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泊 发表于 2010-6-15 10:40 
楼主可能没有在农村生活,不太了解农村情况,农村人的思维不是不是NPV式的思维,它自有它的dominant logic,这种logic可能是:
1.生儿偏好。第一胎不是儿子,那么争取第二胎,还不是,争取第三胎,直到儿子出世。如此,儿女数量很多。造成这种偏好的原因,一是经济上的考虑,在农村地区女儿是终究要嫁出去,不能为家庭创造持续价值的;二是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生活生活的社会(大小圈子)要求“男”,他们也就尽量生男的,生女的是不符合合法性(legitimacy)的要求。
2.多子多福,合法性(legitimacy)的要求。一个传统社会大家都认为这样是好的时候,教育层次低的农民兄弟们选择了一条简单的思考方式,那就是跟着大家走,符合合法性的要求。
当然,从经济性的思维也可以争辩。关键在于,养一个集中资源培养成大学生,进而成为高级白领,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生活,这样的概率其实并不高。因为就算集中了个人资源,对比城市小孩,仍然缺乏竞争优势,进大学的概率较低,农村毕竞缺乏整个社会教育环境的配套(包括当地教育投入、师资、社会氛围等等)....此外,大学生现在的就业情况堪忧,平均薪酬低,NVP回报其实也不大。
因此,农村地区多生。
比较同意,实际情况决定着这些的状态。所谓的“穷人”(无贬低的意思)其实是因为很多的观念、经济生活决定的。在机械化水平低下的地区,劳动基本靠人力,家里劳动力人口多,日子富裕的可能行就大,而培养一个自己劳动力的成本比“富人”和“中间人”都要低的多得多【注1】,但是他们获得的收益确是很大的,一个孩子养大成为一个劳动力,家庭的收入就可能成倍的增加。另外,观念对于生孩子多少也是有影响的。中国的传统将“人丁兴旺”作为富贵幸福的标准之一,现在的人们也有这样的意识。“穷人”既然不能富贵,那我人丁兴旺还是可以的,富人有了经济实力更是将这个意识进行到底,只有所谓的“中间人”是对这个意识无奈的群体。“中间人”有了开阔的眼界,有了比“穷人”多的资本,他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向着“富人”的方向努力。这个过程中就占据了他们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使得他们难以去考虑和实现“人丁兴旺”这个意识,而且他们在培养一个孩子时,成本与收入的比例也是他们考量和限制的因素,两种因素合起来,造成了“中间人”生孩子少的现象。
【注1】 我是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花费来看。现在一个地级市里读高中的孩子一学期的各种费用,都快赶上一个大学生(住宿的)开销了(我和我妹妹的比较)。而从电视里面看,有些地区孩子的学费只要几百甚至几十块钱就能度过一个学期,虽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限制因素,但是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侧面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