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adyleo
我帮你搜索了!你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
菲利普斯曲线(
英语:Phillips Curve),新西兰统计学家
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于
1968年根据英国百余年(1867-1957)的
宏观经济数据,画出了一条表现
通货膨胀与
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数据以名义工资率的增长率与失业率的不能兼容的关系进而推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因通货膨胀的数据难以取得,于是以名义工资的增长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得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关系
[1]。
此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9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和
索洛根据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证实了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在美国同样存在,并指出,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这种关系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紧缩或扩张的
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将通货膨胀和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
[2]。
但60年代末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
埃德蒙·费尔普斯等人发表文章
适应性预期批评菲利普斯曲线,否定
通货膨胀率与
失业率在长期经济中存在相关性,并认为,政府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在
通货膨胀和
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是危险的。在当时人们很难接受这样大胆的观点,因为
萨缪尔森和
罗伯特·索洛有历史数据支持。
埃德蒙·费尔普斯因此而获得2006年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
数学表达:
其中π
t:t时的通货膨胀率, π
t − 1:之前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t时的期望通货膨胀率,
ut:t时的失业率,
un:自然失业率,α: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