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23 18:48:38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星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是两会期间备受热议的话题。
长期关注公共卫生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多年来持续呼吁政府职能部门重视公共卫生安全设施和保障制度建设,建议加大资金项目投入。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公卫中心”),是一家承担着上海各类重大传染病预防治疗职能的三甲医院,集中收治了上海所有确诊新冠肺炎的成人患者,被认为是上海市政府在2003年SARS结束后的一个极富远见的大手笔,让上海的医疗救治工作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始终没有乱过阵脚。
作为上海公卫中心的负责人,朱同玉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深刻明白,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中心重要性的同时,更要警惕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的短板。
他坚定地表示:“强健的公卫体系,应该是永久的安全堡垒,而不是因为某种疾病出现临时建设的‘板房’。”
两会期间,朱同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 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财政对公卫应急体系的投入不足。公卫体系的投入并不是财政负担,实际上是在构建科学中心、创新中心与人才培养中心,从而起到公共卫生安全堡垒的作用。