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菁城子 ,作者陈兴杰
最近,经济学界最热门的话题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内小一半经济学家都对这个话题发表了看法,热度堪比十多年前“四万亿大讨论”,非常值得关注。
事情起于4月17日,国家发布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受新冠肺炎大流行冲击,2020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长为-6.8%,创下四十年来最低。五一小长假后,很多人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到来。考虑到糟糕的外部经济环境,可以想见,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也不会好看。
一个百试不爽的“大招”在经济学界酝酿:开闸放水。4月27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一次会议发言表示,建议发行特别国债,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以缓解当前财政困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财政赤字货币化”,说白了就是央行直接印票子,到市场上买国债,帮助地方化解财政压力,缓解“流动性不足”。这个建议激起轩然大波,很重要的原因,它在明面是违法的。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刘尚希和支持者们也知道,这样的做法违法,因此他们说,制定政策不必过于教条,非常时期一些法律可以修改。改完法再发国债,不就可以了?
这里就要说一下,《中国人民银行法》为什么有这样的约束性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于1995年3月。1990年代初,当时中国还没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经济改革遇到困难,中央和地方都习惯于发货币和批贷款解决问题。可以理解,还有什么是比钱更加简单直接呢?
1992年,央行新发货币增幅达31%,到1994年,这个数字增长到34%。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通胀却造成物价猛涨。1993年和1994年,CPI分别达到16%和24%,粮食价格一度翻倍上涨。有鉴于此,1995年全国两会迅速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法》。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央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29条的明确规定,针对的则是前几年的通胀乱象。
法律颁布后,央行发货币的口子被收紧了,中国也在很短时间内就控制住通胀,CPI指数多年保持极低增长。19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物价反而持续回落。
你可能会问:少了货币这个工具,财政危机怎么解决?答案是,恰恰是货币工具被管起来,政府不得不寻求痛苦的,同样也是正确的解决方式。国企改制拍卖,工人大批下岗,事业机构缩编。1990年代后期是国企最难熬的时光。
阵痛式的改革,最终化解了危机,此后是新世纪的高歌猛进。加入世贸组织,出口企业爆发,房地产和汽车业崛起,此后是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浪潮,一浪叠着一浪。
1995年到2008年,央行发行货币还在逐年增长,但货币政策的基调还是偏向保守。2008年底出台4万亿刺激时,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吓坏了,媒体讨论也非常热烈——1990年代初的通胀记忆,很多人还有印象。
最终,恐惧战胜理智,中国开启货币相对宽松的十年。我们看到两种画面,一方面是经济持续增长,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变快,尤其重点城市的房价,涨幅简直吓人。
通胀的另一后果是,经济增长在放慢——过去那种体量的放水,现在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很小。通货膨胀的刺激,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剂量大,才会出效果。
1999年中国M2(广义货币)不足12万亿,2008年增长至近50万亿,到今年4月底,达到了209万亿。这里面,有经济发展信用扩张的原因,央行持续放水才是最不应忽略的。
最近几年,央行一直秉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向市场供应大量货币。一些操作手法,甚至引起了“越界”的争议。2014年如火如荼的“棚改运动”,地方政府非常积极,一个主要推力就是央行推出 PSL(抵押补充贷款)。
当时,央行通过PSL把钱贷给国开行,国开行贷给地方,地方拿钱后搞棚户改造,大量棚户区居民拿钱买商品房,推动了房价暴涨。2016年到2017年的房价暴涨,不少购买力就是源自这些凭空印出来的钞票。
站在地方政府和银行的角度,贷款都可以通过房价上涨收回,最终还给国开行,央行PSL也无风险之虞——谁是受害者?显然,是辛辛苦苦存钱买房,突然面对房价暴涨,需要多付一大笔钱,或者干脆买不起房的这一批人。
每一轮通货膨胀,最大受害者都是最后一批拿到钱的人。这个原理一定要牢牢记清。那些既无房子,也无股票,只凭两手挣工资的人,以为央行一发钱,自己收入能上涨,实在是太天真了。确实,他的收入最后会上涨,但是物价会上涨得更多。
回到“财政赤字货币化”这话题。2020年很多地方财政的财政压力会很大,该如何解决?
我以为,上策是放宽管制,开源节流,鼓励生产和买卖,以“政策换投资”,改制国企和公共事业;中策是地方发债解决现实迫切的问题,再约束财政纪律,以债务督促地方改革——当然,债务会越滚越大。
至于下策,我认为正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买单,财政纪律走向放纵。现在很多人讨论,《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要不改一改。以前法律还在,通胀都无法克服,如果法律改掉,还拿什么约束随时随地的发钞冲动?
这一次“财政赤字货币化”讨论,支持者似乎占尽上风。再过几天,就要开会了,作为坚定的反通胀者,面对这样的舆论声势,真是无可奈何。引用最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量化宽松政策,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来说,完全就是寅吃卯粮、慢性自杀。他们滥发的货币,最后要么变成了实质性的债,要么变成了金融市场上的泡沫。这对他们的未来来说,都是自杀行为。欠了一屁股债,以后总是要还的。或者,这个钱都跑到金融市场上去了,产生一大堆的泡沫,最后如果金融市场崩溃了,反过来对整个经济系统是有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