丽(2004)、温素彬(2005)等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运用到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同时强调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财务、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创新、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建立了一套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和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国内绩效评价体系发展来看,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应用或整合,原创性成果较少。部分绩效评价体系开始考虑环境和社会责任,但是大多数绩效评价体系仍以财务绩效为核心。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尽快研究制定一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式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理论基础来源于共生理论。共生(Symbiosis)在生物学的本意是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随着各学科发展及相互渗透,共生理论扩展到经济领域。随着竞争的加深,企业的共生问题是一个研究热点。企业是人与人的一种权威共生的生存结构,从事专门的经济生产和交换,其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命令机制,以权威命令来指导人的行动,以命令和计划来配置资源;企业应处理好内部企业员工之间、与投资者、与政府及社会各界、与客户对手的共生关系。企业共生网络包括企业、政府、股东、经理、消费者、雇员在内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共生网络,市场竞争就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企业共生网络之间的竞争。就企业共生而言,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的三要素(袁纯清,1998)。华白、沈星元(2007)立足于生物共生进化理论,通过对企业战略联盟的仿生化研究,得出了企业战略联盟改善的“三个注重”。冷志明、张合平(2007)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运作机理和对策。与企业共生体对应的有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形成企业的共生圈。
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战略评价体系主要在于引入了社会绩效的概念,并将社会责任绩效和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共同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三大方面。对于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是共生理论指导下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社会责任绩效的重视贯穿于整个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谢尔顿(Oliver Sheldon)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伯文(Howard R. Bowen,1953)把CSR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Davis和Blomstrom(1975)认为,社会责任是指决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卡罗尔(1979)则将CSR定义为:“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总和。”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是:在提供社会所需要产品和服务方面能得利(经济责任);遵纪守法;遵循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对企业运作与其中的社区福利做出积极贡献(慈善责任)。
具有“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话题,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又可以优化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提升企业的长期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其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消费者、对环境的社会价值,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的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所有者、投资人)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雇员(职工)、客户(消费者)、债权人(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对整个社会的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以社会为本位,虽然其范畴广泛,但最终要实现的仍是企业经济利润目标与社会利益目标的和谐、互动与统一的目的,两者在相互约束和相互促进过程中,会实现各自的最大化目标的动态均衡。企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既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为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自觉形成这种意识,企业仍处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初级阶段,造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滞后。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但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中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产品,社会才会对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企业自身才是最终的受益者。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注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当企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对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商品与服务的社会责任,对股东、供应商、社区、政府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企业文化等都将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良好评价,从而提高品牌声誉,并赢得众多的顾客,企业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石。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即融合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大绩效,构建新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共生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的绩效评价发展至今,不再仅仅注重财务与非财务等经济指标的考核,而是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分析考核企业战略绩效,即引入社会责任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战略绩效,使得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在注重财务绩效的同时,也须注重经营绩效与社会绩效。以下研究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战略绩效状况。
1.财务绩效指标。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股东的价值即企业的长期利润,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股东价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收入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其中收入增长的战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来自新产品、新顾客和新市场的收入;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服务,来增进顾客关系,从而扩大对现有顾客的销售。生产率战略也由两个部分组成,通过降低直接和间接费用改进成本结构,即在一定的产量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低所需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财务指标体系可以显示公司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作贡献,并概括了有关已经采取的行动的容易计量的经济结果,直接体现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财务角度设计的指标体系相对简单。一般从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四项内容,全面地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
2.经营绩效。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关键要素组合的产出,该绩效主要包括由战略层面驱动的指标体系,在结合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出企业经营绩效应当包括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生产流程、企业的研发等等。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单一财务评价体系只提供了关于企业的有限财务信息,而且越来越多地得出一些歪曲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评价报告,从而影响企业股东和投资者的决策,导致企业不惜放弃长远利益而追逐短期利益,助长了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经营短期化行为,从而严重背离企业的战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领导与战略、员工和创新、顾客与市场是经营绩效指标体系的核心。领导与战略方面确立了企业未来成功的关键要素,员工及创新就确立了把关键成功要素变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顾客与市场方面的核心衡量: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有率、品牌集中度等。以顾客为中心,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3.社会责任绩效指标体系。指立足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出发,对企业的社会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战略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企业重视除财务指标外的其他指标,相关领域的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因此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考查企业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指标体系。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员工的劳动就业和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分别是从人文和自然两个角度对企业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也可称其为“硬”环境;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则分别是从企业履行社会义务的层面上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进行考查,由于这两个因素是间接作用于企业的,因此也可称其为“软”环境。在社会绩效方面涉及的领域较多,也是专家争论的核心部分。在综合专家建议和烟草行业具体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为劳动就业、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原有的以成本和财务模式驱动的财务绩效评价建立的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够满足服务与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入企业社会责任,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沈占波,杜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9,(5):159-161+186.
[21徐光华.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3]徐光华.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66-167.
[4]Bowen,Howard.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J].New York:Harper&Row,1953.
[5]Kaplan R,Norton D.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1):71-79.
作者: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夏有章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明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