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athree (厌倦了做机器), 信区: Wushu
标 题: 有关于知识分子练武的一些想法(原创)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2006年04月09日21:49:19 星期天)
有关于知识分子练武的一些想法
(我练形意拳已经超过了三年了,中间也曾中断过,从压抑、迷茫到逐渐自然,走过很多弯路。师父前些时候让我写篇心得,一直没有感觉,拖到现在。其中正确的多受教于师父和师兄、朋友们,不恰当的也请各位师兄指点)
今天看到有这么多师兄师弟师妹过来打拳,感到十分欣慰。大家大部分是博士硕士,也
有本科生,这要在古代,至少是秀才、举人,都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有个长处,就是知识多,讲话学习,理解事情,多多少少能和原先知识或者逻
辑联系上的,理解起来,一般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快。
然而知识多了也有坏处,就是什么事情一来,你依靠知识,先有个判断,例如,通过读
相关资料或自己日常理解,我们往往对松、空有一个预先的判断和推理,这个判断预先出来
,往往不那么切实,反而成了看清真相的阻碍。由于这个阻碍,我们对师父的话反而不能反
复揣摩,以求深入理解,甚至会有抵触情绪,本来依靠师傅的指导、头脑灵光、通过反复实践来可以直接把握的东西,反而无法把握。由于长期从事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我们这样的推理,有非常多的原有知识体系的论据支持,往往比普通人牢固,更难改变。而且这种推理和判断往往是下意识的,自己都难以察觉,所以不是我们对师父不谦虚,对师兄们不谦虚,
对事实不谦虚,而是这太难察觉了。
举个例子,《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曾经说过(印象中是这本书),让成年人根据
记忆画一个头像,然后再照着另一个头像临摹一个,通常没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
,第二次画的样子跟第一次画的都有点相似,就是说,和他头脑中那个人脸“模式”相似。
其实,本来人能够直接把那个头像临摹出来的,但受到了自己头脑原先形象知识的阻碍。
为什么知识会产生这样的阻碍呢?即使是正确知识也是针对一定对象,有一定范围,也
有局限。我们的知识体系越完备,推理和思考能力越强,对它的信心就越足。就会下
意识拿他处理一切事情。我们一直在学校里,即使工作,一般也做专业人士,很难遇到自己
原有知识体系和推理完全无法把握的咚咚,通过知识体系和推理,大部分事情总能作出一个
差不多的结果,所以很难对它产生怀疑,深入认清它的局限以及与作为真正主体的我们自己
之间的区别。然而以我个人的浅见,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已经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理工科学
生日常知识的范围,其中的微妙玄通之处,用语言很难表达。用科学的语言来说,他针对的
对象和我们日常的知识完全不同,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此时
,你再依赖旧有的知识和推理方式,就无异于刻舟求剑了。
内家拳体系和原有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这个我也说不太清楚。大体上讲,内家拳是向
内求的,向内改变的,而一般知识是向外求的,向外改变的。向外求的知识与向内求的实践
,有着性质的不同。这个太抽象了,我只举两个例子,讲一下内和外有什么不同。对于自己
而言,我们和别人不同的是,我们自己能直接把握自己,直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把握到自
己思想,不通过任何外在的手段。这种把握是和别人的客观外在的把握不同的,例如,师父
让你沉胯,你沉不沉胯师傅能看得出,你自己也感觉得到,对于你的沉胯而言,你自己的感
觉和师父通过位置和外在表现看出就不一样,前者是内的,后者是外的,所以你对自己的沉胯就不能象对其他人沉胯一样通过外在的特征去把握,要内在地把握。如果内在把握比较清楚,上步时闭着眼睛也能知道起胯了没。又例如,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本来是能够直接、完整地觉察的,这叫自觉,这就叫向内的,不必通过任何外在的知识,什么细腻、聪明、善解人意、抑郁等等,不必通过外在的特征,如果我们只有、非要通过外在的知识才能看自己的内心,那岂不是隔靴搔痒,隔了一层吗?
(那是不是有些人原先内的功夫就做得很好呢?我想是有的,但从小到大,学校教育的主
流都在教授知识,为了升学,大多数人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学知识上了,即使在内的功夫有些
,也往往不是缺乏好的引导者,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长功夫。)
(又,那么知识对学习内家拳就没有用了吗?有的,比如说理论力学,虽然无法容纳内
家拳的内容,但可以作参考,启发自己理解内家拳的一些要领,比如师傅常说的螺丝与螺帽
。
只是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不要阻碍了对内家拳真正内涵的理解。)
所以说练内家拳,首先要排除自己原有知识的阻碍,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
不断观看自己的内心,就会有更多更底层的知识和情绪一起被看到,被我们放到合适的位置
。
由于内外有别,我们原先的知识多半用不上了,那么如果不依赖原先的知识,我们如何
把握呢?只有依靠个人实践和师父的引导。
我相信开创内家拳派的人,和此后不断发展内家拳的人,它依靠的不是知识,而是个人
对自我实践经验的领悟。事实上我们人他就有这样的一个本领,就是人对世界,他有个直接
的把握,接触和实践多了,这个把握一般会更深入些。
这个把握不能降格为直觉,那些唯科学论、唯知识论的人把科学、知识容纳不了的东西统统归为感觉,放到了次一等的地位。事实上,这个把握并非知识的补充,而是知识的基础。我们都知道逻辑推理他有个前提的,有个起点的,就比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他是有六大公理,这公理你是无法在欧氏体系中逻辑证明的,因为没有比他更基础的原理可以衡量他,如果有,那就把这个更基础的原理换为公理,经过n次递归操作以后,剩下的就是那种无法证明的。这个公理既然在原有体系内无法操作,就必须靠我们通过实践直接的证实和把握。
我们会发现我们日常思考往往是基于知识的推理,这样的工作其实计算机就会做,无非
是快和慢的区别。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地球,计算机和机器人也可以说
,给我有限个公理(或者基本假设),我将得出所有的结论。而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是要能
给出公理、给出基本假设、给出规则的。
这个把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否则就和机器一样了。
人类文明这几千年来,自然科学的对象--宇宙几乎是不变的,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通过
自己的实践自己把握。然而这个世界对于我们单个人而言,是日日新的,我们日常接触的生
活,看似普通和重复,其中却有微妙的不同,用一双慧眼才能看出,借用科学的话说,每天
都有不同的基本公理和假设,需要我们迅速地、直接地、深入地把握,这些,靠原先得知识
完全无法操作。所以说我们通过练拳,要恢复出我们通过个人体验、直接把握世界的能力。
所谓通过练拳“洗心革面,重新作人”,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能力和生命力密切相关。我们常常看到生命力强的人,生命都焕发出光彩,说话办
事都提着,料事必中,处理事情结交人都很顺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毫无来由地变不利
为有利。我们常常说这样的人是福将,如果是女孩子,我就说他是帮夫命。我周围遇到的这
样的人往往不怎么喜欢读太多的书(不是上学),思考太多的东西,但一样的聪慧,生命较
少受到知识桎梏,所以历久弥新,生命力一直很旺盛。
既然我们很多人生命力已经有了问题,我们就要通过练内家拳把它补回来,拳一定要练好。
然而练拳,单靠前面说的直接把握的能力,还不行。欧几里得几何学其实是个抽象的、
简单的东西,总共才有六个公理。然而武术的咚咚,是人对自己直接的把握,如果非说是个
体系,那是一个超级复杂的体系,如果说有公理的话,这里面的公理也非常之多,你很难单
靠自己一一把握出来,事实上,中华内家拳就是几百年老前辈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一个人
之力。这个时候需要师父引导。
我们练功,不仅仅是一个长功的过程,而且是我对自身的练功实践活动及对之深入把握
的过程,在这里面,我是主体的我,是练功的主导者,我根据师父的启发和指点,寻找方向
,不断的进行练功实践活动,通过练功实践活动和师傅的指点,我们对自身有了更深一层的
把握,也对自身有了一个改变(功),在这个新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身体)上,我们按
照师父针对我们新的练功实践基础的指点,进行新的练功实践活动,我认为,这里面有三个
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师父的话不是知识,不是推理的基础,师父的话是对你的练功实践活动、对你把
握自己---这个小世界的一个引导。千万不要把它作为推理的基础,或者论辩的焦点。我起
先不明白这一点,经常跟师父争论,现在想想,师父的话不具有概念的意义,你有什么可争
论的?现在师傅说什么,我就直接试着按他说的方向去做,方向,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关于方
向的,他很少定义一个什么东西有什么内涵和外延,他就像一个导师,告诉你,朝哪个方向
走,或者你该怎样寻找方向。这个时候你也就不要指望师父能够告诉你一个公理,你理解了
,然后一推理就行了,师父的话,不能这么看。
是什么样的引导和指引呢?是启发式的。师父的话是用来启发你的理解、启发你领悟方
向的,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看,朝着东偏北34度45分的方向走,这就太简单了,任何人都会走了。真正要确定自己这一段时间方向的是你自己。既然是启发式的,有些人被启发了,有些人就启发不了,在同样的启发下,有些人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有些人就没有。为什么呢,这和下面要说的有关。
第二,师父的话针对的是具体的练功实践活动的方向。有些话,你还没走到那个地方的
时候,也就是功力(身体)还没有上那个层次,上那个境界的时候。你还不明白师父说的是
什么。另一个角度说,他的话还无法启发你。等到了那个层次,在他的启发下你自然会明白
,看到那个东西。但你再上几个台阶,你会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和明白,这个不断的上台阶深入明白甚至(我猜)可能是无止境的,wtohust前一阵子说,他体验到了更深层次的松。
从另一个角度,或许一个大师说过的话,写过的书,根本就不是针对你这个层次的人说
的,你还没到那个功力层次,没有那个实践经历,根本无法理解。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有
自己的理解,但你要明白你这个理解的可靠性很低,至少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这种理解,
去反对师父的话。我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这里也还有一些类似的人。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通常我们这样年龄的人,都有比较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如果分
手了,你向一个有着同样刻骨铭心的分手经历的人讲,他或许能理解、体会你的痛苦,如果
向刚上大学的感情经历比较简单的ddmm讲,他多多少少能够想象你的痛苦。但如果你同初一、初二甚至小学生讲,它没有这个经历,根本不可能明白,但他肯定有个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他可能想到的就是考试成绩比较差被父母老师骂被同学鄙视的痛苦,或者新玩具新mp3被弄丢的痛苦,或者自己把邻居的小女孩弄哭了她这几天不答理自己的感觉,此痛苦和彼痛苦差距太大了。我们大部分初学者,对于那些大师而言,就像小学生。
有些人一到师父这里,他对师父的话,就比较能够理解,师父的要求,他不久就能做到
,那是他多半是来之前就自己上了或者接近这个层次。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他自发上的这
个层次,也有一个局限,开始进步得比较快,到一定程度,需要再上层次的时候,就很难像
从前那样顺利了。因而在顺利的时候,就要多思考,多体悟,多把握,居安思危,或许能保
持比较平稳的发展速度,没有明显的瓶颈和关隘。
第三、大方向错才叫错,做不好别郁闷。前进的道路没有尽头,我们每次能做到的都是
一个中间状态,这漫长旅途的一个地方。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从关山口到汉口火车站,任何一个位置,鲁巷、街道口、洪山,如果非说对错,跟关山口比,是对,跟汉口火车站甚至长江大桥比,是错。因而要把自己作为走路的主体,尽量根据师傅的话去做,做到位了也没有什么可沾沾自喜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更高的境界来看,你那还不能叫做真正到位;做不到位也没有关系,大方向没错,努力去做,就一直在前进。千万不要按照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总觉得自己没做到位就是做错了,以至于不能心平气和的去做。如果你一下子都能做到位了,都能符合师傅的要求大部分求了,那还要练功干什么?你做不好,这是一个现实的局限,为人的局限,只有不断地通过看似没做好的练习,一个有局限性的活动,才能不断地达到一个又一个彼岸
从这里,我就感觉到人在世上,其实面临很大的局限。我们不断努力,不断突破一个又
一个局限,这就叫作武术精神。(这一句话的大意师父曾经对我表达过,我记不清原话了)
这个局限,不仅是物质上的、身体上的,也包括思想上的、精神上的。
现在,我们在师傅的指引启发下,突破一个又一个局限,那么在将来,我们离开师父以
后,不但能保持我们的功力,甚至能在自己的提撕下,突破一个又一个的局限,这才是真正
上了一个境界。
大家想想看,当我们离开师父的时候,
直接把握能力,上了一个层次
对世界和自身的领悟,上了一个层次
对自身的控制,上了一个层次
自己的心性,上了一个层次
生命力,上了一个层次
(这叫性命双修,嘿嘿)
又能把知识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这样的人,怎么会不能安身立命呢,怎么会没有远大的前途呢?
何况我们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知识基础。
所以阿,无须焦虑,为将来准备过多的知识了,准备个更好的自己不更好吗?
(我这里就着一般想法说,更深入的,如果能看懂,可以看看牟宗三先生的书,第一本
比较浅的,可以看《人文讲习录》)
各位师兄都有很多感悟,我这里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写点东西,共同进步
4月12日: 修改了一些乱码和bug。写了这篇文章花了4个多小时,中间除了吃午饭没有怎么停顿,存在很多过于抽象、罗嗦的表述和语法上的bug,有时间我会慢慢修改,也欢迎大家指出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